解鎖優質數據: 高達 50%折扣優惠 InvestingPro獲取優惠

黃仁勳稱人形機器人是AI下一波浪潮 萬億產業騰飛在即

發布 2024-6-3 上午10:07
© Reuters.  黃仁勳稱人形機器人是AI下一波浪潮 萬億產業騰飛在即
NVDA
-
TSLA
-

智通財經APP獲悉,6月2日晚,NVIDIA創始人兼CEO黃仁勳在臺灣大學綜合體育館發表現場主題演講,介紹 AI 生態的最新發展趨勢。黃仁勳在演講壓軸介紹人工智能的下一波浪潮,是以人形機器人爲代表的具身智能。

不久前,黃仁勳曾公開表示,人形機器人有望成爲大衆化設備,製造成本有望大大低於人們的預期,售價可能不會超過1萬—2萬美元,與當前廉價汽車售價相當。馬斯克也曾表示,特斯拉的人形機器人售價可能低於2萬美元。

目前,人工智能正在邁向通用智能的路上,大模型展示出滿足人類需求的交互能力。然而,這種交互仍侷限於數字世界,它能夠回答問題、畫畫,卻不能幫助我們做家務或是蓋房子。人類想要和人工智能在真實物理世界中實現交互,就要讓人工智能擁有一個智能硬件載體,讓它們像人類一樣具備感知、思考和行動能力。通俗一點講,就是要給人工智能這個聰明的“頭腦”裝上一副“身體”。這個“身體”可以是一部手機,可以是一臺自動駕駛汽車,而人形機器人則是集各類核心尖端技術於一體的載體,是具身智能的代表產品。

人形機器人指具備人類的外形特徵和行動能力的智能機器人,人形機器人以人機交互、運動控制和環境感知爲核心技術。傳統機器人一般應用於單一場景,通過特定數據庫進行訓練,例如搬運、送餐、掃地機器人等。而人形機器人基於通用大模型,不限制固定應用領域,運轉時可根據人的指令無縫生成相關代碼並指揮機器人行動。

事實上,包括黃仁勳在內的頂級科技大佬對人形機器人的未來前景相當樂觀。黃仁勳表示未來人形機器人一定是主流,他認爲,在不久的將來所有人都要製造的設備將會是人形機器人。公開消息顯示,英偉達已經與包括1X Technologies、Agility Robotics、Apptronik、Boston Dynamics、Figure AI、Fourier Intelligence、Sanctuary AI、宇樹科技(Unitree Robotics)和小鵬鵬行(XPENG Robotics)在內的多家業界領先的人形機器人公司,聯合開發人形機器人通用基礎模型——Project GR00T,使得機器人能更好地理解人類的自然語言,還能通過觀察人類行爲來模仿動作,加速人形機器人學習協調各種技能,使其能夠適應並與現實世界進行互動。

另一位人形機器人領域的科技巨頭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此前表示,未來地球上的機器人的數量將會超過人類的數量。在特斯拉2021年的首屆AIDay活動中,馬斯克親自發布了新產品——TeslaBot。在2022年的特斯拉AIDay活動中,已經可以自由行走的擎天柱Optimus在現場展示,並在展示文檔中分享了大量技術細節。Optimus由40個執行器關節驅動,包括14個旋轉執行器,14個線性執行器以及靈巧手上的12個執行器。不久前,Tesla Optimus官方賬號在社交媒體X上發佈了一段Optimus機器人在特斯拉工廠中“打工”的90秒演示視頻,展示了人形機器人的進展。

政府對人形機器人產業的發展也愈發重視。2023年10月20日工信部發布《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從國家部委層面進一步確立人形機器人的戰略發展地位,人形機器人已然成爲科技競爭的新高地、未來產業的新賽道、經濟發展的新引擎,發展潛力大、應用前景廣。爲推動我國人形機器人產業高質量發展,培育形成新質生產力,高水平賦能新型工業化,有力支撐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2024年1月29日工信部、教育部等七部門聯合發佈《關於推動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對人形機器人、量子計算機等未來產業標誌性產品的創新發展作出了戰略部署。國家部委出臺的相關政策文件爲人形機器人行業發展提供政策支持,將切實推動我國人形機器人產業高質量發展。

根據高盛的分析,人形機器人市場空間在2035年至少達到60億美元,最理想情況下有望達到1540億美元。中信證券的預測則更爲樂觀,預計2035年人形機器人市場空間爲16310億美元。此外,有機構預測人形機器人所帶動的產業鏈催化不亞於新能源汽車,至2030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空間有望達到12-16萬億元,而國內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有望達到8700億元。

久興投資基金經理王璽指出,人形機器人正處於從實驗室邁向產業化的關鍵節點,AI的急速發展,英偉達、特斯拉以及衆多頭部企業的推動,加上政府對產業的引導,一個新的萬億產業騰飛在即,產業的上中下游都有望迎來新紀元。

總體來看,產業鏈的上游主要是構成機器人的主要核心零部件,包括伺服系統、減速器、控制器等核心零部件及本體結構、傳感器等。這是機器人產業鏈上游核心零部件環節是產業鏈技術壁壘最高的環節, 也是下一階段中國機器人產業要重點突破的環節。 產業鏈中游是工業機器人整機制造,涉及整機結構設計和加工工藝,實現機器人整機的各項性能指標,滿足機器人相關功能需求。產業鏈下游主要面向終端用戶及市場應用,包括系統集成、銷售代理、本地合作、工業機器人租賃、工業機器人培訓等第三方服務。

最新評論

風險聲明: 金融工具及/或加密貨幣交易涉及高風險,包括可損失部分或全部投資金額,因此未必適合所有投資者。加密貨幣價格波幅極大,並可能會受到金融、監管或政治事件等多種外部因素影響。保證金交易會增加金融風險。
交易金融工具或加密貨幣之前,你應完全瞭解與金融市場交易相關的風險和代價、細心考慮你的投資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取向,並在有需要時尋求專業建議。
Fusion Media 謹此提醒,本網站上含有的數據資料並非一定即時提供或準確。網站上的數據和價格並非一定由任何市場或交易所提供,而可能由市場作價者提供,因此價格未必準確,且可能與任何特定市場的實際價格有所出入。這表示價格只作參考之用,而並不適合作交易用途。 假如在本網站內交易或倚賴本網站上的資訊,導致你遭到任何損失或傷害,Fusion Media 及本網站上的任何數據提供者恕不負責。
未經 Fusion Media 及/或數據提供者事先給予明確書面許可,禁止使用、儲存、複製、展示、修改、傳輸或發佈本網站上含有的數據。所有知識產權均由提供者及/或在本網站上提供數據的交易所擁有。
Fusion Media 可能會因網站上出現的廣告,並根據你與廣告或廣告商產生的互動,而獲得廣告商提供的報酬。
本協議以英文為主要語言。英文版如與香港中文版有任何歧異,概以英文版為準。
© 2007-2024 - Fusion Media Limited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