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通財經APP獲悉,長江證券發佈研報認爲,新一輪船舶週期上行,龍頭船廠有望充分受益。該團隊認爲,造船板塊長週期景氣向上,逐步迎來利潤釋放;航運加速脫碳,造船需求持續釋放;中國造船引領全球,向高附加值船邁進;並建議重點關注船海工產業鏈。
船舶週期景氣上行,供給緊缺下船價上漲
從航運業發展來看,航運與全球宏觀經濟相關,且受供需錯配影響,造船價格波動頻繁。19世紀90年代以來,造船業共經歷6個大週期,其中穿插多個小週期。
2020年後集裝箱船、LNG船先行復蘇,進入快速上行期;運價和訂單都有明顯反應。集裝箱運價高增帶動集裝箱船東盈利改善,進而帶動相關船型需求。截至24年5月,目前集裝箱船、散貨船、油輪、LNG船手持訂單分別爲66.82、94.38、66.30、34.60百萬DWT。
目前行業仍處於結構性景氣階段,在手訂單運力佔比處於低位。截至24年5月,全球在手訂單運力佔比僅爲12.3%左右,對比2009年曆史高點,全球在手訂單運力約爲55%。
中國造船引領全球,行業進入業績釋放期
在此,我們選取中國船舶、中國重工、中船防務、中國動力、天海防務、亞星錨鏈、國瑞科技、江龍船艇合計8家企業作爲樣本分析。整體來看,受船價上行疊加交付持續增長,2023年船舶製造板塊實現營收1897億元,同比增長18.6%;2024Q1板塊實現營收412億元,同比+45.7%,實現明顯增長。隨着規模化效應疊加成本管控、交付的船型船價上漲帶來盈利能力提升,船舶製造板塊扣非淨利潤明顯改善。2023年船舶製造板塊實現扣非淨利潤-5.16億元,同比2022年減虧約45億元;2024Q1板塊實現扣非淨利潤5.93億元,同比2023Q1的0.10億元實現高增。
行業來看,我國造船三大指標同步增長,國際市場份額保持先。2023年,全國造船完工量4,232萬載重噸,同比增長11.8%;新接訂單量7,120萬載重噸,同比增長56.4%。12月底,手持訂單量13,939萬載重噸,同比增長32.0%。2023年,我國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以載重噸計分別佔世界總量的50.2%、66.6%和55%。同時,隨着國際油價走強,全球油氣市場逐步復甦,帶動全球海洋油氣裝備市場。
行業整合優化,全球競爭力進一步加強
“南北船”重組可以優化產能、減少無效和同業競爭,研發、製造和配套等資源互補。2021年6月30日,中國船舶集團出具了《關於避免與中船海洋防務與裝備股份有限公司同業競爭的承諾函》,承諾將在本承諾函出具之日起5年內,本着有利於上市公司發展和維護股東利益尤其是中小股東利益的原則,綜合運用委託管理、資產重組、股權置換/轉讓、資產劃轉/出售、業務合併、業務調整或其他合法方式,穩妥推進符合注入上市公司的相關資產及業務整合以解決同業競爭問題。在中國船舶集團控股股東的運籌下,按國資委關於國企價值重估的指導意見,爲全體股東創造價值。
投資建議:
造船板塊長週期景氣向上,逐步迎來利潤釋放:造船行業景氣上行趨勢明確,且供給瓶頸下船價有望持續走高。隨着高價優質新船訂單進入集中交付期,未來2-3年業績快速釋放將對板塊提供有力支撐。
航運加速脫碳,造船需求持續釋放:長期來看,替代燃料船舶是滿足IMO階段性目標並最終實現船舶溫室氣體淨零排放目標的最終手段,替代燃料船造船需求或迎來長期增長;替代燃料需求前景廣闊,可關注整個造船產業鏈。
中國造船引領全球,向高附加值船邁進:目前在散貨船、集裝箱船、PCTC等方面中國企業接單份額位居全球第一,但原油船、大型LNG船、LPG船等高附加值新船簽單以韓國船廠爲主,新能源燃料船及高附加值船盈利水平更好,隨着中國造船業份額的提升,有助於獲取更多利潤,提高上行期龍頭業績彈性。
建議重點關注船舶海工產業鏈,相關標的中國船舶、中集集團、中國動力等。
風險提示:
1、船舶行業需求波動風險。船舶製造和產業鏈相關公司與造船業和全球航運業密切相關。伴隨着全球宏觀經濟波動,全年海運貿易量
仍在逐步恢復。若國內新船訂單量出現較大幅度下滑,將傳導到相關企業船海配套產品,將對其訂單和收入、利潤產生不利影響。
2、主要原材料價格波動風險。去年下半年以來大宗商品價格下滑,由於鋼材在船舶造修成本中佔據一定比重,大宗商品價格下滑有望
驅動利潤上行,但當前大宗商品價格仍在波動,若未來大宗商品價格上行或下行幅度有限,將對產業鏈相關公司業績造成不利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