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挖掘低估值寶藏股立即開始

商務部:中國新能源產品廣受歡迎是企業拼出來的 不是政府補出來的

發布 2024-5-16 下午04:28

智通財經APP獲悉,5月16日,商務部召開例行新聞發佈會,商務部新聞發言人何亞東在迴應記者提問時表示,中國新能源產品廣受歡迎是企業拼出來的,不是政府補出來的。中國產業補貼政策是合理合規的。產業補貼政策源於美歐,世界各國普遍採用。中國的產業補貼政策主要是引導性的,嚴格遵守世貿組織規則,始終堅持公平、透明、非歧視原則,只要在華經營的企業都可以平等享受。中國不存在世貿組織所規定的禁止性補貼,相關補貼政策已及時全面向世貿組織通報。反觀美歐,近年來補貼力度顯著加大,且帶有大量排他性、歧視性做法,給中國產品進入相關市場設置重重障礙,是典型的保護主義做法,違反了世貿組織基本原則。

文字實錄如下:

【何亞東】:各位記者朋友:

大家下午好,歡迎參加商務部例行新聞發佈會。今天我沒有需要向大家通報的信息。下面我願意回答記者朋友提出的問題。

下面請提問。

【深圳衛視記者】:近一段時期,一些西方國家頻頻指責中國“產能過剩”,稱中國新能源產品出口衝擊國際市場。請問發言人,如何看待所謂的“產能過剩”?

【何亞東】:所謂“產能過剩論”有悖常理和常識,毫無道理、完全站不住腳。對產能問題要尊重規律和事實,客觀、全面、長遠地看。

從市場經濟原理看。供給和需求是市場經濟內在關係的兩個基本方面。在經濟全球化的現實背景下,供需問題要從全球看,不能只看一國。當今世界經濟早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成爲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生產和消費都是全球性的,需要在全球視野下進行供需匹配和調節。不能因爲一國的產能超過本國需求,就貼上“過剩”標籤。

從國際貿易實踐看。國際貿易的產生和發展就是各國基於比較優勢、進行國際分工合作,從而有效提升全球經濟效率和福祉。美歐日等發達國家長期向世界出口大量商品。美國所生產的芯片約80%都用於出口,德國、日本生產的汽車分別有約80%、50%出口,波音、空客生產的客機也是大量出口;而中國電動汽車出口僅120萬輛、佔產量的12.7%。難道美歐日的出口就是合理的,中國的新能源產品出口就是過剩的嗎?

從產業發展趨勢看。綠色低碳是大勢所趨,隨着全球綠色轉型,對新能源產品的需求將持續擴大。據國際能源署研究,爲實現碳中和目標,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需要達到約4500萬輛,是2023年全球銷量的3倍多,遠超目前全球供給能力。同時,新能源領域技術產品更新迭代加快,還將不斷創造新需求。總的來看,全球新能源產業仍處於起步發展、快速成長的階段,相關產能非但沒有過剩,反而是相對不足的。謝謝。

【總檯國廣記者】:4月中國進出口同比增速達8%,比3月明顯提升,請問商務部如何看待這一數據?對今後外貿形勢有何預判?

【何亞東】:總的來看,4月份中國外貿表現符合預期。主要有三個特點:

一是從規模看,進出口爲歷史同期新高。4月進出口3.64萬億元人民幣,比3月增加800億元。進出口、出口、進口同比分別增長8%、5.1%和12.2%。

二是從市場看,傳統、新興市場均呈增長態勢。4月,受庫存消化、需求恢復等因素帶動,中國對傳統市場進出口由降轉增,其中,對歐盟增長3.3%,對美國增長6.2%。同時,對新興市場進出口繼續保持較高增速,對東盟、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分別增長14.4%、9%,均高於整體。

三是從行業看,機電產品貢獻主要增量。機電產品進出口增長10.4%,拉動整體進出口增速5.1個百分點。電子信息產品出口回暖,帶動上游集成電路進口增長20.4%。

當前,全球貿易整體延續2023年四季度以來的緩慢復甦態勢,這在一定程度上穩定了外貿企業發展的信心。商務部近期調研顯示,重點外貿企業新簽訂單連續4個月好轉,超八成廣交會參展企業在手訂單金額持平或增長。但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存在的風險挑戰,特別是部分國家推行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推升貿易成本和貿易風險,也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造成干擾。

面對這些不確定不穩定因素,中國將堅定不移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積極培育外貿新動能。同時,有針對性解決外貿企業的困難問題,助力企業降本增效,提升國際競爭力。謝謝。

【CGTN記者】:剛纔,你提到了全球新能源產業的發展情況。目前中國新能源產品在海外被指責爲依靠補貼大量出口。請問發言人對此有何評論?您如何看待中國新能源產業的快速發展?

【何亞東】:我想強調的是,中國新能源產品廣受歡迎是企業拼出來的,不是政府補出來的。

中國企業是靠長期努力脫穎而出的。從20多年前開始,中國企業就在新能源領域持續進行研發投入和產業佈局,通過激烈市場競爭,形成了自己的獨有優勢,包括技術創新優勢、產供鏈優勢、市場生態優勢。中國新能源市場是充分競爭的,通過優勝劣汰、大浪淘沙,不斷湧現出優質企業和產品。

中國產業補貼政策是合理合規的。產業補貼政策源於美歐,世界各國普遍採用。中國的產業補貼政策主要是引導性的,嚴格遵守世貿組織規則,始終堅持公平、透明、非歧視原則,只要在華經營的企業都可以平等享受。中國不存在世貿組織所規定的禁止性補貼,相關補貼政策已及時全面向世貿組織通報。反觀美歐,近年來補貼力度顯著加大,且帶有大量排他性、歧視性做法,給中國產品進入相關市場設置重重障礙,是典型的保護主義做法,違反了世貿組織基本原則。

中國新能源產業對全球是貢獻,不是威脅。中國優質的新能源產品豐富了全球供給,推動了綠色低碳進程,有助於實現《巴黎協定》目標。據估算,每輛新能源汽車每年減碳約1.66噸,中國2023年出口120萬輛新能源車,每年可減碳約200萬噸。中國新能源產業的發展,促進了綠色、數字、人工智能等技術的廣泛應用和產業化,並不斷催生新的技術,爲全球經濟發展增添了新動能。中國新能源產品性價比高、質量好、功能強,深受消費者青睞。中國新能源產品具有明顯的價格優勢,讓消費者更可負擔,也有助於緩解通脹壓力。中國出口歐洲的電動汽車價格,低於歐洲本土同類車型,但仍比國內售價高一到兩倍,利潤可觀,根本不存在傾銷。總的來看,中國的新能源產業有力推動了全球綠色轉型、有力促進了全球技術和產業進步、有力增進了各國消費者福祉。謝謝。

【東南衛視記者】:我們注意到,近日,商務部辦公廳、財政部辦公廳聯合印發了《關於完善再生資源回收體系 支持家電等耐用消費品以舊換新的通知》,能否介紹一下相關情況?

【何亞東】:加強廢舊家電等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是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工作的重要內容。《通知》聚焦打通廢舊家電傢俱回收堵點,以縣城和鄉鎮爲重點,改造提升家電傢俱回收網絡,補齊縣域再生資源回收設施和服務短板。

一是完善中轉設施。改造建設縣域廢舊家電傢俱回收、中轉、集散站點,有效提升縣域再生資源集聚和中轉能力。二是拓展服務功能。支持鄉鎮商貿中心等商業網點提供廢舊家電回收、二手家電經銷、維修等生活服務。三是延伸回收網絡。支持廢舊家電回收企業配備再生資源回收車輛,推廣“以車代庫”等靈活回收模式,擴大覆蓋範圍。

下一步,商務部將會同財政部,指導各地方抓好《通知》落實,進一步加強資金和項目管理,推動廢舊家電傢俱等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暢通家電更新消費循環。謝謝。

【封面新聞記者】:有觀點認爲,美歐提出所謂的“產能過剩”,實際反映的是相關國家的焦慮。請問發言人對此有何評論?

【何亞東】:所謂“產能過剩”,過剩的不是產能,而是焦慮,本質上是相關國家擔心自己的競爭力和市場佔有率,以此爲藉口抹黑打壓中國,是“雙標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的又一新伎倆。這樣的做法不僅擋不住中國前進的步伐,反而會絆倒自己,還將拖累全球經濟復甦和綠色轉型。

炒作“產能過剩”反而會造成過剩。一些國家以“產能過剩”爲藉口,對中國產品出口、投資合作設限,實際是赤裸裸的貿易保護主義,是對全球市場的人爲干預和割裂,必將破壞新能源產供鏈,造成重複建設和產能過剩。通過“扣帽子”“貼標籤”搞限制,只會妨礙合作,最後也不會達到想要的結果。

推行綠色“雙標”反而會破壞氣變合作。歐美一手高舉應對氣變的大旗,一手揮舞綠色保護主義的大棒;一邊要求中國爲應對氣變承擔更大責任,一邊阻礙中國綠色產品自由流動。這是典型的“雙標”。中國新能源產業致力於爲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提供優質產品,爲世界各國綠色轉型作出了積極貢獻。談氣變合作就不能搞保護主義,搞保護主義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氣變合作。

中方堅定支持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堅決反對貿易保護主義。相關國家應立即停止以“產能過剩”爲名打壓限制中國新能源等產業的錯誤做法。中方將採取有力措施,捍衛自身正當權益。同時將始終堅持開放合作,推動共同發展。謝謝。

【路透社記者】:在此前的中美貿易爭端期間,中國通常會在美國宣佈後數小時宣佈報復措施。但此次中國週二晚間只表示將“捍衛自身權益”,尚未宣佈具體措施。請問這樣的變化是出於什麼原因或考量嗎?中國是否擔心被外界視爲軟弱?另外,中國對歐盟和其他主要經濟體聯合徵收關稅的預期有何應對或準備?

【何亞東】:關於你提到的第一個問題,中方對於美國單邊關稅措施的立場是一貫的。對近期美方肆意提高對華301關稅的錯誤行徑,中方堅決反對並已嚴正交涉。中方將採取必要措施,堅決捍衛自身權益。

關於你提到的第二個問題,中方堅決反對各種形式的貿易保護主義,將採取一切必要措施捍衛自身權益。謝謝。

【彭博社記者】:對美方最新宣佈的對從中國進口的產品的關稅,中方是否會採取反制措施?能否具體介紹一下可能採取哪些措施?

【何亞東】:關於你提到的問題,剛纔我已經做了迴應。謝謝。

本文編選自商務部,智通財經編輯:陳雯芳。

最新評論

風險聲明: 金融工具及/或加密貨幣交易涉及高風險,包括可損失部分或全部投資金額,因此未必適合所有投資者。加密貨幣價格波幅極大,並可能會受到金融、監管或政治事件等多種外部因素影響。保證金交易會增加金融風險。
交易金融工具或加密貨幣之前,你應完全瞭解與金融市場交易相關的風險和代價、細心考慮你的投資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取向,並在有需要時尋求專業建議。
Fusion Media 謹此提醒,本網站上含有的數據資料並非一定即時提供或準確。網站上的數據和價格並非一定由任何市場或交易所提供,而可能由市場作價者提供,因此價格未必準確,且可能與任何特定市場的實際價格有所出入。這表示價格只作參考之用,而並不適合作交易用途。 假如在本網站內交易或倚賴本網站上的資訊,導致你遭到任何損失或傷害,Fusion Media 及本網站上的任何數據提供者恕不負責。
未經 Fusion Media 及/或數據提供者事先給予明確書面許可,禁止使用、儲存、複製、展示、修改、傳輸或發佈本網站上含有的數據。所有知識產權均由提供者及/或在本網站上提供數據的交易所擁有。
Fusion Media 可能會因網站上出現的廣告,並根據你與廣告或廣告商產生的互動,而獲得廣告商提供的報酬。
本協議以英文為主要語言。英文版如與香港中文版有任何歧異,概以英文版為準。
© 2007-2024 - Fusion Media Limited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