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見上攻苗頭 需防一不利因素砸盤

發布 2024-4-4 上午03:58
港股見上攻苗頭 需防一不利因素砸盤

港股近日終於見到有轉強回升跡象,恒指在今年1月中下旬試探14794點低位後,漸漸覓得支持,重返貼近17000點水平。

市場對中港股前景分歧

對於中港股後市,市場存在不同聲音。對沖基金橋水(Bridgewater)創辦人「鱷王」達里奧(Ray Dalio)認為,關鍵問題不是應否在中國投資,而是應該投資多少。他相信中國問題是可控的,而內地決策者最終會明白如何處理好這些問題。

不過,另一名國際著名投資者「新興市場之父」麥樸思(Mark Mobius)則指,由於中央政策變化、中國經濟增長正在放緩,從資本回報及估值來看,中國股票沒有很大吸引力,現時投資中資股需要非常揀擇。市場同時存在正反意見十分正常,但從近兩個月恒指表現看,好友在長期捱打後終於似搶佔回少少優勢。

恒指連跌4年 PE不足10倍

然而,即使從低位反彈二千多點,恒指其實是很弱,截至周三(3日)年初至今仍錄得1.9%跌幅,表現不單比全球主要股市如美國及歐洲差,而且亦遠遠跑輸亞洲區內如日本及印度。日本股市在迷失30年後,近年不斷走強,日經指數在今年3月更首次歷史性升穿4萬點關口,同樣截至周三,年初至今升幅達19.7%。

港股弱並非近期的事,代表香港股市的恒指已連跌四年,這於主要股票市場是極為罕見。恒指於2020年至2023年分別跌3.4%、14.1%、15.5%及13.8%。2024年已過了四分之一,如果今年都未能取得正回報,就會連跌五年。在指數點外,從市盈率(PE)估值看,現時只有約9.7倍,不足10倍,不論是對比恒指歷史PE,或是與其他股市如標普500指數的28倍及日經的近23倍遠低。

沽空機制需要適當優化

誠然,有不少影響港股因素,特別是宏觀政策因素,非投資者能預估及控制。不過,在監管層面,港府在沽空機制方面,應考慮作出優化及更積極執行條例。沽空的意思就是指,投資者手上並沒有相關股票,而是先沽出借來的股票,然後在低位買回並歸還。沽空本身被視為市場平衡機制,但在市場不合理下,往往會有反效果,令下行壓力更沉重。恒指的沽空比率達20%一般都視作等閒,而個股有時沽空比率達30%以上都不奇,但標普500指數的沽空比率很多時是低單位數,個股的沽空比率達四成以上已是投資者十分恐慌。所謂沽空比率是指當日的成交股數如有100股,而有30股是沽空,沽空比率為30%。可想而知沽空比率長期高企其實不太合理。

沽空活躍引伸出其他問題,實際上,一般散戶需要券商有貨,才能夠沽空,但大戶可向券商確認「有貨」可沽,惟到底有無做好核實,嚴格執行有貨才可沽空,這關乎金融機構的合規及監管的執行力度,在股票實名制後理應要做到認證。此外,「唱空砸盤」都是隱患,即有心人沽空後再發布負面傳言,甚至假消息,令股價下跌,從而在沽空中獲利。對於這兩種情況,美國及韓國等近年都積極啓動調查,向市場發出警示。近日亦有香港的金融機構及其交易員因為在2021年於韓國市場裸股被起訴。

還有,目前在市值30億港元就被納入「可進行賣空的指定證券名單」,這標準自2012年再沒調整,但港股近年存在明顯流動性問題,不足百億市值的很多時流動性匱乏,所以都應考慮將門檻提升到更合理的市值。現時市值50億港元為進入港股通要求,跌至40億港元被剔出。將可沽空名單定在100億港元或以上市值要求,可盡量避免上市公司因門檻成為目標。

要重振港股並非容易,需要很多外圍因素配合,但在非常時期,港股已連跌4年,IPO新股集資有待改善下,有一些自身可以做的功夫不妨着手優化。事實上,每個地方監管機構都盡量營造公平環境,但需要時都會作出調節,令到股市可從低位回穩上升。因此,監管方面不能單純打着自由市場旗號不作為,起碼確保機制妥善執行,即要有貨才可沽空。另外,不妨研究沽空比率合理性問題。又或者在數據披露上優化,好像是甚麼機構持有沽空倉位及持倉變化,可讓投資者自行分析潛在危險並作出閃避。

相關

本文所提供的信息僅供一般參考之用,並不構成任何個人化的投資勸誘或建議。作者沒持有以上提及的股票。 HK MoneyClub (www.hkmoneyclub.com)

最新評論

風險聲明: 金融工具及/或加密貨幣交易涉及高風險,包括可損失部分或全部投資金額,因此未必適合所有投資者。加密貨幣價格波幅極大,並可能會受到金融、監管或政治事件等多種外部因素影響。保證金交易會增加金融風險。
交易金融工具或加密貨幣之前,你應完全瞭解與金融市場交易相關的風險和代價、細心考慮你的投資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取向,並在有需要時尋求專業建議。
Fusion Media 謹此提醒,本網站上含有的數據資料並非一定即時提供或準確。網站上的數據和價格並非一定由任何市場或交易所提供,而可能由市場作價者提供,因此價格未必準確,且可能與任何特定市場的實際價格有所出入。這表示價格只作參考之用,而並不適合作交易用途。 假如在本網站內交易或倚賴本網站上的資訊,導致你遭到任何損失或傷害,Fusion Media 及本網站上的任何數據提供者恕不負責。
未經 Fusion Media 及/或數據提供者事先給予明確書面許可,禁止使用、儲存、複製、展示、修改、傳輸或發佈本網站上含有的數據。所有知識產權均由提供者及/或在本網站上提供數據的交易所擁有。
Fusion Media 可能會因網站上出現的廣告,並根據你與廣告或廣告商產生的互動,而獲得廣告商提供的報酬。
本協議以英文為主要語言。英文版如與香港中文版有任何歧異,概以英文版為準。
© 2007-2025 - Fusion Media Limited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