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挖掘低估值寶藏股立即開始

國家統計局:2023年內需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111.4%

發布 2024-1-17 下午06:50
國家統計局:2023年內需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111.4%

智通財經APP獲悉,1月17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佈會,國家統計局局長康義、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王冠華就2023年全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作了介紹,並回答記者提問。康義指出,國內大循環的主體作用在增強。立足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釋放強大內需市場潛力,國內循環對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在明顯增強。2023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了47.1萬億元,固定資產投資規模50.3萬億元,內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了111.4%,比上年提高25.3個百分點。

原文如下:

國家統計局局長就2023年全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答記者問

1月17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佈會,國家統計局局長康義、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王冠華就2023年全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作了介紹,並回答記者提問。

北京青年報記者:想問一下總體的情況。2023年,面對世界經濟復甦乏力、國內自然災害頻發、改革發展穩定任務艱鉅等多重挑戰,中國經濟運行的總體表現情況如何?從去年來看,全年我們主要的目標任務是否得到了比較好的實現?謝謝。

答:謝謝您的提問。前面介紹的時候,對整個中國經濟全年的表現做了比較詳盡的介紹。總的來看,我們的主要預期目標圓滿實現。可以說是交出了一份成色好、分量足的成績單。對於過去一年的經濟表現,可以概括爲回升向好、成色十足、表現亮麗、殊爲不易。

第一,回升向好。從經濟增長看,2023年我國GDP超過126萬億元,增速比2022年加快2.2個百分點。分季度看呈現前低、中高、後穩的態勢,向好趨勢進一步鞏固。按照可比價計算,2023年經濟增量超過6萬億元,相當於一箇中等國家一年的經濟總量。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穩步提高,2023年達到89358元,比上年增長5.4%。從就業看,就業形勢總體改善,全年城鎮調查失業率平均值比上年下降0.4個百分點,特別是農民工就業形勢改善比較明顯。從物價看,物價總體保持溫和上漲,全年CPI上漲0.2%,核心CPI上漲0.7%。從國際收支看,全年貨物出口增長0.6%,年末外匯儲備超過3.2萬億美元。

第二,成色十足。去年一年統籌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全國上下緊緊圍繞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推動經濟在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中不斷贏得優勢,高質量發展成色更足。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實施,創新投入穩步增加。初步測算,2023年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達到33278.2億元,R&D經費投入強度達到2.64%,比上年提高0.08個百分點。在這一年裏,一些重大科技創新捷報頻傳,特別是製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紮實推進。經濟結構優化升級,服務業和消費的經濟增長主引擎作用更加凸顯。2023年服務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到54.6%,比上年提高1.2個百分點;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82.5%,比上年提高43.1個百分點。安全發展基礎進一步鞏固夯實,全年糧食產量比上年增長1.3%;規模以上工業原煤產量增長2.9%,原油產量增長2%,天然氣產量增長5.8%。守住了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確保了經濟金融安全,民生保障更加有效,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實際增長6.1%。

第三,表現亮麗。觀察中國經濟的表現,不僅要跟自己縱向比,也要跟其他國家橫向比。2023年我國5.2%的經濟增速不僅高於全球3%左右的預計增速,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也名列前茅。我國經濟2023年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有望超過30%,是世界經濟增長的最大引擎。同時,在預計全球貿易下降的情況下,我國出口還實現了小幅增長,佔全球市場的份額保持穩定。另外還有一點就是物價漲勢總體溫和,跟全球通脹居高難下、一些國家在抗通脹和穩增長之間艱難平衡形成了鮮明對比。

第四,殊爲不易。事非經過不知難。2023年世界經濟低迷,國際格局複雜演變,地緣政治衝突頻發,外部環境複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國內週期性、結構性矛盾比較多,自然災害頻發。在這種複雜情況下,取得這樣的發展成績更顯得難能可貴。這些成績的取得,是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的結果,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的結果,是全國人民踔厲奮發、砥礪前行的結果,成績值得充分肯定,需要倍加珍惜。

展望2024年,我們也要看到,當前外部環境依然複雜嚴峻,國內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社會預期偏弱、風險隱患依然較多,推動我國經濟進一步回升向好,還要克服一些困難和挑戰。我們要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決策部署,有效應對這些困難、解決這些問題,不斷推動中國經濟行穩致遠。謝謝。

南方環球時報記者:想請發佈人介紹一下2023年四季度以及全年三大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和拉動點各是多少?有沒有一些新變化?另外還想了解一下,過去一年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格局發展態勢怎麼樣?謝謝。

答:謝謝您的提問。您關心的是兩個方面的問題,一個是三大需求情況,另外一個是雙循環情況。首先回答你第一個問題,三大需求的貢獻和拉動。2023年,最終消費支出、資本形成總額、貨物和服務淨出口分別拉動經濟增長4.3、1.5、-0.6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是82.5%、28.9%、-11.4%。四季度,最終消費支出、資本形成總額、貨物和服務淨出口分別拉動經濟增長4.2、1.2、-0.2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是80%、23.1%、-3.1%。

第二個問題是國內國際雙循環進展情況。應該說,2023年構建新發展格局取得了新進展,有三個方面的特徵:

第一,國內大循環的主體作用在增強。立足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釋放強大內需市場潛力,國內循環對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在明顯增強。2023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了47.1萬億元,固定資產投資規模50.3萬億元,內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了111.4%,比上年提高25.3個百分點。我們在着力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打通國內大循環的堵點卡點,暢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要素流動趨於活躍,產銷銜接狀況也在逐步好轉。四季度規上工業產能利用率爲75.9%,同比提高0.2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產品銷售率穩定保持在97%以上的水平。全年營業性貨運量同比增長8.2%,營業性客運量增長66.5%。

第二,國際循環的質量和水平進一步提升。面對外需收縮等不利影響,我國加力推動外貿穩規模、優結構,出口實現了正增長。橫向比,要好於主要外向型經濟體,國際市場的份額保持總體穩定。2023年,貨物出口額比上年增長0.6%,一般貿易、民營企業進出口佔比都有所提高。同時,我國也在積極拓展國際經貿合作,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已經成爲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貿易伙伴,國際循環的範圍更廣、層次更深。2023年,我國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進出口總額比上年增長2.8%。

第三,國內國際循環相互促進。我們超大規模市場的優勢顯現,內需擴大拉動了進口。2023年,農產品進口額比上年增長了5%,消費品增長了1.2%,能源產品進口增長了27.2%。產業體系健全,生產能力穩定的優勢也得到了發揮,出口促穩提質帶來了國內相關產業的發展,爲經濟整體好轉提供了助力。2023年,我國貨物出口額再創歷史新高。其中,機電產品出口比上年增長2.9%。電動載人汽車、太陽能電池、鋰離子蓄電池爲代表的“新三樣”產品出口額也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增長達到29.9%。

我們在看到國內國際雙循環取得積極進展的同時,也要看到國內大循環還存在一些堵點,世界經濟持續低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深刻調整,國際循環也面臨一些困難和挑戰。下一步,要統籌擴大內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統籌推進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打通制約經濟循環的關鍵堵點,推動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謝謝。

美國國際市場新聞社記者:近期數據顯示,中國12月CPI連續第三個月出現負增長,CPI前景如何?政府是否會採取措施應對物價低迷?

答:謝謝您的提問,物價的問題社會各方面高度關注。從2023年總體情況看,我國價格總體保持溫和上漲態勢,全年CPI上漲0.2%。這位記者提到CPI連續三個月同比負增長,對此我們既要看總體數據,更要看裏面的結構性數據,這幾個月CPI同比下降主要是結構性的和階段性的。

第一,CPI下降是結構性的。最近價格下降,主要因素是食品和能源價格回落。若扣除食品和能源價格影響,核心CPI保持穩定,這表明價格的下降並不是普遍的、全面性的,而是局部的、結構性的。食品和能源價格的下降,也不完全是一個市場供求關係的變化,從2022年、2023年這兩年來看,主要是受到了一些非經濟、非常規性因素的影響。從能源價格看,現在能源價格特別是石油的價格在我們國家CPI的籃子當中權重較大,2023年12月份能源價格同比下降0.5%,而上年同期上漲5.2%。大家都知道,能源價格主要是受到俄烏戰爭影響,2022年能源價格大幅上漲,2023年有所回落,一正一反,同比向下拉動比較大。從食品價格看,2023年12月份同比下降3.7%,在上年同期,也就是2022年12月份上漲4.8%。2022年12月份主要受疫情影響,物流不暢,各種食品價格都在上漲,恢復常態化運行以後,供給充足,食品價格在上年高基數的基礎上自然回落。

第二,CPI下降是階段性的。特別是我國經濟回升向好,居民收入平穩增長,國內總需求有望擴大,商品和服務價格回升有基礎、有條件。近期春節假期臨近,食品消費需求也在增加,大家外出就餐、走親訪友、旅遊出行等服務消費更加活躍,這些都會助推CPI季節性回升。從環比情況看,2023年12月份CPI環比上漲0.1%;2024年1月上旬,從監測情況看,部分食品價格保持穩中略漲勢頭。另外,除了供求之外,價格還受預期的影響。從近期情況看,不論是企業還是居民的預期信心都有邊際恢復。12月份,製造業生產經營活動預期指數達到55.9%,非製造業業務活動預期的指數達到60.3%,都處在一個較高的景氣區間。四季度,規模以上企業景氣指數是109點,比上季度提高0.4個點。12月份消費者信心指數比上月回升0.6點。

第三,價格低位運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有效需求不足等問題。有效需求不足是我們國家經歷了三年疫情衝擊以後,經濟逐步走向正常狀態中的階段性現象,短期內需求不足會導致價格下行。中央對於需求不足的問題高度重視,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謀劃2024年經濟工作時明確強調,要着力擴大國內需求,推動消費從疫後恢復轉向持續擴大,並且明確指出一系列具體的工作方向。隨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這些政策的出臺和落實,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會得到逐步緩解,居民消費價格有望隨之企穩回升。我們預計,2024年價格會溫和上漲。謝謝。

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央視記者: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請問目前我國在經濟高質量發展方面進展如何?未來在持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方面還將採取哪些措施?謝謝。

答:謝謝您的提問。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硬道理,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2023年,各地區各部門在穩定經濟運行上下了大力氣,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上更是沒有鬆勁,我國經濟較好實現了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高質量發展之路走得更加堅定、更加有力。總結起來,可以用五個“進一步”來概括。

第一,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取得重要進展,發展動能轉換進一步加快。現代化產業體系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各地區各部門堅持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紮實推進製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動能新優勢不斷壯大,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取得新進展。

第二,改革開放縱深推進,發展活力進一步釋放。2023年,我國全力推動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繼續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一流營商環境,有效提升了經濟發展的動力活力。截止到2023年9月底,全國登記在冊的經營主體達到1.81億戶,其中個體工商戶達到1.22億戶。加快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積極開展國際經貿交流合作,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成功舉辦了進博會、服貿會、廣交會,我國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進出口額增長2.8%。進博會按年計意向成交金額比上屆增長6.7%。

第三,綠色低碳轉型持續深入,發展方式進一步轉變。我國堅持在綠色低碳轉型中推動經濟發展,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形成。積極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能源消費結構持續優化。初步覈算,2023年非化石能源消費佔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比上年提高0.2個百分點。到2023年底,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容量佔比超過總裝機的一半,歷史性地超過了火電。綠色低碳產品產量也在快速增長。2023年,新能源汽車比上年增長30.3%,產銷量都是世界第一;電動載人汽車出口量增長67.1%。

第四,民生保障有力有效,人民生活進一步改善。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2023年,城鄉居民收入穩定增長,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水平不斷提升,民生短板領域也在逐步加強,進一步擦亮了高質量發展的民生底色。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6.1%,其中,來自政府的社會救濟和補助、政策性生活補貼、現金政策性惠農補貼等轉移性收入增長10.3%。民生投入力度不斷加大,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投資增長23%,農業投資增長9.3%,都明顯快於全部投資。

第五,糧食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提升,安全發展基礎進一步夯實。2023年,我國在發展中較好保障了安全,在安全的基礎上實現了向好發展。

當然,我們同時也要看到,我國仍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變增長動力的攻關期,進一步推動高質量發展還需要克服不少困難和挑戰。要深入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把堅持高質量發展作爲新時代的硬道理,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不斷實現經濟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把中國式現代化的宏偉藍圖一步一步變成美好的現實。謝謝。

路透社記者:我也比較關心結構問題,我想問一下,怎麼樣才能實現中國經濟發展中新舊動能的轉換?在報告裏也看到新能源汽車、太陽能電池都是快速增長,但是在大力發展先進製造業的過程中,怎麼樣才能防範可能出現的產能過剩問題?另外,在內需相對不足的情況下,這些產業的快速擴張會不會帶來價格下行的壓力和可能產生國際貿易摩擦?謝謝。

答:謝謝您的提問。對於您提到的問題,我想主要從兩個方面來回答:

首先第一點,關於新舊動能轉換。高質量發展是貫徹新發展理念的發展,在五大發展理念當中“創新”位於第一位。堅持創新驅動、推動發展動能轉換一直是高質量發展的首要任務,不管傳統動能調整轉型如何,中國都一直堅定不移地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剛纔,康義局長對去年我國高質量發展特別是創新驅動發展取得的成績作了詳細介紹,這裏我再補充幾個數據。2023年,我國規模以上裝備製造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6.8%,對推動工業穩定回升發揮了關鍵作用;2023年,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佈的報告顯示,我國在全球創新指數中的排名升至第12位,擁有的全球百強科技創新集羣數量首次躍居世界第一。可以說,新動能已經成爲引領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

第二個方面,去年我國經濟回升向好,特別是市場需求、國內需求恢復態勢較好,這一點大家應該都有切身感受,特別是隨着需求帶動作用增強,我國供需銜接、經濟循環狀況也在不斷改善。給大家提供幾個數據作爲參考。四季度,我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品銷售率持續保持在97%以上,其中12月份升至98.4%;從反映產能利用狀況的產能利用率看,2023年的四個季度,工業產能利用率分別爲74.3%、74.5%、75.6%和75.9%,呈現逐季回升態勢。這反映隨着市場需求改善,我國產能利用狀況在逐步恢復。今年開年我們也注意到,冰雪旅遊、冰雪運動等可以說“火出了圈”,這既順應了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的大趨勢,也展現了我國內需的潛力,我們對今年消費市場的恢復充滿期待和信心。

總體上看,我國還處在經濟恢復和轉型升級的關鍵期。下一步,要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決策部署,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後破,持續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謝謝。

新加坡海峽時報記者:我想提問的是,去年我們看到了房地產對整個宏觀經濟的影響,今年是否能保持平穩呢?謝謝。

答:謝謝您的提問。房地產一直備受關注,我去年在發佈會上,也有記者提到這個問題,走勢怎麼樣,下一步是什麼情況,大家都很關心。根據我們監測的情況,房地產經過20多年的發展,房地產市場是處在調整轉型的過程中。在這樣一個大的背景下,各地區各部門都在適應房地產市場供求關係發生重大變化的新形勢,適時調整優化房地產政策。從目前的情況看,房地產市場出現了一些積極變化,主要是兩個方面:

一是房地產投資、銷售等指標降幅收窄。2023年,房地產開發投資比上年下降9.6%,降幅比上年收窄0.4個百分點。房地產開發企業到位資金下降13.6%,降幅比上年收窄12.3個百分點。商品房銷售降幅明顯收窄,2023年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比上年下降8.5%,銷售額下降6.5%,都在下降,但是降幅分別比上年大幅收窄15.8和20.2個百分點。8月份以來,新建商品住宅網籤備案量整體回升,12月份比8月份回升20.2個百分點。從70個大中城市監測情況看,新房和二手房的成交量都在溫和上升。二是房地產竣工面積增加較快。“保交樓”工作在穩步推進,效果持續顯現。2023年,房地產開發企業竣工房屋面積比上年增長17%。

怎麼看房地產市場今後的趨勢?我們國家房地產市場長期健康發展有比較好的基礎,有這麼幾個原因:

一是城鎮化數量和質量提升還會有很大的空間,剛纔通報了2023年城鎮化率是66.16%,和發達經濟體80%以上的水平相比,還有10幾個點的提升空間,中國的城鎮化仍然處在持續發展過程中。近五年城鎮化率年均提高0.93個百分點,每年都會有超過1000萬的農村居民進入城鎮,新市民的規模比較大,也會帶來大量新增住房的需求。存量上儘管我們國家人均住房面積已經不小,但是有很多房子功能和結構都不盡合理,不少人民羣衆改善性住房需求比較迫切,這也會形成房地產市場的重要推動力,包括現在監測的70個大中城市,改善性住房需求非常明顯,表現在70個大中城市二手房的成交量已經超過新房成交量。

二是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潛力巨大。房地產發展的新模式正在積極構建當中,這是破解房地產發展難題、促進房地產健康發展的治本之策。其中,正在推進的保障性住房建設、“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城中村改造這些工程都在快速推進。隨着這些工程有力有序推進,將有利於解決人民羣衆在住房、居住這些方面急難愁盼的問題,同時也會帶動房地產相關投資消費,推動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謝謝。

中國日報記者:近期,多個國際機構和商業機構都調高了中國經濟增長的預期,認爲中國仍然是全球經濟增長的最大引擎,請問對此怎麼看?2024年的中國經濟走勢如何?謝謝。

答:謝謝您的提問。怎麼看2024年的中國經濟走勢,也是大家非常關心的問題。2024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週年,是我們實施“十四五”規劃的關鍵一年,對這一年經濟走勢的預判,我們首先是要看到會面臨一些挑戰和困難,但是更多的是有利條件、是優勢。綜合起來看,我們面臨的機遇要大於挑戰,有利條件強於不利因素,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支撐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要素條件在不斷積累增多。所以我們預判,2024年的中國經濟將持續回升向好。具體來看有五個方面的有利條件。

第一,經濟增長“勢頭好”。2023年四個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環比都是正增長的,經濟規模也在逐季擴大,這種回升向好的勢頭也是比較好。在做經濟總量的統計覈算之外,國家統計局還做了一項工作,就是對一些實物量指標的監測和比較。從實物量指標來看,發用電量、主要工業產品的產量、投資、進出口等大多數實物量指標的絕對量都大大超過2019年的水平。有些實物量指標低於2019年疫情前水平的,主要還是和剛纔記者提到的問題,是與房地產相關的產品產量指標。這也反映出我們經濟運行是在整體好轉。國際組織上調了對我國經濟增長的預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上調了0.4個百分點,經合組織上調了0.1個百分點,這表明國際社會看好中國2024年經濟發展前景。

第二,經濟發展“韌性強”。我們國家產業基礎雄厚,是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產業的配套能力和集成優勢突出,我們的製造業增加值佔全世界的比重近1/3,我們的貨物出口佔全世界的比重達1/7。同時,我國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網絡日益完善,教育、醫療等短板領域在不斷補強,人才、資金等要素供給質量在顯著提升。糧食能源安全、產業鏈供應鏈等關鍵領域的保障能力建設也都取得了實效,這些都增強了我們國家經濟發展的韌性和迴旋餘地,也是經濟能夠行穩致遠的底氣。

第三,高質量發展“活力足”。新產業快速增長,新業態持續向好,新的模式在加快培育,經濟結構在不斷優化,動能轉換提檔升級,經濟發展的潛能有望進一步激發。2023年服務業增加值佔到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爲54.6%,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60%,製造業技改投資增長3.8%,高技術產業投資增長10.3%,快於全部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速。更爲重要的是,我國持續推動形成創新驅動發展的新局面,中國經濟在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中在不斷髮展壯大。

第四,改革開放“紅利多”。我國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推動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優化營商環境,爲各類企業創造了更加公平的競爭環境,這些都將不斷激發經營主體的積極性、創造性。包括外商投資企業。2023年1—11月份,新設的外資投資企業數量同比增長36.2%,我國開放紅利持續釋放。

第五,宏觀政策“空間廣”。2023年出臺的增發國債、減稅降費、降準降息等政策效應將在今年持續釋放。今年還將儲備優化一些新的措施,這些新的增量措施和存量政策還會疊加發力,都爲經濟穩定運行保駕護航。當前,我國政府債務水平和通脹率都較低,政策工具箱也在不斷充實,財政、貨幣以及其他政策都有比較大的迴旋餘地,加力實施宏觀政策有條件、有空間。

儘管推動2024年經濟持續回升向好還會遇到一些前進中的困難挑戰,對於困難和挑戰,前一段時間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進行了認真分析,提出了具體的應對措施。要全面貫徹落實好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不斷把發展優勢轉換爲發展勢能,今年中國經濟一定能夠迎難而上、砥礪前行,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謝謝。

澎湃新聞記者:2023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呈現了逐步回升的態勢,然而當前我國仍然面臨需求不足的困擾。請問,如何看待2023年消費市場的表現?對2024年有何預判?消費恢復的態勢是否能夠延續呢?謝謝。

答:謝謝您的提問。第一個問題是對2023年消費市場的表現,第二個問題是對2024年消費市場的預判。

先介紹一下2023年消費市場的表現。總的來說,2023年消費市場恢復向好。疫情三年消費市場受到衝擊比較大,不少接觸型、聚集型的消費都受到抑制,隨着疫情防控平穩轉段,經濟社會全面恢復常態化運行,消費呈現出好的恢復態勢,熱點亮點頻多,消費成爲2023年帶動經濟恢復的重要力量。有這麼幾個特徵:一是消費規模再創新高。2023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超過47萬億元,總量創歷史新高。二是消費重新成爲經濟增長的主動力。2023年,最終消費支出拉動經濟增長4.3個百分點,比上年提高3.1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是82.5%,提高了43.1個百分點,消費的基礎性作用更加顯著。三是服務消費較快恢復。服務消費較快回暖,也是2023年消費恢復的一大亮點,服務零售額比上年增長了20%,快於商品零售額14.2個百分點;居民人均服務性消費支出增長14.4%,佔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的比重達到45.2%,比上年提升2個百分點。四是居民消費的結構升級態勢持續。特別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收入的穩定增長,目前我們國家正處在居民消費結構快速升級的時期。

我們判斷,下階段支撐消費持續回升的有利條件比較多,消費仍然會保持較好的增長。支撐因素:一是消費潛力仍然巨大。14億多的人口,超大規模市場的優勢依然明顯,加之城鄉融合發展、城鎮化進程推進、消費結構持續升級,這些都爲消費增長提供了廣闊空間。特別是醫療、健康等消費潛力有望進一步釋放。二是消費基礎不斷鞏固。收入是消費的前提和基礎,隨着經濟持續恢復,就業形勢總體改善,居民收入有望保持穩定增長,將有力支撐居民消費能力的提升。三是消費亮點不斷湧現。數字消費、綠色消費、健康消費、文旅消費等都快速發展,智能家居、文娛旅遊、體育賽事、國貨潮品等這樣一些消費熱點也在不斷升溫,不斷爲消費市場提質擴容增添動力。四是促消費政策持續發力。各地區各部門堅持把恢復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相繼出臺一系列促消費政策,着力穩定和擴大傳統消費、培育壯大新型消費、持續優化消費環境,將繼續對穩定消費市場、促進消費恢復起到積極的作用。所以,我們對2024年消費走勢保持樂觀。謝謝。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想關注一下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的情況。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在今年1月1號正式啓動,請問當前進展如何?這次普查相較前四次有哪些創新點?如何確保普查數據質量?謝謝。

答:謝謝您的提問。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是新時代新徵程上一次重大的國情國力調查,承載着摸清我國經濟家底、反映高質量發展進展的重要任務。當前的進展,單位清查工作已經圓滿完成,從2024年1月1號起進入普查登記階段,現在普查登記工作正在有序開展。特別是今年進入新的一年以來,1月3號丁薛祥副總理在北京調研指導普查現場登記,看望慰問基層普查員和工作人員,對做好普查登記工作也提出了明確要求。當前,普查工作正在有序推進。今年1月-4月是普查的正式登記階段,也是普查工作最爲重要的階段,對獲取高質量普查數據是最重要的階段。

關於今年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的創新點,主要是緊密圍繞服務高質量發展,豐富調查內容,創新調查方式。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將全面調查我國第二、第三產業的發展規模、佈局和效益。在這個基礎上,我們要拓展統計調查領域、豐富統計調查內容、完善統計調查制度,推動構建高質量發展的統計監測體系。創新點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是首次統籌開展投入產出調查。原來投入產出調查和經濟普查是分開進行的,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把這兩個分開開展的調查整合到一起,有助於促進經濟總量數據和結構數據更好銜接。

二是進一步完善“三新”經濟統計。新增數字經濟調查內容,更好反映我國經濟發展數字化進程,系統推進平臺經濟調查,爲查清統全新產業、新業態、新發展模式的發展情況奠定基礎。

三是在調查的手段方式上有創新。持續深化對部門行政記錄資料的應用,新增自主填報方式採集普查數據,首次開發移動端小程序採集數據,還首次建立了投入產出統計電子臺賬,提高普查工作的效率。

普查數據質量是衡量普查成敗最根本的標準,在普查工作當中,我們高度重視普查數據質量,採取了一系列措施確保普查數據質量。

一是規範數據採集。這次經濟普查採用普查員入戶採集、普查對象自主填報、部門報送數據相結合的方式來獲取普查對象的數據,從嚴控制數據採集環節人爲的干擾,確保普查源頭數據質量。

二是多種方式開展數據審覈檢查。我們開展普查數據隨報隨審,綜合運用大數據手段和多種分析方法開展了審覈驗證,及時組織實地核查檢查。在普查登記結束後,經普辦也將統一組織事後質量抽查,全面檢驗普查登記數據質量。

三是堅決從嚴查處普查造假。依法普查,堅決抵制各種干預普查數據的行爲,加強統計執法檢查,將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工作納入統計督察,對普查中的違法違紀行爲“露頭就打”,依法依規嚴肅進行追責問責。

當前,全國大概有210多萬普查“兩員”(普查調查員、普查輔導員)正在走訪大街小巷,深入企業、商戶開展數據採集,普查的數據也正在有序上報。

在此,我也要感謝所有普查對象的支持和普查工作者的辛苦付出,也希望廣大媒體朋友繼續支持普查、宣傳普查、監督普查,讓我們共同努力,爲高質量開展好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工作交出一份滿意答卷。謝謝。

封面新聞記者:最近有媒體報道,2023年前11月全社會用電量和發電量相差了2946億千瓦時,請問爲什麼會存在這樣的數據差異?謝謝。

答:謝謝您的提問。我們關注到,有些媒體討論用電量和發電量的差異,發電量和用電量是反映電力運行的兩個重要指標。剛纔這位記者朋友提到這兩個統計指標1—11月份數據的差異,主要是因爲兩個指標的口徑不同。這兩個指標一個是全社會用電量,一個是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發電量。除了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隨着太陽能發電、風力發電快速發展,部分規模以下工業企業、各類民居、商戶也發電,但是這部分發電量不在1—11月份規模以上工業發電量之內。

爲了讓大家更好理解,我對這兩個指標作一點解釋。它們的調查對象、統計口徑、覆蓋範圍都不同。一是統計口徑不同。全社會用電量是從電力的使用方進行統計,規模以上工業發電量是從供給方進行統計。這兩個統計的範圍不同,具體來講全社會用電量統計的是全口徑用電量,即全部用電量,既有企業的用電量,也有居民的用電量,還包括電廠的自產自用電、線損等;規模以上工業發電量統計口徑是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發電量,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現在的標準是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的工業企業,所以它不包括規模以下小工業發電企業的發電,不是全口徑的發電量。

二是受部分分佈式發電的影響。近年來廣泛分散、體量較小的分佈式太陽能和風力發電迅猛發展,而且較多分佈在各類民居、商戶和部分規模以下工業企業中,這部分發電量因爲發電企業規模較小,沒有達到規模以上的工業統計標準,有些還是商戶和民居,因此沒有在月度規模以上工業發電量中統計,但會統計在全社會發電量中。大家都知道,我們的數據一般都在次月中旬發佈,那麼多分散在各地的體量小的發電量,我們會進行年度統計,而且也在每年年度統計公報中發佈全社會發電量。一般來講,規模以上工業發電量約佔全社會發電量的95%左右,最近有在波動,規模以下的在提高,規模以上的發電量在逐步減少,但是減少不大,大概就是這個比例。大家月度看發電量,不能忽略“規模以上工業”這個表述。統計指標是比較嚴謹的,大家在使用的時候也要注意統計指標的含義、範圍,便於更加準確地使用數據。謝謝。

南方都市報記者:想問一下2023年就業形勢如何?是否完成了目標任務?2024屆高校畢業生人數預計再創新高,就業走勢會怎樣?謝謝。

答:謝謝您的提問。就業也是大家非常關注的問題,因爲它是最大的民生。黨中央、國務院始終高度重視就業問題,強調把穩就業提高到戰略高度通盤考慮,各地區各部門堅持就業優先,優化調整穩就業政策措施。過去的一年,我們全力穩住了就業大局,就業形勢總體改善。有這麼幾個特點。

第一,調查失業率下降,新增就業繼續增加。分季度來看,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各季度平均值分別是5.4%、5.2%、5.2%、5.0%,就業逐步改善的態勢比較明顯。1—11月份城鎮新增就業人數是1180萬人,同比多增35萬人。

第二,重點羣體和困難羣體就業保障有力。一系列穩崗支持和擴崗激勵措施落地生效,就業困難羣體分類幫扶成效凸顯,農民工、青年人、就業困難人員等羣體的就業得到有效保障。2023年,農民工總量達到29753萬人,比上年增加191萬人,外來農業戶籍人口城鎮調查失業率均值是4.9%,比上年下降0.7個百分點。1—11月份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人數475萬人,就業困難人員就業人數156萬人。

第三,脫貧人員就業規模穩中有增。各地區各部門充分發揮東西部勞務協作、對口支援、定點幫扶等機制的作用,深入開展重點幫扶縣和異地扶貧搬遷專項幫扶,脫貧人口就業穩定增長,到2023年11月末,脫貧人口務工規模是3294萬人,超過3000萬的目標任務。

今年的就業形勢,總的判斷是壓力依然存在,部分羣體、部分行業就業的結構性矛盾問題仍會比較突出。但是,隨着經濟回升向好,產業轉型升級加快,穩就業的積極因素也在不斷積累,我國就業形勢有望保持穩定。有這麼幾個原因:

一是經濟規模擴大帶來就業增加。經濟增長是穩定和擴大就業的基礎。近年來,我國經濟增量不斷擴大是拉動就業增長的關鍵所在,2024年我國經濟創造的增量有望大於去年,這將爲擴大就業提供有力支撐。二是2024年退出勞動力市場的人口規模將大於新進入勞動力市場的人口規模,這也爲尋找工作的人們提供了更多就業空間。三是產業結構升級擴充就業容量。相比於其他產業,勞動密集度較高的服務業在吸納就業方面優勢明顯。去年以來服務業恢復勢頭較好,在GDP中的佔比也在提高,服務業佔GDP的比重已經超過疫情前的水平,餐飲、交通、批發零售等行業的就業帶動作用比較明顯。展望今年,服務消費較爲活躍,服務業增長將繼續成爲帶動吸納就業的主要力量之一。與此同時,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蓬勃發展,產生許多全新的崗位需求,也有利於擴大就業空間,提升就業質量。四是穩就業政策效應持續發力顯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此也作了部署,特別指出要多出有利於穩預期、穩增長、穩就業的政策。各地區各部門將更加突出就業優先導向,加大重點羣體就業幫扶力度,政策紅利釋放也有望繼續爲就業穩定提供有力保障。謝謝。

本文編選自“統計微訊”官微,智通財經編輯:葉志遠。

最新評論

風險聲明: 金融工具及/或加密貨幣交易涉及高風險,包括可損失部分或全部投資金額,因此未必適合所有投資者。加密貨幣價格波幅極大,並可能會受到金融、監管或政治事件等多種外部因素影響。保證金交易會增加金融風險。
交易金融工具或加密貨幣之前,你應完全瞭解與金融市場交易相關的風險和代價、細心考慮你的投資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取向,並在有需要時尋求專業建議。
Fusion Media 謹此提醒,本網站上含有的數據資料並非一定即時提供或準確。網站上的數據和價格並非一定由任何市場或交易所提供,而可能由市場作價者提供,因此價格未必準確,且可能與任何特定市場的實際價格有所出入。這表示價格只作參考之用,而並不適合作交易用途。 假如在本網站內交易或倚賴本網站上的資訊,導致你遭到任何損失或傷害,Fusion Media 及本網站上的任何數據提供者恕不負責。
未經 Fusion Media 及/或數據提供者事先給予明確書面許可,禁止使用、儲存、複製、展示、修改、傳輸或發佈本網站上含有的數據。所有知識產權均由提供者及/或在本網站上提供數據的交易所擁有。
Fusion Media 可能會因網站上出現的廣告,並根據你與廣告或廣告商產生的互動,而獲得廣告商提供的報酬。
本協議以英文為主要語言。英文版如與香港中文版有任何歧異,概以英文版為準。
© 2007-2024 - Fusion Media Limited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