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8領先一步,提前解鎖六月AI精選股!年中特惠

中國證監會召開新年首場發佈會!事關IPO節奏、新股超募、分紅、回購等

發布 2024-1-12 下午09:02
© Reuters.  中國證監會召開新年首場發佈會!事關IPO節奏、新股超募、分紅、回購等
US500
-

智通財經APP獲悉,1月12日,中國證監會舉行新聞發佈會,證監會發行司司長嚴伯進、上市司副司長(主持工作)郭瑞明、機構司副司長林曉徵出席發佈會,介紹相關情況並回答記者提問。對於下一步IPO節奏,發行司司長嚴伯進表示證監會和交易所將繼續把好IPO入口關,從源頭提升上市公司質量,做好逆週期調節工作,科學合理保持新股發行常態化,更好促進一二級市場協調平衡發展。

針對新股極端超募現象,證監會和交易所堅持從嚴監管,監測約束異常報價行爲,督促發行人和承銷機構充分提示風險、審慎定價,嚴肅查處詢價定價環節違規行爲。

對於上市公司增持回購的進展情況,上市司副司長(主持工作)郭瑞明介紹,2023年11月至今兩個多月以來,上市公司回購增持更加積極主動,持續向市場傳遞正面信號。期間,滬深兩市共309家公司新增披露回購增持計劃,金額上限428億元,披露家數和金額上限同比增長189%和85%;從公告的實施情況看,514家公司在此期間實際回購增持金額超過277億元,實施家數及金額同比增長46%和71%。

文字實錄如下:

新聞發言人 高莉:

各位媒體朋友大家下午好,非常歡迎參加證監會的新聞發佈會。今天,我們非常高興邀請到發行司司長嚴伯進先生、上市司副司長(主持工作)郭瑞明先生、機構司副司長林曉徵女士。首先,請發行司司長嚴伯進先生介紹有關新股發行工作。

發行司司長 嚴伯進:

各位媒體朋友下午好,我今天主要向大家介紹兩項工作情況,一是逆週期調節以來新股發行節奏情況,二是註冊制下新股發行定價相關工作情況。

首先,我介紹一下新股發行節奏情況。

近年來,證監會和交易所堅守監管主責主業,嚴把新股發行上市關口,優化新上市企業結構,統籌一二級市場平衡,科學合理保持新股發行常態化,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2023年8月底以來,證監會加強逆週期調節,階段性收緊IPO,合理把握新股發行節奏。

2023年全年,滬深市場核發IPO批文245家,啓動發行237家。這其中,2023年1月到8月核發IPO批文213家,啓動發行193家;2023年9月到12月核發批文32家,啓動發行44家。市場能感受到,去年9月到12月,月均核發批文和啓動發行數量明顯下降。

下一步,證監會和交易所將繼續把好IPO入口關,從源頭提升上市公司質量,做好逆週期調節工作,更好促進一二級市場協調平衡發展。

接下來,向大家介紹一下注冊制下新股發行定價相關工作情況。

試點註冊制以來,證監會堅持辯證系統思維,在推進新股市場化發行的同時,全面加強發行承銷各環節監管,通過制度安排、過程監管、監督檢查等手段,督促市場各方歸位盡責,抑制階段性出現的抱團壓價和大比例超募兩種不合理傾向。

全面實行註冊制以來,證監會借鑑試點註冊製成功經驗,繼續嚴格監管發行承銷行爲,引導網下投資者合理報價、督促發行人和承銷機構審慎定價。同時結合不同板塊特點,在完善以機構投資者爲參與主體的詢價、定價、配售機制基礎上,兼顧中小投資者利益,在詢價對象範圍、網上網下分配比例等方面作出差異化安排。新股發行承銷機制運行總體平穩。

新聞發言人 高莉:

謝謝嚴司長。下面,請上市司副司長(主持工作)郭瑞明先生介紹上市公司分紅和股份回購工作。

上市司副司長(主持工作) 郭瑞明

《上市公司章程指引》及交易所相關自律監管規則,推動提高上市公司現金分紅的均衡性、及時性、穩定性和投資者獲得感。一是進一步明確現金分紅導向,推動提高分紅水平。二是簡化中期分紅程序,推動進一步優化分紅方式和節奏。三是加強對異常分紅行爲的約束。規則完善將有助於推動上市公司增強投資者回報,更好引導公司專注主業,促進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我會將在尊重公司自治的基礎上,更好發揮監管的引導約束作用,推動上市公司不斷增強分紅意識,優化分紅方式,培育分紅習慣,提高現金分紅水平,進一步增強投資者獲得感。

股份回購作爲資本市場的一項基礎性制度安排,具有優化資本結構、維護公司投資價值、健全投資者回報機制等方面的功能作用。2023年12月15日,我會修訂發佈《上市公司股份回購規則》,對部分條款予以優化完善,進一步提升回購便利度,健全上市公司回購的約束機制。我會鼓勵上市公司依法合規運用回購工具,積極回報投資者,促進市場穩定健康發展,同時也將加大回購的事中事後監管,對利用回購實施內幕交易、操縱市場等違法行爲的,依法嚴厲查處。

新聞發言人 高莉:

謝謝郭司長。下面,請機構司副司長林曉徵女士介紹資本市場投資端改革工作。

機構司副司長 林曉徵:

近年來,證監會大力發展權益類基金、積極推動各類中長期資金參與資本市場,取得階段性成效。截至2023年底,社保基金、公募基金、保險資金、年金基金等各類專業機構投資者合計持有A股流通市值15.9萬億元,較2019年初增幅超1倍,持股佔比從17%提升至23%,已成爲促進資本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重要力量。其中,公募基金持有A股流通市值5.1萬億元,持股佔比從3.8%提升至7.3%,成爲A股第一大專業機構投資者。

2023年,股票發行註冊制改革全面落地,是我國資本市場改革發展的重要里程碑。立足推動註冊制改革走深走實的新階段,如何構建長期資金、資本市場與實體經濟共同發展的良性機制,需要進一步深化改革,統籌做好頂層制度設計。目前,證監會正全面對標中央金融工作會精神,研究制定《資本市場投資端改革行動方案》,作爲未來一段時期統籌解決資本市場中長期資金供給不足等問題的行動綱要。總的思路是,以加大中長期資金引入力度爲重點,以優化資本市場投資生態爲基礎,以建設一流投資機構爲抓手,全面推進資本市場投資端改革,着力提高投資者長期回報,促進資本市場與實體經濟、居民財富的良性循環。

2023年,證監會在推動公募基金行業高質量發展、吸引更多中長期資金入市等方面開展了系列工作。

公募基金方面,引導行業堅持投資者利益優先,踐行長期投資、價值投資理念。一是系統推進公募基金行業費率改革,降低投資者成本。行業130餘家公募基金管理人發佈降費公告,降費產品超3300只,初步測算,平均每年將爲投資者節約成本約140億元。推出首批浮動管理費率試點產品,豐富產品投資選擇。強化披露要求,進一步提高基金費率透明度。二是支持權益類基金逆週期佈局。加快權益類基金註冊節奏,下半年權益類基金的周均註冊數是上半年2倍以上。支持基金公司加大跟投力度、增強與投資者的利益綁定,2023年基金公司自購旗下權益類基金規模超40億元。着眼於爲投資者創造長期投資收益爲目標,研究建立基金公司“逆週期佈局”激勵約束機制。

吸引中長期資金入市方面,着力提升長期資金權益投資的積極性與穩定性。一是配合金融監管總局降低保險公司投資滬深300指數成分股、科創板股票等標的資本佔用風險因子。二是配合財政部對國有商業保險公司實施3年長週期考覈。三是積極支持保險資金開展長期股票投資試點,中國人壽、新華保險作爲首期試點機構,擬共同出資500億元,聚焦投資二級市場優質上市公司,目前該項目進入落地階段。

下一步,證監會將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金融工作會要求,在中央金融委統一領導下,協同相關部委,深刻把握監管的政治性、人民性,紮實推進制度建設,更大力度引入市場中長期資金。

新聞發言人 高莉:

下面,我們進入問答環節。

中央廣播電視總檯財經節目中心記者:

去年,證監會啓動了公募基金行業費率改革,請問進展如何,下一步是否有更多舉措?

機構司副司長 林曉徵:

近年來,公募基金行業快速發展,對促進資本市場平穩運行、提升投資者長期收入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還存在費率水平偏高、收費模式單一、投資者獲得感不佳等問題。在此背景下,證監會聚焦投資者急難愁盼問題,研究制定了《公募基金行業費率改革工作方案》。

費率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2023年主要工作如下:一是產品降費。除存量產品外,新註冊產品相應下調管理費與託管費率。二是推出與投資業績掛鉤等類型浮動費率產品試點。三是擬發佈規則進一步規範基金證券交易行爲,降低證券交易佣金費率。四是強化費率披露要求,使公募基金各項費用能夠更加簡明清晰地展現在投資者面前。

下一步,證監會將按照既定工作部署,紮實有序推進基金降費工作,出臺配套支持性政策措施,推動行業更好服務投資者財富管理需求。

中央廣播電視總檯新聞中心記者:

上市公司2023年分紅情況怎麼樣?

上市司副司長(主持工作) 郭瑞明

近年來,上市公司分紅水平穩中有升。近五年,滬深上市公司分紅金額逐年增長,累計分紅8.4萬億元,分紅金額超過當期融資額。2023年,共有3361家滬深上市公司進行了現金分紅,佔2023年末上市公司總數的65.9%;全年現金分紅總額2.13萬億元,再創歷史新高;平均股息率達3.04%,與全球主要資本市場相比處於中上游水平;243家公司實施中期分紅,同比增長54.78%。

下一步,我會將在尊重公司自治基礎上,更好發揮監管的引導約束作用,推動上市公司不斷增強分紅意識,優化分紅方式,培育分紅習慣,同時約束異常分紅,促進上市公司整體分紅水平穩中有升。

第一財經記者:

證監會下一步對新股發行節奏有何考慮?

發行司司長 嚴伯進:

2023年8月底以來,證監會根據統籌一二級市場平衡的需要,加強逆週期調節,階段性收緊IPO,合理把握新股發行節奏。2023年全年,滬深市場核發IPO批文245家,啓動發行237家。這其中,2023年1月到8月核發IPO批文213家,啓動發行193家;2023年9月到12月核發批文32家,啓動發行44家。市場能感受到,去年9月到12月,月均核發批文和啓動發行數量明顯下降。

下一步,證監會和交易所將繼續把好IPO入口關,從源頭提升上市公司質量,做好逆週期調節工作,科學合理保持新股發行常態化,更好促進一二級市場協調平衡發展。

證券時報記者:

個人養老金投資收益整體欠佳,在吸引入市時採取了哪些舉措,以提高個人蔘與養老金投資的積極性?如何看待個人養老金投資收益欠佳的問題?有哪些措施促進其進一步發展?

機構司副司長 林曉徵:

2022年11月,五部委聯合發佈《個人養老金實施辦法》,證監會同步發佈個人養老金投資公募基金業務管理暫行規定,審慎確定可參與的機構及養老目標基金產品,實施管理費等費率優惠。1年來,相關業務穩步推進,至2023年11月底,個人養老金賬戶有57.6億元資金投資養老目標基金。

2023年養老目標基金整體業績表現不佳,主要受基礎市場短期波動影響,但與其他權益類基金相比,養老目標基金整體業績表現相對穩定。目前相關制度試運行僅一年,應客觀理性看待短期市場波動和收益表現,堅持通過長期投資更好實現保值增值,發揮好第三支柱養老保險制度優勢和功能定位。

下一步,證監會將協同相關部委做好試點評估,同時督促基金管理人紮實提升個人養老金管理與服務水平:一是全面強化機構投研核心能力建設。二是穩步推出更多契合個人養老金需求的投資產品。三是持續優化投資者服務。

中國證券報記者:

註冊制下IPO新股發行定價效率大幅提升,如何看待當前個別新股定價過高、超募現象?

發行司司長 嚴伯進:

目前,新股發行承銷機制運行總體平穩,市場化發行定價功能逐步發揮,新股超募和募不足現象並存,表明競爭博弈、優劣分化的發行生態正在形成。

針對極端超募現象,證監會和交易所堅持從嚴監管,監測約束異常報價行爲,督促發行人和承銷機構充分提示風險、審慎定價,嚴肅查處詢價定價環節違規行爲。從效果看,2023年9月到12月,新股發行平均市盈率有所回落,與可比上市公司平均市盈率的比值明顯下降,未出現大比例超募。

央廣網記者:

上市公司增持回購一直都在積極響應,近期進展情況如何?

上市司副司長(主持工作) 郭瑞明

近三年,滬深兩市年均537家公司披露回購方案、擬回購金額1462億元;年均628家實施回購、回購金額1016億元。年均367家公司披露股東增持計劃、擬增持金額259億元。

2023年11月至今兩個多月以來,上市公司回購增持更加積極主動,持續向市場傳遞正面信號。期間,滬深兩市共309家公司新增披露回購增持計劃,金額上限428億元,披露家數和金額上限同比增長189%和85%;從公告的實施情況看,514家公司在此期間實際回購增持金額超過277億元,實施家數及金額同比增長46%和71%。具體來看,龍頭公司“大手筆”回購增持,保利發展回購上限達20億元,三安光電、晶合集成、恆逸石化、合盛硅業回購上限達10億元,銀泰黃金、陸家嘴等公司控股股東預計增持上限超過20億元。央國企回購增持主動性進一步提升,59家央國企新增回購增持計劃,公告家數同比翻倍,不少公司爲首次實施。科創板公司繼續積極參與,37家科創板公司新增回購計劃,擬回購金額上限合計34億元,目前共有100餘家科創板公司處在回購增持實施進程中。

上海證券報記者:

在行業機構逆市佈局權益類基金方面,證監會有何支持舉措?近期成效如何?

機構司副司長 林曉徵:

2023年以來,逆市佈局已成爲市場共識。行業機構普遍認爲,一方面,中國經濟回升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變;另一方面,當期A股市場估值水平已處於歷史低位,長期看已具備較高的投資價值。現階段面臨較好的逆市佈局時間窗口,有利於投資者獲得較好的投資回報。

2023年,行業機構積極加大權益類基金逆市佈局力度,表明了堅定看好中國經濟和資本市場未來表現的信心。一是在產品註冊方面,2023年全年獲批產品中,權益類基金佔比72%,較2022年提高了28個百分點;二是在基金募集方面,儘管權益類基金募集整體規模有所回落,但呈現產品募集數量提升和結構優化,權益類基金募集數量由2022年的706只增加至763只,佔比由2022年的49%提升至60%;三是發起式權益類基金明顯增加,整體數量達313只,較2022年接近翻倍。這些都充分表明,公募基金管理人堅定投資信心,積極看好後市,願意與投資者實現更高利益綁定。展望未來,權益類基金仍有廣闊發展空間。

下一步,證監會將繼續支持行業機構逆市佈局,並將研究制定“逆週期佈局”激勵約束機制,重點是引導行業機構將功能性放在首要位置,切實發揮好“受人之託、代人理財”作用,強化對逆週期佈局的正面激勵,引導機構踐行長期投資、價值投資,切實提升投資者獲得感。

新聞發言人 高莉:

感謝大家對證監會工作的關注。今天的發佈會到此結束,下次再見。

本文編選自“證監會發布”官微,智通財經編輯:陳筱亦。

最新評論

風險聲明: 金融工具及/或加密貨幣交易涉及高風險,包括可損失部分或全部投資金額,因此未必適合所有投資者。加密貨幣價格波幅極大,並可能會受到金融、監管或政治事件等多種外部因素影響。保證金交易會增加金融風險。
交易金融工具或加密貨幣之前,你應完全瞭解與金融市場交易相關的風險和代價、細心考慮你的投資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取向,並在有需要時尋求專業建議。
Fusion Media 謹此提醒,本網站上含有的數據資料並非一定即時提供或準確。網站上的數據和價格並非一定由任何市場或交易所提供,而可能由市場作價者提供,因此價格未必準確,且可能與任何特定市場的實際價格有所出入。這表示價格只作參考之用,而並不適合作交易用途。 假如在本網站內交易或倚賴本網站上的資訊,導致你遭到任何損失或傷害,Fusion Media 及本網站上的任何數據提供者恕不負責。
未經 Fusion Media 及/或數據提供者事先給予明確書面許可,禁止使用、儲存、複製、展示、修改、傳輸或發佈本網站上含有的數據。所有知識產權均由提供者及/或在本網站上提供數據的交易所擁有。
Fusion Media 可能會因網站上出現的廣告,並根據你與廣告或廣告商產生的互動,而獲得廣告商提供的報酬。
本協議以英文為主要語言。英文版如與香港中文版有任何歧異,概以英文版為準。
© 2007-2024 - Fusion Media Limited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