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鎖優質數據: 高達 50%折扣優惠 InvestingPro獲取優惠

中信證券:核能在制氫和工業等新型領域的應用加速落地 核電出海有望迎來高速增長

發布 2024-1-4 上午08:04
中信證券:核能在制氫和工業等新型領域的應用加速落地 核電出海有望迎來高速增長
MSFT
-
AAPL
-
MSTR
-

智通財經APP獲悉,中信證券發佈研報表示,碳中和背景下,核能將成爲未來能源結構關鍵一極。可控核聚變或是人類解決能源問題的終極方案,隨相關技術突破及資本湧入,其商業化進程已按下加速鍵。展望未來,該行認爲在全球範圍內將有更多的聚變實驗裝置實現淨能量增益,隨基礎研究和頂層設計協同發力,我國也將在可控核聚變領域長期保持領先身位。從應用角度,該行看好聚變-裂變混合堆方案以及AI和高溫超導的持續發展或將在短期大幅加快聚變技術落地。核電領域,在我國核電覈准節奏進入常態化加速期背景下,預計2024年國內核電行業總投資規模將接近4000億元,核電累計發電量佔比有望達到5.5%。技術端,我國四代高溫氣冷堆核電技術已取得重大突破,後端乏燃料處理環節也將不斷完善,核能在制氫和工業等新型領域的應用加速落地,核電出海有望迎來高速增長。

在可控核聚變領域,該行建議關注如下兩個投資方向:1)極端的反應環境對聚變裝置結構材料提出極高要求,我國在相關領域材料處於國際領先水平,建議關注ITER零部件配套商;2)超導材料是實現磁約束路線可控核聚變的重要一環,建議關注國內超導材料行業核聚變相關標的。

而核能作爲我國實現“碳達峯碳中和”的重要手段,當前發電量在電力結構中佔比僅爲5%(國家農能源局),遠低於全球核電大國水平。近年來,隨着新機組項目覈准加速,核能產業鏈各生產環節有望進入密集交付週期,該行看好核能行業的投資機會。同時考慮到核電機組零部件交貨週期在2-3年,閥門等核心零部件有望在2023年底起進入集中交付期,釋放核電零部件企業業績彈性,建議關注受益國產化趨勢的核電零部件龍頭廠商,包含三條核心主線:1)核電設備和材料方面;2)核電工程建設方面,近年來核電建設市場規模維持高速增長;3)核電技術和服務方面。

中信證券的主要觀點如下:

展望一:可控核聚變承載人類能源利用終極夢想,頂層設計及基礎研究進展頻出,我國將持續處於核聚變領域第一梯隊。

根據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官網,2023年12月29日,由25家央企、科研院所、高校等組成的可控核聚變創新聯合體正式宣佈成立。聯合體的成立是我國在可控核聚變領域的一次重大突破,將有力推動我國在可控核聚變領域的研究和應用,爲我國乃至全球的能源結構調整和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

展望二:可控核聚變將帶來能源成本的大幅下降,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將逐漸成爲全球產業發展高地。

據澎湃新聞報道,2023年8月,美國NIF實驗室產生比2022年12月更高的核聚變能量產出。同月我國新一代人造太陽“環流三號”在試運行中首次實現100萬安培下的高約束模式運行,再次刷新我國磁約束聚變裝置運行紀錄。根據FIA,截至2023年7月,全球聚變公司已累計融資超過62億美元,相較2022年的48億美元增加約14億美元,同比增幅27%。美國私營公司Helion Energy於2023年5月與微軟簽訂核聚變商業化發電“首單”,其最大投資者爲OpenAI CEO Sam Altman。國內聯創光電於11月與中核聚變(成都)設計研究院簽訂全面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工程總投資公司預計超過200億元。

展望三:聚變-裂變混合堆可通過混合包層放大能量,較純聚變堆擁有多重優勢。

該行預計2025年將完成堆芯物理優化及工程設計,2030年完成第一階段主機及輔助系統的建設並開展氘氚試驗,2035年或將完成超100MW的混合發電示範堆。混合堆在實操層面降低了純聚變堆芯對高能等離子體的要求,繼而降低了對等離子體控制、氚自持以及耐輻照結構材料的要求。同時更高的能量轉化效率,可以在同等電功率下擁有更低的建造成本和更短的建設週期,我國核領域研究機構已開展有關混合堆的相關工作,或將在短期大幅加快聚變技術的實際應用。

展望四:全球超導產品市場規模已達68億歐元,隨可控核聚變產業的持續發展,料將爲高溫超導材料的持續發展帶來機會。

對於目前可控核聚變主流的磁約束路線,形成強大的磁場是實現其反應可控的前提,而超導材料是實現該目標必不可少的一環。我國在超導強磁場應用等方面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根據Conectus數據,2012年全球超導產品市場規模爲51.9億歐元,2020年達到64.6億歐元,且測算2022年該數字達到68億歐元,2012-2022年間CAGR達到2.7%。可控核聚變的商業化加速,將爲相關材料帶來新的投資機會。

展望五:“華龍一號”逐漸走向成熟,核電行業在技術和政策上獲得有力驅動,產業發展換擋提速態勢顯著,我國核電高覈准量節奏有望維持。

預計2024年我國核電機組有望維持8~10臺的高覈准量,未來我國核電市場規模在量價齊升的驅動下將持續高增。

展望六:隨着前期覈准的核電機組項目竣工投入商運,我國核能裝機量和核電發電量佔比有望持續提升。

根據中國核能行業協會,2022年全國運行核電機組裝機容量5698萬千瓦,佔全國電力裝機總量的2.2%,發電量爲4177.8億千瓦時,約佔全國總髮電量的4.7%,核能發電量達到世界第二。該行預計全國運行核電機組裝機容量至2025年達到8500-9000萬千瓦,我國核電累計發電量佔全國累計發電量的比例達到5.5-6%。

展望七:我國四代高溫氣冷堆核電技術已取得重大突破,該行預計國內高溫氣冷堆儲備項目有望於2024年啓動建設。

根據商務部官網,目前中國已與沙特、阿聯酋等國家和地區簽訂了高溫氣冷堆項目合作諒解備忘錄,該行認爲國產高溫氣冷堆出口指日可待,預計最快2024年將有項目落地。

展望八:我國核工業後端乏燃料處理環節投資有望迎高速增長。

我國核工業後端乏燃料處理能力尚不足,受益於核電站建設放量配套乏燃料處理廠,其投資額有望實現高速增長,該行預計2024年我國關於乏燃料離堆貯存的法律法規將進一步完善,2035年我國乏燃料處理能力缺口達到2400-3000噸,需對應建設3-4個乏燃料大廠,預計未來十年內我國乏燃料處理年均投資額爲450-600億元。

展望九:隨着反應堆技術迭代和降本增效,該行預計核能在制氫和工業應用等新型領域的應用有望加速落地。

預計2035年核能綜合利用規模將會達到1億千瓦,爲核能發電規模的二分之一,2050年核能綜合利用規模將會超過核能發電規模。

展望十:該行預計到2025年,中國核電出口產值將達900-1200億元。

“華龍一號”的技術突破意味着我國在主流三代核電技術上真正實現了自主可控,在產品、項目和技術出海上具備了更強的競爭力,同時“一帶一路”戰略勾勒出我國核電出海的“路線圖”,由於“一帶一路”沿線多爲發展中國家,其核電新建市場空間廣闊,我國核工業出口有望受益。

風險因素:

可控核聚變研究進展不及預期,可控核聚變商業化不及預期,國際ITER項目推進不及預期,相關政策推進不及預期,商業資本後續投入不及預期、核能項目審批不及預期、交付週期延遲、行業回款資金不及預期、技術開發不及預期、核能在其他綜合利用領域推進不及預期等風險。

最新評論

風險聲明: 金融工具及/或加密貨幣交易涉及高風險,包括可損失部分或全部投資金額,因此未必適合所有投資者。加密貨幣價格波幅極大,並可能會受到金融、監管或政治事件等多種外部因素影響。保證金交易會增加金融風險。
交易金融工具或加密貨幣之前,你應完全瞭解與金融市場交易相關的風險和代價、細心考慮你的投資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取向,並在有需要時尋求專業建議。
Fusion Media 謹此提醒,本網站上含有的數據資料並非一定即時提供或準確。網站上的數據和價格並非一定由任何市場或交易所提供,而可能由市場作價者提供,因此價格未必準確,且可能與任何特定市場的實際價格有所出入。這表示價格只作參考之用,而並不適合作交易用途。 假如在本網站內交易或倚賴本網站上的資訊,導致你遭到任何損失或傷害,Fusion Media 及本網站上的任何數據提供者恕不負責。
未經 Fusion Media 及/或數據提供者事先給予明確書面許可,禁止使用、儲存、複製、展示、修改、傳輸或發佈本網站上含有的數據。所有知識產權均由提供者及/或在本網站上提供數據的交易所擁有。
Fusion Media 可能會因網站上出現的廣告,並根據你與廣告或廣告商產生的互動,而獲得廣告商提供的報酬。
本協議以英文為主要語言。英文版如與香港中文版有任何歧異,概以英文版為準。
© 2007-2024 - Fusion Media Limited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