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鎖優質數據: 高達 50%折扣優惠 InvestingPro獲取優惠

中信證券:AI終端應用仍未達到成熟階段 有望成爲2-3年維度的成長主線

發布 2023-12-29 上午10:38
© Reuters. 中信證券:AI終端應用仍未達到成熟階段 有望成爲2-3年維度的成長主線
INTC
-
GOOGL
-
QCOM
-
AAPL
-
AMZN
-
0941
-
CASH
-
0992
-

智通財經APP獲悉,中信證券發佈研究報告稱,AI大模型落地成爲終端出貨成長的新動能,產業曲線兩端將率先發力,其中硬件算力端(SoC、存儲)、終端品牌將有望核心受益,零組件及組裝中部分環節如傳感器、電池、散熱結構件等部分有望受益。該行認爲當前各類AI終端應用仍未達到成熟階段,接下來一年重在軟硬件適配和產品打磨,從“AI+產品”(出貨量提升)到“產品AI化”(量價齊升),有望成爲2-3年維度的成長主線。

中信證券觀點如下:

大型語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LLM)朝“多模態”、“輕量化”發展,GPTs應用商店加速殺手級應用出現。

2022年末ChatGPT發佈標誌着AIGC時代來臨,隨後的一年內各互聯網、終端品牌廠商大模型集中落地,行業發展加速。當前大模型正向“多模態”、“輕量化”趨勢發展,OpenAI也着手打造應用商店激發開發者創造潛力,加速殺手級應用出現,硬件端如高通、英特爾等主芯片巨頭也已提前佈局,爲端側AI爆發式增長做好準備。

混合AI是AIGC時代下的主流趨勢,AI處理重心正在向邊緣轉移。

千億級參數大模型對計算基礎設施提出了極高的需求,因此無論是訓練還是推理,大型複雜模型至今仍在雲端部署。然而,目前雲端推理的成本仍然較高,且將隨着日活用戶數量及其使用頻率的增加而提升。此外,雲端推理還有能耗過大、可靠性和時延影響用戶體驗、數據隱私安全難以有效保證等問題。在此背景下,“雲端大模型+終端輕模型”的混合AI應運而生:

1)雲端作爲AI大腦(以大算力、高帶寬、大存儲的芯片爲主)處理主要的訓練和部分推理任務,國產化需求旺盛利好本土廠商崛起,國產CPU、AI芯片、存儲、配套元器件等相關環節公司仍將受益於算力需求提升。

2)邊緣端和終端作爲小腦與四肢(如SoC增加NPU,主打低功耗、多傳感器融合)處理即時、頻繁的用戶端推理任務,具備成本、隱私性雙重優勢。終端AI發展(包括智能手機、PC、IoT及其他產品形態創新等)將成爲長期重點關注方向。

重點關注AIGC時代下重量級AI產品如手機、PC,輕量級AI產品如IoT的升級。

對於端側AI,該行將產品按算力區分爲重量級和輕量級:1)重量級AI產品:算力相對較強,如手機、PC、機器人、汽車、邊緣服務器等;2)輕量級AI產品:IoT類產品,主要承擔數據入口的抓手功能,不一定強調算力升級,而更多關注傳感器、連接類芯片升級。

1)AI手機:該行看好在智能手機傳統硬件創新趨緩的背景下,由AI帶來的軟硬件升級趨勢有望成爲下一輪智能手機創新的原動力,該行預計3年維度下百億參數內的大模型落地智能手機的滲透率有望達40%+。

2)AI PC:該行看好AI PC時代將至,大模型應用、主核、軟件架構交替升級有望重新演繹“Tick Tock”發展模式,進而加速PC換機節奏。主要品牌廠商對AI PC滲透率展望樂觀,聯想預計2025年AI PC滲透率提升到雙位數,英特爾目標24-25兩年內AI PC累積出貨量達到1億臺。

3)AIoT:大多數IoT產品受限於產品形態對功耗、散熱的要求,難以本地化運行大模型,因此主要作爲AI交互和數據入口,依附於重量級AI產品(如手機、PC)或雲端。目前IoT發力點仍在行業巨頭的創新(如傳統行業巨頭蘋果、Meta的XR產品)和初創公司對硬件新形態的探索(如Humane發佈的AI Pin),帶動AIGC時代下語音、空間交互滲透率快速提升,並連接智能手錶、無線耳機、智能音箱、電視機頂盒等成熟IoT產品,形成AI萬物互聯,實現IoT智能化的真正升級。

端側AI投資邏輯梳理:產業曲線兩端率先發力,預計2025年將開啓2-3年維度的需求週期。

該行認爲,終端AI時代,核心受益環節可參考消費電子產業鏈“微笑曲線”,其中硬件算力端(SoC、存儲)、終端品牌商將有望核心受益,零組件及組裝中部分環節如傳感器、電池、散熱結構件等部分受益。

該行建議沿着“AI+產品”(出貨量提升)到“產品AI化”(量價齊升)的邏輯,關注四個方向:

1)重量級產品的升級(算力本身及配套的變化:主控芯片算力、大容量存儲、高速互聯、Chiplet封裝需求提升);

2)輕量級產品的升級(適應AI變化的端側入口能力的增強:傳感器升級,如麥克風、攝像頭、3D sensing、低功耗、傳輸互聯等);

3)零部件配套變化(預計更大的算力芯片、存儲會倒逼其他元器件全方位配套升級,如功耗升級背景下的散熱等零部件、充電模塊的同步升級等);

4)終端品牌出貨量的提升(量價齊升,預計2024年更多是量增邏輯,2025年將開啓量價齊升的週期)。

風險因素:全球宏觀經濟低迷風險;下游需求復甦不及預期;AI產品創新不及預期;AI商業化進度不及預期;端側AI產品出貨量不及預期;硬件端算力升級進度不及預期;大模型迭代速度不及預期;下游廠商競爭加劇;國際產業環境發生重大變化;通脹導致的原材料漲價風險等。

最新評論

風險聲明: 金融工具及/或加密貨幣交易涉及高風險,包括可損失部分或全部投資金額,因此未必適合所有投資者。加密貨幣價格波幅極大,並可能會受到金融、監管或政治事件等多種外部因素影響。保證金交易會增加金融風險。
交易金融工具或加密貨幣之前,你應完全瞭解與金融市場交易相關的風險和代價、細心考慮你的投資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取向,並在有需要時尋求專業建議。
Fusion Media 謹此提醒,本網站上含有的數據資料並非一定即時提供或準確。網站上的數據和價格並非一定由任何市場或交易所提供,而可能由市場作價者提供,因此價格未必準確,且可能與任何特定市場的實際價格有所出入。這表示價格只作參考之用,而並不適合作交易用途。 假如在本網站內交易或倚賴本網站上的資訊,導致你遭到任何損失或傷害,Fusion Media 及本網站上的任何數據提供者恕不負責。
未經 Fusion Media 及/或數據提供者事先給予明確書面許可,禁止使用、儲存、複製、展示、修改、傳輸或發佈本網站上含有的數據。所有知識產權均由提供者及/或在本網站上提供數據的交易所擁有。
Fusion Media 可能會因網站上出現的廣告,並根據你與廣告或廣告商產生的互動,而獲得廣告商提供的報酬。
本協議以英文為主要語言。英文版如與香港中文版有任何歧異,概以英文版為準。
© 2007-2024 - Fusion Media Limited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