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通財經APP獲悉,長江證券發佈研究報告稱,2023年以來美日經濟向上行穩,而歐洲經濟卻全方位表現乏力。歐洲今年經濟表現乏力是財政制度缺陷的結果,改革仍需時日,經濟增長壓力仍大。歐洲經濟內生韌性十分脆弱,其中財政之痛尤爲難解,未來改革須針對聯盟和國家層面存在的執行力低下和赤字差距大等問題逐個擊破,並建立起國家和聯盟的良好互動。但這一問題的解決還需時日,短期內面對高通脹、高利率和地緣政治風險等挑戰,歐洲經濟仍有較大下行壓力。
長江證券主要觀點如下:
“掉隊”的歐洲經濟
2023年以來美日經濟向上行穩,而歐洲經濟卻全方位表現乏力。放眼全球,在美日經濟超預期增長的同時,同樣是發達經濟體的歐洲經濟表現卻持續低迷,且疲弱程度遠超市場預期。回顧2023年,歐洲經濟所呈現的疲軟是全方面的:供給端工業產出持續下行,需求端內外需的向上動能也明顯缺失,整體上歐元區GDP增速已持續徘徊於零附近。而曾經長期作爲歐洲經濟火車頭的德國也已陷入衰退,經濟修復困難重重。那麼,歐洲經濟緣何“掉隊”?
以美國爲鏡,歐洲經濟弱在哪裏?
消費是歐美今年經濟分異的核心區別,也是歐洲的弱點所在。實際上,自疫情以來,歐元區居民消費恢復就始終乏力,今年更是成爲歐洲經濟的核心拖累。分析收入、儲蓄和意願這三個消費的驅動因素髮現:首先,歐元區收入漲幅更爲平緩是美歐消費分化的重要因素,主要緣於歐洲勞動者工資議價能力偏弱。其次,歐美疫情以來積累的超額儲蓄來源不同,歐洲居民超額儲蓄主要來自於節流,而美國居民超額儲蓄主要來自政府補貼,且歐洲居民超額儲蓄規模遠小於美國。最後,歐美消費意願存在差異,歐洲居民更傾向於使用超額儲蓄進行投資而非消費。
消費疲弱的背後,財政政策是根源
在居民消費增長分化的背後,美歐財政政策的力度和方向不同纔是根源所在。力度上,疫後歐洲國家財政支出規模難與美國匹敵。方向上,歐洲國家歷來重視員工僱主依附關係,財政支出多直接支持企業,美國則額外爲居民提供了大量支持,從而使得疫後歐洲勞動力市場修復較快、居民收入上漲偏緩。此外,歐洲受到能源的衝擊更爲劇烈,導致歐美財政政策着力點也明顯不同,歐洲財政爲應對能源危機更顯分身乏術。
歐洲經濟弱的核心在於財政政策,那麼爲何財政問題始終是歐洲各國的病竈?該行認爲原因有三,其一,統一的貨幣政策和分散的財政制度之下,發展不均衡的歐元區各國面臨制度約束和各國發展不均衡等諸多掣肘。其二,歐盟所提出的財政規則既沒有顯著降低成員國的債務水平,反而導致各國差距拉大。其三,政治局勢也左右着歐洲經濟走勢,各國施策飽受黨派之爭困擾,歷來謹慎開支的德國意外爆發財政危機便是上述原因的結果。
改革仍需時日,經濟脆弱性暴露
財政政策面臨諸多掣肘,歐元區國家的逆週期調節能力也因此相對薄弱。一方面,歐洲多國既擔憂擴大財政支出會抵消貨幣緊縮對於抗通脹的努力,也希望緩解債務負擔並逐步迴歸即將重啓的財政規則,另一方面,歐盟也在大力推進財政規則的根本性改革,嚴厲督導各國縮減赤字進行財政整頓,因此儘管面臨着較大的經濟下行壓力,今年以來歐洲國家仍選擇保持財政中性。展望未來,歐洲或難以進行大規模財政支出:一則高利率增大了各國償債風險,二則歐洲財政規則即將重啓生效,三則德國及北歐部分低債務國家強烈反對舉債,使逆週期調節難以啓動。
總結而言,歐洲今年經濟表現乏力是財政制度缺陷的結果,改革仍需時日,經濟增長壓力仍大。歐洲經濟內生韌性十分脆弱,其中財政之痛尤爲難解,未來改革須針對聯盟和國家層面存在的執行力低下和赤字差距大等問題逐個擊破,並建立起國家和聯盟的良好互動。但這一問題的解決還需時日,短期內面對高通脹、高利率和地緣政治風險等挑戰,歐洲經濟仍有較大下行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