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挖掘低估值寶藏股立即開始

折疊屏手機助華為二季度出貨量激增76%,產業鏈或將受益

發布 2023-7-28 下午03:14
折疊屏手機助華為二季度出貨量激增76%,產業鏈或將受益

受智能手機市場趨於飽和及用戶換機周期變長等因素影響,在過去數年,全球智能手機市場消費疲弱。

近來,國内智能手機市場有觸底迹象。國際數據公司(IDC)手機季度跟蹤報告顯示,今年一季度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約6544萬台,同比下降11.8%,降幅有所收窄;到了二季度,這一降幅進一步收窄,智能手機出貨量約6570萬台,同比下降2.1%,離轉正已近在咫尺。

而隨著需求和產業鏈技術的逐步成熟,折疊屏手機賽道風景獨好,成為拉動智能手機市場走出低谷的主力軍之一。

根據IDC數據,今年一季度,中國折疊屏手機市場出貨量達到了102萬部,實現同比增長52.8%。

折疊屏手機助力華為反攻

作為曾經與蘋果抗衡的國產手機品牌,華為近些年被美國「卡脖子」後,智能手機出貨量大幅下降,營收也同步出現下滑。

但依靠折疊屏手機的強勢出圈以及新品上市,華為正爬出低谷,在二季度國内智能手機出貨量排名前五的名列中再次出現了華為的身影。IDC數據顯示,在今年二季度,華為擠進了中國前五大智能手機廠商,排名第五名,市場份額由去年同期的7.3%大幅提升至13%,逼近小米13.1%的市場份額。

在該前五大智能手機廠商中,華為的出貨量增速可謂是鶴立雞群,以76.1%的同比增幅名列第一位,遠高於增幅排名第二的蘋果6.1%的增幅。IDC表示,雖然依然受到外部限制,但憑借新品P60系列和折疊屏Mate X3系列的優異表現,華為在600美元以上高端市場上保持在第二位,僅次於蘋果。

在國内折疊屏手機賽道上,華為銷量和口碑都遙遙領先於其他品牌。作為國内最早推出折疊屏手機的廠商之一,華為在該領域擁有深厚的技術積累。過去幾年來,華為發佈了華為Mate X、華為Mate Xs、華為Mate X2、華為P50 Pocket等折疊手機品牌;今年3月,華為推出折疊屏新品Mate X3,憑借大量高科技成果的運用,Mate X3一舉刷新多項行業紀錄,上市後迅速銷量登頂。

艾瑞咨詢的數據顯示,華為在中國折疊屏手機市場連續三年保持過半市場份額。但進入2023年,中國折疊屏手機市場競爭更加激烈,OPPO、三星和小米等廠商在國内市場發力,加之華為Mate X3於3月底才發佈,華為在中國折疊屏手機市場的份額出現了下滑。

根據Counterpoint數據,在今年一季度的中國可折疊屏智能手機市場,華為和OPPO兩大廠商以27%的市場份額並列市場第一。相比於去年華為一枝獨秀佔據半壁江山,今年的折疊屏市場已經變成了OPPO、華為、三星三足鼎立的格局。

而隨著P60系列和折疊屏Mate X3系列在3月末同時上市,華為在今年二季度或又強勢回歸。IDC雖然尚未披露二季度中國折疊屏手機市場各大廠商市場份額,但從華為智能手機市場份額大幅提升的數據可以看出,華為依靠P60系列和折疊屏Mate X3系列帶動其出貨量扶搖直上,其中折疊屏手機的市場份額或能重回中國市場第一。

折疊屏手機產業鏈受益

如今,在蘋果缺席折疊屏手機市場的空窗期,中國折疊屏手機市場呈現百花齊放格局。

在經歷過市場的前期試探沉澱後,折疊屏手機產品不論是產品力亦或是產業鏈均持續得到優化改善,市場滲透率有望得到進一步提升。

以華為為例,在自研創新領域,華為手機品牌已成為一種高端代表,其產品力和自研創新領域的戰略定力都相當強勁,這令其快速走向了復蘇。目前,華為手機的供應鏈和發佈節奏已經漸進式恢復正常,近期除了發佈P60系列、華為Mate X3外,華為還發佈了華為nova11系列,有研報認為,今年下半年推出的華為Mate 60系列將再次成為業内關注焦點,Mate 60或將成為iPhone 15的最強對手。

值得一提的是,在多家智能手機品牌下調今年出貨量的同時,華為出於折疊屏手機的強勁表現,近期上調了今年Mate X3折疊屏手機的出貨目標,從147萬部上調至300萬部,並上調2023年手機出貨量目標至4000萬部,而華為年初將這一目標設為3000萬部。

華泰證券在研報中表示,華為上調手機出貨量目標以及高端機型的順利發佈有望對上遊產業起到拉動作用,建議關注華為手機產業鏈和國產替代核心環節(射頻、天線、濾波器)供應商投資機遇。

華金證券則在研報中表示,隨著折疊屏手機技術發展、供應鏈完善與多元化及價格逐步下降,折疊屏高價值屬性與差異化產品形態塑造高性價比,有望維持折疊屏手機需求高增長。建議關注柔性可折疊OLED面板、鉸鏈(折疊屏鉸鏈組裝、MIM件、鋁合金材料、液態金屬)及UTG蓋板等核心技術領域供應商。

最新評論

風險聲明: 金融工具及/或加密貨幣交易涉及高風險,包括可損失部分或全部投資金額,因此未必適合所有投資者。加密貨幣價格波幅極大,並可能會受到金融、監管或政治事件等多種外部因素影響。保證金交易會增加金融風險。
交易金融工具或加密貨幣之前,你應完全瞭解與金融市場交易相關的風險和代價、細心考慮你的投資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取向,並在有需要時尋求專業建議。
Fusion Media 謹此提醒,本網站上含有的數據資料並非一定即時提供或準確。網站上的數據和價格並非一定由任何市場或交易所提供,而可能由市場作價者提供,因此價格未必準確,且可能與任何特定市場的實際價格有所出入。這表示價格只作參考之用,而並不適合作交易用途。 假如在本網站內交易或倚賴本網站上的資訊,導致你遭到任何損失或傷害,Fusion Media 及本網站上的任何數據提供者恕不負責。
未經 Fusion Media 及/或數據提供者事先給予明確書面許可,禁止使用、儲存、複製、展示、修改、傳輸或發佈本網站上含有的數據。所有知識產權均由提供者及/或在本網站上提供數據的交易所擁有。
Fusion Media 可能會因網站上出現的廣告,並根據你與廣告或廣告商產生的互動,而獲得廣告商提供的報酬。
本協議以英文為主要語言。英文版如與香港中文版有任何歧異,概以英文版為準。
© 2007-2024 - Fusion Media Limited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