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挖掘低估值寶藏股立即開始

Canalys:預計2023年中國汽車出口總量有望達440萬輛

發布 2023-6-19 下午05:57
Canalys:預計2023年中國汽車出口總量有望達440萬輛

智通財經APP獲悉,Canalys發布最新研究報告稱,自2020年,中國汽車出口量不斷攀升。2022年超德國成全球第二大汽車出口國,同比增長55.3%。2023年第一季度,超日本成爲全球最大的汽車出口國,其中NEV出口量的增長,是汽車整體出口增長的核心原因。Canalys預計,在2023年,中國汽車出口總量有望達440萬輛,其中NEV占比有望超30%。

結合2025年,五大核心出口區域本地輕型車市場體量、動力結構,以及中國在各區域出口輕型車體量。Canalys預估到2025年,中國出口五大核心海外市場産生的車規芯片體量將達230億人民幣,其中出口歐洲市場體量將達150億,出口東南亞市場體量將達30億,兩個市場將占總出口體量的75%。2025年五大核心區域産生的本地車規芯片體量預計達1240億元,其中歐洲市場,將貢獻727億元,占五大核心區域總體量的58%。 

中國車企和供應鏈面臨機遇和挑戰是什麽?

Canalys指出,全球輕型汽車市場將逐步複蘇,預計到2025年和2030年,輕型汽車的銷量將分別達到8340萬輛和8830萬輛;Canalys預計,由于政府禁燃政策明確,補能和儲能設施的覆蓋範圍擴大,以及更具性價比的新能源汽車産品線的豐富,2023年將成爲全球輕型電動汽車市場快速發展元年;車規芯片市場將繼續增長,到2025年,全球輕型車車規芯片市場預計將達到3573億元;智能輔助駕駛和智能座艙soc芯片市場正走向成熟,給供應鏈公司帶來更多機遇和挑戰。

2025年全球輕型車車規芯片體量有望達到3573億元

Canalys表示,受加息,經濟增長放緩和勞動市場日益艱難等多重因素影響,過去兩年全球汽車消費者的消費信心不足;疊加疫情導致核心零部件短缺,原材料價格上漲等因素,過去兩年全球汽車市場略顯疲軟,其中2022年,全球輕型汽車市場同比下降0.6%;自2023年開始,全球工業生産的逐步恢複將帶動全球輕型車市場增速恢複,預計在2025與2030年,全球輕型車銷量有望將達到8340萬輛與 8830萬輛。

Canalys認爲,2023年將成爲全球範圍內輕型新能源汽車高速增長元年:禁燃政策的逐步清晰;補能與儲能基礎設覆蓋率增加;更多具有性價比(續航裏程更長、支持快充技術、價格更加合理)的新能源汽車産品上市;保險業務在內的汽車産業服務逐步完善。

預計在2023年、2025年及2030年,全球NEV銷量將分別達到1430萬輛、1920萬輛以及3530萬輛;其中同時支持智能座艙與L2 & L2+以上智能輔助駕駛能力的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即SEV,在2023年、2025年與2030年在整體市場中的占比,有望達到12.4%,22.4%以及30.4%。

相對于全球市場,中國自主造車勢力與造車新勢力在NEV領域布局更早,讓中國新能源汽車産業,在技術前瞻性、資本實力、人才儲備與産業鏈等多個維度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共同推動中國新能源汽車産業,在2021年進入NEV高速發展時期,2022年NEV同比增長接近100%。Canalys 預計,在2025與2030年,中國NEV輕型車市場規模有望達到1240萬輛與1870萬輛,其中SEV在整體輕型車市場中的市場占比,有望達到30.3%與43.8%。

隨NEV銷量增加以及NEV整車芯片單價提升,車規芯片産業未來將持續保持高速增長;預計在2025年,全球輕型車車規芯片市場總量有望達3573億元,l2及更高級別輔助駕駛芯片體量有望達到890億元,智能座艙SoC芯片有望達到264億元。對于中國市場,整體車規芯片、l2及更高級別輔助駕駛芯片以及智能座艙SoC芯片市場總量,預計分別達到1530億元、360億元以及90億元。

智能輔助駕駛與智能座艙SoC芯片市場仍未固化

自主車規産業鏈企業在面對快速增長的市場機遇的同時,也將面對來自海外消費電子芯片廠商以及傳統廠商,不斷在市場中加碼所帶來挑戰。

對于智能輔助駕駛功能落地時間,綜合自動駕駛過程中車企、車主以及保險公司責任主體界定不清晰、高精度地圖成本過高,車路協同技術將于2025年進入發展期,2030年後實現技術快速落地的考量。

Canalys預計,在2030年前,L4輔助駕駛功能將重點在“低速”,“載貨”以及“封閉”的特殊場景下落地,其中包括封閉園區及部分高速物流幹線;同考慮L3 “松手”,但 “不松眼”的本質,讓L3功能的綜合用戶體驗與市場中高級別的“L2+”功能體驗相似,甚至更低;因此,Canalys預計,在2030年前,L2及L2+輔助駕駛功能仍將是輕型車市場的主流能力;綜合對多家車企調研結果顯示,未來叁年,L2+級輔助駕駛功能將快速下探至20萬級産品,L2級輔助駕駛功能將快速在15萬級主流市場中落地。

盡管目前國內自動駕駛芯片雖與海外廠商存在差距,但在整體技術路徑仍在探索,自主芯片公司持續提升芯片算力,以及對于自動駕駛芯片來說,算力並不是唯一標准,效率、軟硬結合能力也很重要的情況下。Canalys認爲,現階段,輔助駕駛芯片市場仍處于早期發展階段。

但需要關注的是,2023年,中國NEV市場正式進入淘汰賽階段,市場內卷程度加劇,車企未來持續將成本壓力向供應鏈轉移;因此在特殊階段,中國自主廠商除考慮如何提升芯片質量外,如何提升産品裝機量以及解決規模化量産問題變得更爲重要。

相較于智能輔助駕駛較高的技術壁壘,以及現階段消費者教育不完善,絕大多數車企無法將智能輔助駕駛作爲産品或品牌的核心買點;智能座艙因可以爲用戶提供更直觀的個性化、差異化體驗,成爲車企塑造産品差異化最好的切入點之一,而差異化體驗需要與品牌調性、産品定位、産品應用場景相關聯的特質,讓芯片算力成爲車企選擇供應商以及解決方案過程中的關鍵要素,但非唯一要素。

從2023年開始,自主NEV産品在10-20萬主流市場中,加速對傳統一線合資品牌ICE産品的替代,爲自主供應商提供更多市場機會。但需要關注到的是,淘汰賽過程中,車企更關注産品市場占有率,對産品營利性關注度不高的階段性特點,讓多數車企選擇以堆料的方式體現産品差異化。2022年高通8155芯片下放至20萬級市場, 2023年開始,進一步在15萬級主流産品中滲透,就是最好的證明。

同時隨新旗艦産品,即艙駕一體Soc上市後,老旗艦産品將進一步在市場中下探;同時綜合考量車規芯片在開發過程中的時間、技術與成本壓力。Canalys認爲,短時間內,包括高通(QCOM.US)、英偉達(NVDA.US)在內的海外頭部企業,並不會像其在消費電子業務中一樣,針對主流市場打造中端系列産品,這也會讓自主供應商在算力層面上承壓。

但在軟件定義汽車背景之下,主機廠最關注的采購要素,不再是原有單一硬件指標,而是關注産品可以不斷迭代升級的軟件服務功能,這也推動座艙SoC供應商與車企間關系的轉變。因此中國座艙芯片供應鏈企業需要有效借用中國本土軟件供應商的優勢,或本土軟件生態先進性,深度參與到主機廠産品開發過程中,有針對性地滿足主機廠定制化需求,來塑造差異化優勢。

相比于國內市場高壓競爭環境,海外市場環境現階段略顯友好,尤其是在中國汽車出口量不斷增長,自主車企紮堆海外布局的背景下,如何有效的借船出海,同時在海外市場中高效賦能中國OEMs,將是中國車規芯片供應鏈企業抓住海外市場第二增長曲線機遇的關鍵。

隨中國車企全球擴張,汽車芯片企業將面臨哪些機遇?

Canalys指出,自2020年,中國汽車出口量迅速增長,在2022年和2023年,分別超德國和日本,成爲世界上最大汽車出口國;新能源汽車出口量增長是中國汽車出口增長的核心驅動力;中國車企海外擴張和投資,同時輸出高質量工業水平和供應鏈管理系統對打造世界級品牌至關重要。此外,Canalys預計到2025年,出口到五大核心海外市場産生的車規芯片體量將達230億元。

中國汽車出口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

銷量角度分析:自2020年,中國汽車出口量不斷攀升。2022年超德國成全球第二大汽車出口國,同比增長55.3%。2023年第一季度,超日本成爲全球最大的汽車出口國,其中NEV出口量的增長,是汽車整體出口增長的核心原因。Canalys預計,在2023年,中國汽車出口總量有望達440萬輛,其中NEV占比有望超30%。

供需角度分析:2021年,疫情導致海外供應鏈不穩定,是中國汽車出口增長的核心原因。2022年後,海外新能源汽車市場紅利顯現。中國車企在以下領域積累優勢:在電動化&智能化領域具備先發優勢,同時産能充足,産品交付時間短;全球化新品牌與通用電動汽車平台的建立;高性價比與高産品力,錯位打擊多數外資品牌;外資品牌NEV轉型時間滯後以及核心技術研發進度不及預期。

出口核心區域角度分析:中國汽車出口核心區域,正逐步由過去的非洲,中亞,南亞等“不規範區域”向歐洲及東南亞等“經濟發達”與“汽車産業發達地區”轉移,中國出口到上述兩大核心區域輕型車總量占中國總出口量的占比,從2020年的5.9%與7.6%,增長至2022年的22%與14.3%,其中,中國汽車産品,2022年歐洲市場平均出口價超21萬元人民幣。同時中國汽車出口平均售價從2021年的11.2萬元人民幣增長至14萬人民幣,漲幅超25% 。

中國自主車企正積極布局海外市場

在出口體量持續增長的背後,蘊含着中國車企出海核心戰略與目標的轉變。其中核心出海戰略,從過去以簡單的産品貿易出海爲主,通過與當地經銷商合作,依托國內完善的産業鏈優勢和高性價比策略贏得市場,向現在的高産品力、創新型服務與技術轉變。出海核心目標也逐步向高端化、本地化,以及品牌化轉型。

在海外市場本地化進程中,中國車企也將面臨諸多挑戰:貿易保護、本地數據管理等政治因素;産品在海外市場本地化需求存在差異,以及海外生態不如中國市場豐富;品牌美譽度與銷售策略制定問題;以及芯片通信認證與網絡安全等合規問題。

隨着中國車企出口體量不斷增長,以及在海外市場在自主車企中戰略地位的變化。自主車企海外投資建廠,同時輸出高質量與高效的産業鏈與管理體系,對于自主主機廠打造世界級品牌,實現産品力與成本的最佳平衡,以及抵抗外部風險變得至關重要。優先布局海外市場所産生的先發優勢將大于試錯弊端,成爲主流車企布局海外市場的共識之一。

對于供應鏈企業來說,意識到車企海外布局一定是長期戰略至關重要。這種情況之下,如何識別具有先發優勢的合作夥伴,找准前期出口體量充足,未來本地市場發展潛力大的海外市場,以及思考如何與主機廠打造創新合作模式,共同解決海外布局風險,是供應鏈企業能否成功借船出海的關鍵。提前了解海外市場法規,解決包括海外通訊認證在內的合規問題,並與海外生態形成合作,將有效彌補企業在海外生態布局的弊端。 

結合現有自主汽車品牌海外布局措施,以及中國車企提升海外市場綜合競爭力的需求,Canalys總結中國車企海外布局發展路線圖,過去受技術壁壘及品牌力影響,多數車企局海外布局,局限于1.0階段,少部分車企在欠發達地區布局工廠與渠道,或以較高資金代價並購海外企業,但很難進一步發展。近些年來,在NEV技術領先的前提下,部分車企開始嘗試3.0階段布局,在産品研發階段考慮全球化需求,同時嘗試對外輸出創新型運營體系。Canalys認爲,在成本控制、技術以及理念優勢加持下,增大了這部分企業在3.0階段取得成功的可能性。 

2025年中國車企五大核心海外市場表現預測

綜合中國産品本地市場吸引力與各區域市場吸引力,Canalys對歐洲、東南亞、澳大利亞、印度以及拉丁美洲五個核心區域,2025年區域市場體量及中國汽車産品滲透率進行預測。整體輕型車市場,五大核心區域市場將與全球汽車市場發展趨勢保持同頻。預計在2025年,歐洲與東南亞整體輕型車市場體量將分別增長至1370萬輛與380萬輛。 

東南亞市場:綜合考慮現有市場汽車千人保有量低于100台,遠低于世界均值。在人口紅利顯現的情況下保持GDP高速增長等因素,Canalys預計,在未來的10年內,東盟整體汽車市場將進入高速發展期。盡管現階段,東南亞輕型車NEV滲透低于其他主流國家,在以泰國及越南爲代表的國家,持續出台針對新能源産業的扶持政策、加大基礎設施的投放力度。疊加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以及《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RCEP)頒布等利好因素,都將推動中國汽車産品,尤其是新能源産品在東南亞市場中滲透率進一步提升。

預計2025年,中國汽車産品在東南亞區域的滲透率,將由2022年的2.6%快速提升至12.8%。當然中國汽車品牌在東南亞市場銷售過程中,將面臨出口産品均價略高于本地主流市場1.4-1.7萬美金均價,以及日系、韓系品牌在東南亞高品牌認可度的影響。但隨着中國汽車産品完成在本地化設計與生産後,將有效解決成本與産品適配性的同時,通過承擔更多社會責任,快速提升中國自主品牌在當地的認可度與影響力。 

歐洲市場:2022年,歐洲車企推動NEV滲透率提升意願較弱,加上地緣沖突對汽車供應鏈影響,導致總銷量下滑,進而影響NEV市場需求。隨2022年末開始,供應鏈問題邊際效應減弱,疊加特斯拉歐洲産能提升以及歐洲車企轉型加速,未來歐洲市場有望逐步恢複增速,同時伴隨着NEV滲透率進一步提升。預計到2025年,歐洲新能源市場滲透率將超40%。同時考慮歐洲市場主流産品平均售價與中國汽車出口産品均價的高度貼合,以及歐洲NEV市場教育成熟度較高等特征。預計在2025年,中國汽車産品在歐洲市場中滲透率有望提升至16.5%。

2025年五大中國汽車出口海外核心區域車規芯片市場體量預測 

結合2025年,五大核心出口區域本地輕型車市場體量、動力結構,以及中國在各區域出口輕型車體量。預估到2025年,中國出口五大核心海外市場産生的車規芯片體量將達230億人民幣,其中出口歐洲市場體量將達150億,出口東南亞市場體量將達30億,兩個市場將占總出口體量的75%。2025年五大核心區域産生的本地車規芯片體量預計達1240億元,其中歐洲市場,將貢獻727億元,占五大核心區域總體量的58%。 

Canalys認爲,在自主供應鏈企業隨中國車企出海成爲必然趨勢的情況下,現階段,供應鏈企業應該在對核心出口市場的新能源汽車産業相關政策,海外車企與競品企業的産品與技術策略等海外市場情況進行積累,提升海外市場認知,來協助制定海外市場進入策略,尤其是歐洲與東南亞市場。

最新評論

風險聲明: 金融工具及/或加密貨幣交易涉及高風險,包括可損失部分或全部投資金額,因此未必適合所有投資者。加密貨幣價格波幅極大,並可能會受到金融、監管或政治事件等多種外部因素影響。保證金交易會增加金融風險。
交易金融工具或加密貨幣之前,你應完全瞭解與金融市場交易相關的風險和代價、細心考慮你的投資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取向,並在有需要時尋求專業建議。
Fusion Media 謹此提醒,本網站上含有的數據資料並非一定即時提供或準確。網站上的數據和價格並非一定由任何市場或交易所提供,而可能由市場作價者提供,因此價格未必準確,且可能與任何特定市場的實際價格有所出入。這表示價格只作參考之用,而並不適合作交易用途。 假如在本網站內交易或倚賴本網站上的資訊,導致你遭到任何損失或傷害,Fusion Media 及本網站上的任何數據提供者恕不負責。
未經 Fusion Media 及/或數據提供者事先給予明確書面許可,禁止使用、儲存、複製、展示、修改、傳輸或發佈本網站上含有的數據。所有知識產權均由提供者及/或在本網站上提供數據的交易所擁有。
Fusion Media 可能會因網站上出現的廣告,並根據你與廣告或廣告商產生的互動,而獲得廣告商提供的報酬。
本協議以英文為主要語言。英文版如與香港中文版有任何歧異,概以英文版為準。
© 2007-2024 - Fusion Media Limited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