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挖掘低估值寶藏股立即開始

平安證券:信貸緊縮強化美國經濟衰退邏輯 市場或轉向“衰退交易”

發布 2023-4-23 下午06:37
© Reuters. 平安證券:信貸緊縮強化美國經濟衰退邏輯 市場或轉向“衰退交易”

智通財經APP獲悉,平安證券發布研究報告稱,2023年3月爆發的銀行業危機,與1980-90年代美國儲貸危機有較強相似性,兩次危機同處于高通脹、高利率的宏觀背景,儲蓄機構“存短貸長”的經營模式遭受考驗,但本輪銀行業危機可能不會像儲貸危機那樣演化爲系統性金融危機。信貸緊縮強化美國經濟衰退邏輯,市場可能轉向“衰退交易”。本輪美國衰退節點可能提前至年中。市場對于美國經濟衰退的程度和時長仍有一個重估的過程。政策“先救市、後改革”,但貨幣轉向仍主要取決于經濟。美聯儲降息是銀行危機的結局,但需要等到經濟實質性惡化之後。目前市場對于美聯儲轉向期待較高,而對可能更早到來的衰退計價難言充分。

平安證券主要觀點如下:

2023年3月爆發的銀行業危機,與1980-90年代美國儲貸危機有較強相似性,兩次危機同處于高通脹、高利率的宏觀背景,儲蓄機構“存短貸長”的經營模式遭受考驗。本篇報告複盤美國儲貸危機始末,並比較兩次危機的異同,思考本輪美國經濟和貨幣政策的可能走向。

美國儲貸危機始末。美國儲貸協會起源于1830年代,在二戰後一度因住房需求擴張而蓬勃發展。1970-80年代美國高通脹、高利率時期,“Q條例”約束(存款利率上限)放大了利率波動對儲貸行業的沖擊。1980年代初期,大批儲貸協會虧損嚴重。裏根政府奉行“新自由主義”,孕育了一系列過度寬松的金融監管舉措。美國政府先後推動利率市場化、允許破産機構營業、放松資本要求等,暫時挽救了儲貸行業。但好景不長,1986年油價暴跌引發“能源州”經濟和地産崩盤,地區儲貸協會破産並蔓延全國。1987-1989年美聯儲重回加息周期。1988-1991年儲貸協會經曆“倒閉潮”。1990年8月至1991年3月,美國經濟陷入曆時8個月的衰退。1989-1992年美聯儲以經濟爲准繩,啓動了爲期叁年的降息周期,累計降息24次、6.8個百分點。雖然貨幣政策寬松,但美國地産業和銀行業仍在承壓,且恰逢全球經濟不景氣等,美國經濟複蘇較爲艱難。商業銀行信貸增長在1991年下半年觸底,1994年才基本修複。1990年代布什政府痛下決心處置問題機構,同時強化金融監管,1995年儲貸危機正式結束。

對本輪銀行業危機的啓示。第一,本輪銀行業危機與儲貸危機有較強相似性。都主要歸因于銀行業自身業務風險,即存款成本和貸款收益錯配、“借短貸長”。但這兩次危機不存在明顯的地産泡沫和金融過度創新,與次貸危機的背景不同。第二,本輪銀行業危機可能不會像儲貸危機那樣演化爲系統性金融危機。首先,政策阻斷風險傳導的能力更強。FDIC救助權力更大,政策響應更及時。其次,美國地産基本面更好,銀行底層資産更優。最後,金融監管環境更嚴格,市場主體更謹慎。第叁,信貸緊縮強化美國經濟衰退邏輯,市場可能轉向“衰退交易”。曆史上,較爲嚴重的信貸緊縮往往伴隨經濟衰退,且信貸增速修複往往滯後于經濟複蘇,可能延緩複蘇進程。我們認爲,本輪美國衰退節點可能提前至年中。市場對于美國經濟衰退的程度和時長仍有一個重估的過程。第四,政策“先救市、後改革”,但貨幣轉向仍主要取決于經濟。美聯儲降息是銀行危機的結局,但需要等到經濟實質性惡化之後。目前市場對于美聯儲轉向期待較高,而對可能更早到來的衰退計價難言充分。

風險提示:美國銀行業危機超預期升級,美國經濟超預期下行,美國貨幣緊縮超預期,非美地區經濟金融風險超預期爆發等。

最新評論

風險聲明: 金融工具及/或加密貨幣交易涉及高風險,包括可損失部分或全部投資金額,因此未必適合所有投資者。加密貨幣價格波幅極大,並可能會受到金融、監管或政治事件等多種外部因素影響。保證金交易會增加金融風險。
交易金融工具或加密貨幣之前,你應完全瞭解與金融市場交易相關的風險和代價、細心考慮你的投資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取向,並在有需要時尋求專業建議。
Fusion Media 謹此提醒,本網站上含有的數據資料並非一定即時提供或準確。網站上的數據和價格並非一定由任何市場或交易所提供,而可能由市場作價者提供,因此價格未必準確,且可能與任何特定市場的實際價格有所出入。這表示價格只作參考之用,而並不適合作交易用途。 假如在本網站內交易或倚賴本網站上的資訊,導致你遭到任何損失或傷害,Fusion Media 及本網站上的任何數據提供者恕不負責。
未經 Fusion Media 及/或數據提供者事先給予明確書面許可,禁止使用、儲存、複製、展示、修改、傳輸或發佈本網站上含有的數據。所有知識產權均由提供者及/或在本網站上提供數據的交易所擁有。
Fusion Media 可能會因網站上出現的廣告,並根據你與廣告或廣告商產生的互動,而獲得廣告商提供的報酬。
本協議以英文為主要語言。英文版如與香港中文版有任何歧異,概以英文版為準。
© 2007-2024 - Fusion Media Limited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