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挖掘低估值寶藏股立即開始

充電樁迎來十年十倍的增長黃金期,誰是最受益的美股標的?

發布 2023-4-4 下午10:22
充電樁迎來十年十倍的增長黃金期,誰是最受益的美股標的?

3月份,矽谷銀行(SIVB.US)等美國多家區域性銀行遭遇擠兌危機或倒閉,引發全球金融穩定性問題的同時,卻意外帶來了科技股的再次崛起。市場數據顯示,2022年12月30日至2023年4月2日,納斯達克綜合指數從10466點上升至12221點,上升了17%,漲幅遠高于標普500的7%和道瓊斯指數的0.9%。同期,跟蹤美國科技巨頭公司的納斯達克100指數漲幅爲22.3%,已進入技術性牛市。

科技股成爲全球資本市場“避風港”,主因是科技股前期恐慌性抛售帶來的較低估值,使得其在歐美銀行業危機中充滿吸引力。在這其中,以ChatGPT爲代表的人工智能、數字技術,以及新能源汽車市場等成長性企業和新科技板塊的異軍突起,成爲美股科技股強勢反彈的要因。

以新能源汽車爲例,根據EV Sales數據,2022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1070萬輛,較之2021年的675萬輛增長58.5%,是2020年324萬輛的3倍多。這也帶動了特斯拉股價的翻倍反彈,而充電服務企業的標的如ChargePoint(CHPT.US)、EVgo(EVGO.US)、Blink(BLNK.US)、NaaS(能鏈智電)(NAAS.US)亦受到市場的青睐,EVgo、NaaS的股價甚至已實現翻倍。

伴隨着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的大幅提升,充電樁市場正迎來井噴,乘着行業的東風,美股Charge Point、EVgo、Blink、NaaS等標的在2023年業績有望繼續保持高增長態勢。

電動化大潮下,充電樁市場正以火箭速度騰飛

在政策與需求的持續刺激下,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滲透率屢創新高。作爲全球第一大電動車市場,中汽協數據顯示,2022 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爲 688.7 萬輛,同比增長 93.4%,滲透率達到 25.6%,高于上年 12.1pcts。2023年1-2月,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達93.3萬輛,持續爆發式增長。

圖源:中汽協、國泰君安證券

歐洲市場的新能源汽車增長情況同樣強勁。此前,歐洲正式通過2035年停售燃油發動機車輛議案,將爲歐洲新能源汽車持續增長提供動力。數據顯示,2022年歐洲主要七國新能源汽車累計銷售237.6萬輛,同比增長37.4%,滲透率達到24.8%。

美國新能源汽車的增長更爲迅猛。數據顯示,2022年美國新能源乘用車銷量98.6萬輛,同比增長49.2%,滲透率達6.9%。2023年1月、2月,美國新能源乘用車銷量分別達到 10.3萬輛和11萬輛,同比分別增長66.1%和62.4%,單月滲透率創曆史新高,2月單月滲透率已達9.5%。

隨着新能源車滲透率的持續高速擡升,加之各國政策和産業生態仍在持續演進過程中,充電樁的發展態勢依然存在極高的成長潛力。

國內來看,2020年充電樁被納入“新基建”。截至2023年3月底,從國家到地方推出了2022/2023 年充電樁建設和運營補貼政策,促進充電樁飛速發展。數據統計,2021年,國內充電樁保有量達到262 萬台,2022年飛增至521萬台,一年時間翻倍,2018-2022年車樁比由 3.36下墜至2.7。不過,這距離國家《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發展指南》的車樁比目標爲1的要求還有很大距離。

美國和歐洲方面仍主要是政策驅動。但美國未來的成長潛力更大,譬如2022年美國政府提出未來5年內撥款50億美元用于充電樁的建設,其行業發展有望迎來像中國市場一樣的爆發機會。

根據中信證券的預測,到2025年,中國、歐洲、美國充電樁市場空間分別有望達到607億元人民幣、36億美元、28億美元;2022-2025 年 CAGR 分別爲37%、41%、75%,歐美地區增速更快。考慮彙率換算後,預計2025年全球充電樁市場空間超千億元。

千億充電樁市場,各市場玩家競爭力如何?

從全球維度來看,目前充電市場的企業主要有五類:傳統能源巨頭,如BP、兩桶油;獨立平台運營企業如ChargePoint、Blink、NaaS;車企如特斯拉(TSLA.US)、比亞迪(002594.SZ);電網企業如國網、法網;制造企業如特來電、江銅(600362.SH)等。

細分來看,歐美與中國的充電服務企業運營呈現出完全不同的發展態勢。慮到目前中國已轉向市場驅動階段,充電運營的盈利能力已經較爲可觀,其中獨立運營商逐步成爲主體力量,市場競爭激烈;美國市場由于電網碎片化疊加新能源汽車滲透率仍相對較低,故此以巨頭爲主,獨立充電運營僅有ChargePoint和 Evlink等規模相對較大的企業嶄露頭角,而 Evgo 等企業試圖通過聚焦快充等把握細分市場的方式介入市場,特斯拉憑借超充電成爲第二大巨頭,CR3市場占比高達 87%。

從市場標的來看,目前美股充電樁服務企業超過5家,包括ChargePoint、EVgo、Blink、NaaS等。

1.ChargePoint:

ChargePoint2019-2022年營收分別爲1.44億美元、1.46億美元、2.41億美元、4.68億元,特別是2022年94.23%的營收增速創下過往四年最高。

從業務構成和商業模式上看,ChargePoint是輕資産模式,不自建充電樁服務車主,而是以服務充電樁生産及運營商企業爲主,通過出售電樁,提供場站管理和運營服務等,獲取收益。

2022年ChargePoint利用金融杠杆和企業合作建站的方式擴大自己的充電網絡,並同時投資光伏電站和儲能項目。譬如2022年3月與高盛可再生能源合作推出一站式購樁、建站、運營的金融方案;和奔馳、沃爾沃等汽車企業合作在美國建設充電站。

ChargePoint近期推出了新一代全流程電動汽車充電站,實現了智能化、高效化的服務流程,讓用戶的充電體驗更加輕松。同時,該公司還與Delta Americas合作,借助雙方優勢,共同打造下一代汽車充電技術。

2.EVGo

EVGo采取全集成商業模式,包含充電樁的開發、所有權及經營權。在直流快速充電樁領域占據領先地位,爲擁有美國最大公共DC快速充電網絡的充電樁廠商,共覆蓋美國35個州。EVGo近5成的收入來自公共充電樁,另外叁成來自公司的自營充電站和碳排放指標交易。

數據顯示,EVGo2020、2021年營收分別爲1304萬美元、2221萬美元,複合增長率達70.24%。2022Q3營收爲1050萬美元,同比增長70%;充電量1200萬度電,同比去年3季度800萬度電增長51%。

2022年EVGo還切入到制造領域,與通用汽車合作推出即插即充自動充電功能;同時業務下沉,爲第叁方業主提供從設計、施工、賣樁到運營一站式建站服務。新能源設施已經是EVGo的關注重點,其最近宣布與Cerritos College合作,打造新一代太陽能充電站。

3.Blink

Blink的主要收入來源是充電樁銷售和充電費用,其中充電樁銷售收入占比爲73.93%,且Blink自營充電站,該業務收入占比位居第二,達到14.22%。其次,Blink也有其他業務上的收入,比如廣告和共享出行等。

截至2022年叁季度末,Blink累計銷售和部署5.9萬個充電樁。其中74% 在北美,26%在其余地區。2022Q3,其新增銷售和部署7834個充電樁。2017年至2021年,Blink的收入從250萬美元增長2094萬美元,複合增速爲70.1%。

4.NaaS

NaaS是中國最大的第叁方充電網絡。截至2022年12月31日,NaaS平台連接了超過50萬把充電槍,全年充電量達27.53億度,同比2021年增長123%,占全國公用充電量20%。

從商業模式上看,NaaS與ChargePoint較爲相似,也是輕資産模式,不自建充電樁服務車主,而是以服務充電樁生産及運營商企業爲主,通過出售電樁,提供場站管理和運營服務等獲取收益。

NaaS亦積極探索新的生態場景,近日推出一款自主研發的充電機器人,具備自動尋車、智能充電、自動結算等功能,滿足日益增長的電動汽車移動充電需求。

NaaS同樣在擴張下沉市場,將自己的全鏈路服務輸出。近期NaaS與滴灌通合作,優先聚焦充電場站業務,在充電站運營、站點資源和數據、分賬系統等方面展開全國範圍的廣泛合作;更早之前,與住宿産業互聯網平台“訂單來了”進行訂單合作,後者服務全球200余個國家和地區,合作客戶超85000個,目前首批新能源充電站試點已經在位于浙江安吉的部分民宿進行。

作爲電動車的配套設施,充電樁市場將迎來十年十倍的快速增長。根據國際能源署的預計,爲支持電動汽車增長達到承諾的目標,到2030年,全球充電基礎設施需要增加12倍以上,每年需要安裝超過2200萬個電動輕型車輛充電樁。

這意味着,目前階段,面向充電樁市場的競合更多會基于技術穩定性和業務平台化來撬動,類似ChargePoint、EVgo、Blink、NaaS這樣的企業,在産業角色特別是充電站場域裏跑馬圈地快速發展和快速進行技術迭代部署,將會受益及領先于市場。

本文轉載自“金融界”,作者:張希;智通財經編輯:嚴文才。

最新評論

風險聲明: 金融工具及/或加密貨幣交易涉及高風險,包括可損失部分或全部投資金額,因此未必適合所有投資者。加密貨幣價格波幅極大,並可能會受到金融、監管或政治事件等多種外部因素影響。保證金交易會增加金融風險。
交易金融工具或加密貨幣之前,你應完全瞭解與金融市場交易相關的風險和代價、細心考慮你的投資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取向,並在有需要時尋求專業建議。
Fusion Media 謹此提醒,本網站上含有的數據資料並非一定即時提供或準確。網站上的數據和價格並非一定由任何市場或交易所提供,而可能由市場作價者提供,因此價格未必準確,且可能與任何特定市場的實際價格有所出入。這表示價格只作參考之用,而並不適合作交易用途。 假如在本網站內交易或倚賴本網站上的資訊,導致你遭到任何損失或傷害,Fusion Media 及本網站上的任何數據提供者恕不負責。
未經 Fusion Media 及/或數據提供者事先給予明確書面許可,禁止使用、儲存、複製、展示、修改、傳輸或發佈本網站上含有的數據。所有知識產權均由提供者及/或在本網站上提供數據的交易所擁有。
Fusion Media 可能會因網站上出現的廣告,並根據你與廣告或廣告商產生的互動,而獲得廣告商提供的報酬。
本協議以英文為主要語言。英文版如與香港中文版有任何歧異,概以英文版為準。
© 2007-2024 - Fusion Media Limited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