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挖掘低估值寶藏股立即開始

被指“吃相難看”,Boss直聘-W(02076)躺着賺錢的日子到頭了

發布 2023-3-16 下午04:57
© Reuters.  被指“吃相難看”,Boss直聘-W(02076)躺着賺錢的日子到頭了

“站着也可以刷Boss直聘(02076)。”

“工資不重要,離家近就好。顧家的人,更要直接談。”

北京7號線地鐵的通道、車廂內,四處張貼着的宣傳廣告,仿佛告訴行色匆匆的打工人們:在Boss直聘,找到一份心儀的工作並不難。當他們滿懷期待打開APP發起對話時,就會發現,直接談的對象可能從老板變成了HR或外包公司,所謂的“VIP助理秘書”有可能需要提供特殊服務。

這是過去幾年外界關于Boss直聘平台管理運營的诟病所在。

去年底,Boss直聘成功在港股市場二次上市,身價暴漲至百億美元。而在財務報表中,去年上半年其業績扭虧爲盈,開始賺錢了。

然而,居高不下的營銷費用、滯漲的付費用戶,以及新對手的入局,正如實訴說着這一國內最大在線招聘巨頭的焦慮。

Boss直聘開始盈利了,它的用戶卻越發沉默了。

1、“燒錢”難換增長,盈利背後焦慮加重

2022年卡塔爾世界杯,細數最出圈的中國品牌投放,除了“世界第二,中國第一”的海信,必有Boss直聘一席之地。與前者不同的是,後者是被球迷和網友吐槽“出圈”的。

早在2018年俄羅斯世界杯,Boss直聘就曾憑借着“找工作和老板談”的魔性廣告,給球迷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也讓其在風口浪尖中迅速打響旗號。

時隔四年,Boss直聘故伎重演,不僅直接拿下世界杯叁級贊助權益,還冠名贊助了央視世界杯直播。更震驚球迷的是,這次它直接把logo貼在了直播畫面的計分欄下方,引得網友紛紛感歎“鈔能力”的魔力。

據其創始人趙鵬早前透露,2018年的世界杯廣告投放花費了一個多億,但僅一次就讓平台的用戶漲了一倍。Boss直聘不惜撒重金,頂着爭議壓力,也要“霸屏”世界杯,最終目的在于品牌頻頻刷臉後帶來的用戶增長。

這也是其多年來一直所依賴的商業邏輯:“燒錢”換規模。

此前,Boss直聘不僅連續聘請劉濤、“神奇女俠”蓋爾·加朵、沈騰等一線明星爲其代言,還贊助熱播綜藝《乘風破浪的姐姐》,在去年北京冬奧會期間,成爲“冬奧獨家人力資源合作夥伴”。

反映在財報上,其廣告支出占營銷費用比例常年在一半以上。2019-2021年,BOSS直聘的銷售及營銷費用分別爲9.17億元、13.47億元、19.43億元,占營收比重分別爲91.8%、69.3%、45.6%。其中,廣告費分別爲5.39億元、8.12億元、9.98億元,占營銷費用比重分別爲58.78%、60.3%、51.35%。

從財報面來看,Boss直聘近年來營收增速明顯,毛利率遠超同行,卻狂奔9年始終未能盈利,主要症結是被占據支出榜首的營銷費用所拖累,僅2019-2021這叁年,就累計虧損了25億元。

2022年上半年,Boss直聘因在審查期間暫停新用戶注冊,公司減少了廣告投放,財報上隨即就出現0.8億元的利潤。受益于去年成本和費用的壓縮,其業績扭虧爲盈,開始了持續盈利之路。

過去一年,降本增效是巨頭們的共同主題,Boss直聘也不例外。趙鵬在一封內部全員郵件中公布了“361績效考核制度”,開啓了員工末位淘汰制,鐵手腕背後暗藏着Boss直聘增長乏力的焦慮。

去年恢複新用戶注冊後,Boss直聘的表現有些差強人意,其最核心的付費企業數據顯示,第叁季度BOSS直聘的付費企業數量,從去年的400萬左右降至現在的370萬左右,與第二季度幾乎持平。

另一方面,Boss直聘過往所賴以野蠻生長的“燒錢”營銷打法正在失靈。當下互聯網用戶市場已進入存量時代,這意味着去年其在卡塔爾世界杯的“霸屏”,除了能短暫拉升股價,很難再複制上一屆世界杯的用戶增長奇迹。

過度依賴的單一打法和增長模式,成爲資本市場對Boss直聘的顧慮之一。2月的最後一天,港股完成二次上市的Boss直聘盤前一度閃崩,跌幅達到13.92%。消息傳出,BOSS直聘-W未被納入恒生綜合指數。

2、被指“吃相難看”,求職者頻頻“踩坑”

去年8月,剛通過安全審查不久的Boss直聘,因爲招聘醜聞再次被推上輿論風口。

據一位網友反映,自己在Boss直聘上的一家廣州公司應聘“VIP助理秘書”一職,工作職責顯示爲“做客戶的助理負責工作和出差事務”,與該公司聘負責人聯系後,卻被暗示該職位的具體工作是和客戶做男女朋友關系,並需要提供特殊服務。隨後,該網友報警。

事件發酵後,Boss直聘的平台審核機制再次引發外界質疑,因爲審核漏洞造成的悲劇已有先例。2017年的李文星事件,讓一名剛出校門的大學生白白付出了生命的代價。網友不解的是,Boss直聘作爲當下最爲活躍的招聘平台,爲何還會出現這種情況?

正如人民網評所言,"招聘陪睡秘書"看起來只是一種個別企業、個別人的鬼迷心竅,實際上折射出網絡招聘市場魚龍混雜、泥沙俱下的現實。

Boss直聘近日公布的最新資料顯示:2022年,平台共封禁40.8萬個違規招聘者賬號,全年,安全團隊向警方提供違法犯罪線索174條,協助警方抓獲1570人。

不難看出,Boss直聘正加大審核力度,避免類似事件再次上演。但同時也反映出,這種風險難以杜絕,Boss直聘已是各種違法違規招聘的聚集地,這對今後平台的發展模式和管理提出了不小的挑戰。

除了要對C端用戶重新塑造公信力,Boss直聘也急需獲得更多B端企業用戶的青睐。與前程無憂、獵聘的收入結構不同,Boss直聘的營收構成主要來自B端企業。

招股書顯示,2021年,Boss直聘來源于企業客戶的在線招聘服務收入,在總營收占比高達 99%;來自C端求職者的付費增值服務收入,總營收占比僅有約1%。也就是說,Boss直聘的收入利潤與B端付費企業高度捆綁。

這並不是什麽好現象,意味着平台的盈利壓力將直接傳導給B端付費用戶。如在2021年新用戶無法注冊期間,Boss直聘的業績表現依然亮眼,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付費用戶的客單價提高了。

事實上,近年來關于Boss直聘變相“收割”企業、吃相難看的聲音此起彼伏。更有企業吐槽,Boss直聘的收割會員套路與“優愛騰”等視頻網站同出一門。

據公開報道資料,企業用戶在平台發布首個職位雖爲免費,但在不付費的情況下無法獲得應聘者的全部簡曆內容,也無法與應聘者溝通聯系。即便是平台價值上萬檔的VIP會員,同樣有發布崗位、每日查看、溝通次數的限制,若超出限制,則需額外付費。

對于單次購買職位發布次數和聊天卡的非會員而言,與求職人員的對話變成了一種需要計算次數的煎熬,讓“直接談”變得本末倒置。

BOSS直聘的B端企業用戶主要以中小微企業爲核心,2021年的810萬認證企業用戶中,超680萬爲員工不足100人的中小微企業。憑借着高毛利的收費模式,其在早期市場紅利下幾乎是“躺着”賺錢,但如今卻日益加劇了一些本不富裕的中小微企業的成本負擔。

電商平台經濟的特性之一是買方越多,參與的賣方也就越多,反之亦然。這在招聘平台上同樣適用。

3、瞄上藍領招聘,對手入局壓力劇增

去年年底的業績會上,趙鵬定下公司未來叁年至少再獲客1億新用戶的“小目標”,預計其中2/3以上,將來自城市服務業、制造業、物流業等領域的藍領用戶。

BOSS直聘發力藍領招聘市場並不突兀,拆解其用戶結構,白領和金領、藍領以及學生叁類戶,占比分別爲54.5%、29.3%和16.2%。其中,白領和金領招聘已進入存量市場,以Boss直聘的“直接談”模式很難再向上滲透,因此具有近30%用戶基礎的藍領招聘,便成了它開拓增量的不二之選。

一方面藍領群體人口基數大、求職頻率高,工作轉化率也自然高于白領;另一方面,藍領招聘市場過往主要以線下招聘爲主,線上招聘滲透率較低,意味着增長空間巨大。

據天風證券研究所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藍領在線招聘市場規模爲228億元,並將在未來5年裏以每年超40%的速度增長,到2025年達到1285億。

前景如此廣闊的線上招聘藍海,顯然不會只有Boss直聘一家盯上,其中勢頭最猛、也對其造成壓力最大的當屬新玩家快手。

疫情這幾年,一些快手主播嘗試替企業在直播間招工,無意間促成了直播帶崗的風靡。快手作爲平台方快速跟進,將在直播間找工作推向了高潮,迅速引爆藍領招聘市場。

2022年1月底,跨界僅一年時間,快手就推出了招聘平台“快招工”(現已改爲快聘)。快聘主要面向純藍領崗位,與傳統招聘模式不同,“直播招聘”無需投遞簡曆,只需留下聯系方式,即可完成職位投遞。

依靠着“老鐵”群體的天然調性、龐大的活躍用戶基底以及平台匹配算法,快聘在上線後的第二季度就將月活做到2.5億,同期Boss直聘的月活僅爲3240萬。今年快手收官的新春招工會,僅1月28日,簡曆投遞量就突破了50萬份。

同在去年1月,58同城旗下“趕集網”正式轉型垂直招聘平台“趕集直招”,每天8小時不間斷直播帶崗。藍領招聘一直被視爲58同城的“基本盤”,如今趕集網也切入直播帶崗顯然不容忽視。

面對對手的來勢洶洶,Boss直聘也沒有坐以待斃。早在2021年春招期間,BOSS直聘就加入了直播帶崗風潮,去年春招前還推出了一項面向制造業普工的保真職位識別計劃“海螺優選”,欲在虛假招聘信息頻出的藍領招聘市場打出差異化優勢。

當下來看,在這場正在上演的搶人大戰中,Boss直聘想進一步滲透這片藍海困難重重,其主打的“直接談”以及收費模式,對于流動性更強,需求量大且價格更爲敏感的藍領招聘市場而言是否適用,目前還是個未知數。

本文選自微信公衆號:數科社。智通財經編輯:張計偉。

最新評論

風險聲明: 金融工具及/或加密貨幣交易涉及高風險,包括可損失部分或全部投資金額,因此未必適合所有投資者。加密貨幣價格波幅極大,並可能會受到金融、監管或政治事件等多種外部因素影響。保證金交易會增加金融風險。
交易金融工具或加密貨幣之前,你應完全瞭解與金融市場交易相關的風險和代價、細心考慮你的投資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取向,並在有需要時尋求專業建議。
Fusion Media 謹此提醒,本網站上含有的數據資料並非一定即時提供或準確。網站上的數據和價格並非一定由任何市場或交易所提供,而可能由市場作價者提供,因此價格未必準確,且可能與任何特定市場的實際價格有所出入。這表示價格只作參考之用,而並不適合作交易用途。 假如在本網站內交易或倚賴本網站上的資訊,導致你遭到任何損失或傷害,Fusion Media 及本網站上的任何數據提供者恕不負責。
未經 Fusion Media 及/或數據提供者事先給予明確書面許可,禁止使用、儲存、複製、展示、修改、傳輸或發佈本網站上含有的數據。所有知識產權均由提供者及/或在本網站上提供數據的交易所擁有。
Fusion Media 可能會因網站上出現的廣告,並根據你與廣告或廣告商產生的互動,而獲得廣告商提供的報酬。
本協議以英文為主要語言。英文版如與香港中文版有任何歧異,概以英文版為準。
© 2007-2024 - Fusion Media Limited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