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市衝高。本站120K+位成員,每一位都知道該如何操作。你也可以。領取40%折扣優惠

遭減持後仍獲買入評級,微創醫療(00853)將隨藥械行情起飛?

發布 2023-1-12 上午12:53
© Reuters.  遭減持後仍獲買入評級,微創醫療(00853)將隨藥械行情起飛?

隨着近期國內核心城市感染率逐步到達峰值,醫美線下客流正逐步恢複。在這臨近春節的窗口期,國內多家醫美機構配合推出折扣政策,帶動上遊出貨端的上行。

雖然從消費市場視角僅能管中窺豹,但近日二級市場多家醫美器械股的表現驗證了以上所言非虛。例如在1月10日,港股複銳醫療科技(01696)收漲10.8%;華潤醫療(01515)、春立醫療(01858)和現代牙科(03600)分別收漲8.22%、9.01%和9.67%。

實際上,2022年年末至今,很多港股通創新藥械都已起飛,比如康方生物、康甯傑瑞和沛嘉醫療等。不少創新藥頭部企業例如信達生物也在股價新高附近。藥械股集體走高的背後其實是投資者看好中國創新藥械産業在2023年的複蘇增長。

不過作爲國內創新醫療器械知名企業,微創醫療(00853)在集采風險出清疊加疫後手術量恢複等多重利好催化下,股價雖有增長但估值依然處于底部。

醫療器械步入行業回暖期

對于醫療器械行業而言,2022年並不友好。

據智通財經APP了解,從整體行業來看,2022 年初至今,經過近一年的調整,目前醫療器械板塊 PE 僅 18.26 倍, 低于曆史中位數水平(48.02 倍),處于曆史分位點 2.61%。

從細分賽道來看,醫療設備、 醫療耗材、體外診斷板塊分別位于曆史分位點 20.35%、33.92%、0.36%,各賽道估值水平也已回落至低位。 而從個股來看,醫療器械行業個股整體也是漲少跌多,以A股爲例,僅 11 只個股實現正收益,絕大部分個股跌幅大于20%。

而在港股市場,在“醫療器械都會納入集采”恐慌情緒以及“虧損擴大”的明牌作用下,2022年下半年的器械股股價波動顯然變得更大。以微創醫療爲例,其從7月初至今都處在持續走低的行情中,股價也從7月初區間最高的每股25.20港元跌至9月2日最低的15.22港元,區間跌幅達到39.6%。

結合宏觀政策來看,此前市場對集采的悲觀預期一直是壓制板塊行情的核心因素。不過市場對器械集采已有充分預期,且脊柱集采、電生理集采、冠脈支架集采續約都再次表明,集采是在保證臨床效果的前提下,壓縮渠道費用,給予生産企業合理利潤。

實際上,積極支持創新器械發展一直是醫保局此前政策出台的主要出發點。

例如,完善醫藥集中采購平台挂網機制,助力新的醫療器械順利參與市場交易;指導各地及時將符合條件的創新醫用耗材按程序納入醫保支付範圍;DRG/DIP醫保支付方式改革的過程中,對創新醫用耗材等按相關規定和程序予以支持。

政策對于創新器械的支持也可以從産品獲批情況反映。

據智通財經APP了解,從2014年藥監局《創新醫療器械特別審批程序(試行)》實行以來,2014-2022年共有134個創新器械獲批,其中2021年獲批創新器械數量創新高,單年獲批數量達到35項高于上年的26項。截至今年8月末,國內合計共有176個創新器械獲批,其中2022年獲批數達42項,已超2021年全年。

由于醫療新基建將持續保持高景氣,對于創新器械來說,2023年或仍是采購高峰。

原因在于,疫情前,由于分級診療制度限制,叁級醫院的擴張受到限制,但新冠疫情暴露國內醫療資源不足、建設不夠完整的弊端,因而疫情後相關部門印發系列政策,鼓勵優質醫療資源下沉,新醫院立項數量壓 制得到明顯的恢複,連續兩年創新高。

隨着新一輪醫療基建自疫情後逐漸在全國鋪開,在醫院新院區建設需求催化下,較大規模産能將陸續釋放,創新醫療器械相關企業顯然將從中受益。

平台型械企有何估值邏輯?

對于微創醫療分拆子公司上市,市場一直對此頗有微詞。其實近年來,衆多跨國醫械巨頭宣布了其拆分計劃,包括美敦力、強生、GE等。

例如,2021年11月,強生表示將把年收入146億美元的消費者健康部門從制藥和醫療器械業務中拆分出來獨立上市,這也是強生136年曆史上最大的一次改組,預計將在今年完成。

可見,巨頭公司們的業務模式從“巨無霸”型走向簡化、聚焦和平台化。一方面,是因爲其母公司産品過了高速成長期,市場不能夠再給出高估值,更適合將各個業務板塊分拆進行融資;另一方面,拆分更有利于公司將資金部署到最符合其長期增長戰略的核心業務之中,推動公司保持高效運轉及持久增長。

實際上,歐美市場對平台化器械企業並不陌生。賽默飛世爾在20世紀90年代前後,爲促進公司各板塊發展,曾按板塊拆分出子公司上市,至1995年共分拆出7家上市公司。市場以SOTP(sum of the parts,分類加總估值法),發現其各子公司市值按照持股比例加總與賽默飛世爾的市值基本協同。

反觀微創醫療,作爲一家覆蓋心血管、骨科、心率管理、動脈及外周介入、神經介入、心髒瓣膜、機器人、電生理、眼科和醫美等衆多領域的醫療器械平台型公司,其在2019年後,陸續分拆了包括心脈醫療、微創機器人、心通醫療、微創電生理和微創腦科學等多家子公司上市。但根據浙商證券統計數據,去年6月22日,當時微創各板塊估值加總約469億元,微創母公司同期市值僅爲359億港元。即使在今年1月11日,微創醫療市值增至431億港元,仍不及當時其各板塊估值加總。

而從縱向估值來看,目前微創醫療PS估值僅6.30倍,也遠低于叁年估值中樞。

正如上文提到,近期受政策利好及市場需求的推動,AH藥械股均有不錯漲幅,恒生醫療保健指數甚至已接近去年7月份高點。相較之下,微創的走勢並不盡如人意。其直接原因可能是受張江公司等減持的影響。但從基本面來看,微創後續依然存在持續走高的可能。

從2022年的業務發展數據來看,微創年內已新拿叁類證21款,數量同比去年增長50%;,年內新進國內創新器械特別審查程序即“綠通産品”4款,累計29款,連續8年實現同業中排名第一;年內獲批上市器械累計達到17款。另一方面,冠脈國際化的穩步推進和機器人産品的商業化進一步推高了其營收預期。

此前,花旗引述微創醫療管理層消息指,公司維持22年全年收入增長指引爲按年增20%,同時亦維持毛利率指引爲61%至63%。花旗維持其評級爲“買入”。

最新評論

風險聲明: 金融工具及/或加密貨幣交易涉及高風險,包括可損失部分或全部投資金額,因此未必適合所有投資者。加密貨幣價格波幅極大,並可能會受到金融、監管或政治事件等多種外部因素影響。保證金交易會增加金融風險。
交易金融工具或加密貨幣之前,你應完全瞭解與金融市場交易相關的風險和代價、細心考慮你的投資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取向,並在有需要時尋求專業建議。
Fusion Media 謹此提醒,本網站上含有的數據資料並非一定即時提供或準確。網站上的數據和價格並非一定由任何市場或交易所提供,而可能由市場作價者提供,因此價格未必準確,且可能與任何特定市場的實際價格有所出入。這表示價格只作參考之用,而並不適合作交易用途。 假如在本網站內交易或倚賴本網站上的資訊,導致你遭到任何損失或傷害,Fusion Media 及本網站上的任何數據提供者恕不負責。
未經 Fusion Media 及/或數據提供者事先給予明確書面許可,禁止使用、儲存、複製、展示、修改、傳輸或發佈本網站上含有的數據。所有知識產權均由提供者及/或在本網站上提供數據的交易所擁有。
Fusion Media 可能會因網站上出現的廣告,並根據你與廣告或廣告商產生的互動,而獲得廣告商提供的報酬。
本協議以英文為主要語言。英文版如與香港中文版有任何歧異,概以英文版為準。
© 2007-2024 - Fusion Media Limited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