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技-B”市值一哥爭奪戰打響,康希諾等3只個股有望移除「B」

發布 2022-5-17 下午06:10
© Reuters.

自2018年允許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赴港上市以來,生物科技板塊已成為香港交易所頗具競爭力的稀缺資產。截至目前(2022年5月15日),港股生物科技-B類上市公司數量為46家(不包括代碼已經移除「B」的公司),其中不乏一些研發能力突出、成長潛力巨大的公司。

財華社統計,目前總市值大於200億元的生物科技-B公司有2家,分別是再鼎醫藥-SB和微創機器人-B。此外,康希諾生物-B、榮昌生物-B和諾誠健華-B三家公司股票代碼有望移除「B」。

2021年迎來生物科技-B企業上市潮,總市值超百億的個股有9家

目前,港交所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生物科技集資中心,其中允許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上市政策功不可沒。

2018年,港交所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中包括允許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來港上市,即“生物科技18A章節”。自此,港交所迎來了生物科技企業上市潮,特別是未盈利的生物科技企業。根據規則,這些公司上市代碼加入尾綴“-B”。

截至目前(2022年5月15日),港股生物科技-B類上市公司數量為46家(不包括已經移除「B」的公司),其中,有2家公司於2018年登陸港交所,8家公司於2019年登陸港交所,14家公司於2020年登陸港交所,20家公司於2021年登陸港交所,2022年以來登陸港交所的生物科技-B類公司數量為2家。此外,隨著上市公司經營表現的變化,目前已有多家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移除「B」。

可以看出,2020年-2021年港股出現了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上市熱潮,並且在2021年達到頂峰。2022年以來,國內創新藥市場熱度顯著下降,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雙雙遇冷,年內登陸港交所的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數量僅有2家。

總市值方面,截至2022年5月15日,港交所上市的46家生物科技-B公司中,總市值大於200億元(港幣,下同)的公司有2家,分別是再鼎醫藥-SB(09688.HK)和微創機器人-B(02252.HK),以當日收盤市值為參考,再鼎醫藥與微創機器人之間的市值差距不大,“生物科技-B”市值一哥爭奪較為激烈。

值得一提的是,5月16日,再鼎醫藥-SB股價大幅上漲18.45%,總市值達到254.56億元;微創機器人-B股價小幅下跌0.68%,總市值為208.97億元,二者市值差距顯著拉大。

此外,總市值大於100億元(且小於200億)的公司有7家,分別是康希諾生物-B(06185.HK)、諾誠健華-B(09969.HK)、榮昌生物-B(09995.HK)、瑞科生物-B(02179.HK)、百心安-B(02185.HK)、樂普生物-B(02157.HK)和康方生物-B(09926.HK)。可以看出,生物科技-B市值第三的名次爭奪同樣較為激烈。

主營業務收入方面,3家“生物科技-B”公司2021年主營收入超過10億元,其中康希諾生物-B主營收入最高,為42.997億元;榮昌生物-B主營收入排名第二,為14.239億元;諾誠健華-B主營收入排名第三,為10.430億元。

康希諾、榮昌、諾誠健華有望移除「B」,研發投入及產品上市是焦點

截至目前,根據“生物科技18A章節”上市並且已經移除「B」的生物科技公司數量達到4家,分別是百濟神州(06160.HK)、信達生物(01801.HK)、君實生物(01877.HK)和複宏漢霖(02696.HK)。

生物科技公司股票代碼移除「B」,會直接或間接帶來諸多優勢,例如代碼移除「B」後公司有望被納入相關指數,同時也有利於吸引更多主動資金或被動資金配置,進而提升股票流動性。

根據港交所上市規則第8.05(3)細則,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移除「B」需要滿足諸多條件,例如,市值達到40億港元,收入高於5億港元,以及公司擁有最少三個會計年度的營業記錄,最少於過去三個會計年度的管理層維持不變,並最少經審計的最近一個會計年度的擁有權和控制權維持不變……

財華社統計,最新(5月15日)總市值高於40億港元的“生物科技-B”企業數量為26家,其中2021年營業收入高於5億港元的“生物科技-B”企業數量僅有3家(見上表),分別是康希諾生物-B(43億港元)、榮昌生物-B(14.24億港元)和諾誠健華-B(10.43億港元),簡單按照市值和營收兩個條件來看,以上三家公司有望獲得移除「B」。

長期來看,研發創新能力是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競爭力的核心,也是投資者關注的焦點。僅從研發費用角度看,現有46家生物科技-B公司中,多家公司大手筆投向研發。例如,基石藥業-B(02616.HK)2020年研發費用達到14.05億元,三葉草生物-B(02197.HK)2021年研發費用達到18.26億元,康方生物-B(09926.HK)2021年研發費用達到11.23億元。

此外,公司在研管線以及重磅研發品種是生物科技公司研發能力的直接體現。以港股首家代碼移除「B」的百濟神州(06160.HK)為例,公司被稱為生物科技行業的“創新之王”、“研發一哥”,其2021年度研發費用約14.59億美元,接近百億人民幣,穩居國內創新藥研發第一名。

2020年以來,百濟神州有多款新藥先後在國內獲批上市,包括3款自主研發的1類新藥,以及引進的進口新藥司妥昔單抗、卡非佐米、達妥昔單抗β、貝林妥歐單抗等。目前,百濟神州有10多款自研新藥在海外開展臨床,其中澤布替尼於2019年11月獲得FDA批准上市,實現國內抗腫瘤創新藥出海“零的突破”。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1月,諾華以22億美元引進百濟神州的PD-1抗體替雷利珠單抗,一舉創下了當時國內首付金額數、單品種授權交易金額數兩個最高紀錄,也成為國內單品種藥物授權最大的合作項目。

儘管當前國內創新藥行業正處於階段低潮期,但是相關上市公司研發創新並未減速,當前手握重磅創新品種的公司不在少數。長期來看,醫藥行業創新之路依然漫長,然而創新也是公司突圍的必經之路,未來的全球生物科技龍頭公司,或許就藏在以上公司中。

最新評論

風險聲明: 金融工具及/或加密貨幣交易涉及高風險,包括可損失部分或全部投資金額,因此未必適合所有投資者。加密貨幣價格波幅極大,並可能會受到金融、監管或政治事件等多種外部因素影響。保證金交易會增加金融風險。
交易金融工具或加密貨幣之前,你應完全瞭解與金融市場交易相關的風險和代價、細心考慮你的投資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取向,並在有需要時尋求專業建議。
Fusion Media 謹此提醒,本網站上含有的數據資料並非一定即時提供或準確。網站上的數據和價格並非一定由任何市場或交易所提供,而可能由市場作價者提供,因此價格未必準確,且可能與任何特定市場的實際價格有所出入。這表示價格只作參考之用,而並不適合作交易用途。 假如在本網站內交易或倚賴本網站上的資訊,導致你遭到任何損失或傷害,Fusion Media 及本網站上的任何數據提供者恕不負責。
未經 Fusion Media 及/或數據提供者事先給予明確書面許可,禁止使用、儲存、複製、展示、修改、傳輸或發佈本網站上含有的數據。所有知識產權均由提供者及/或在本網站上提供數據的交易所擁有。
Fusion Media 可能會因網站上出現的廣告,並根據你與廣告或廣告商產生的互動,而獲得廣告商提供的報酬。
本協議以英文為主要語言。英文版如與香港中文版有任何歧異,概以英文版為準。
© 2007-2025 - Fusion Media Limited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