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市衝高。本站120K+位成員,每一位都知道該如何操作。你也可以。領取40%折扣優惠

美股各大充電樁廠商實力盤點 瑞思教育(REDU.US)與NaaS合並價值幾何?

發布 2022-2-15 上午03:45
美股各大充電樁廠商實力盤點 瑞思教育(REDU.US)與NaaS合並價值幾何?

自全球最大電動汽車充電站運營商ChargePoint(CHPT.US)于2021年完成SPAC上市後,一場由各大充電樁廠商帶動的上市潮正式開啓。

行至2022年,作爲新能源汽車的“糧草”,充電樁行業的資本化進程進一步加速,市場熱度更顯有過之而無不及。

一方面,澳大利亞充電樁廠商Tritium(DCFC.US)自1月中旬正式登陸納斯達克後,便曾兩次沖高熔斷交易,創下連續兩天暴漲超100%的佳績。

另一方面,據瑞思教育(REDU.US)于8日發布的一紙公告顯示,公司與中國電動汽車充電市場運營及技術服務商Dada Auto Inc(簡稱“NaaS”)簽訂合並協議,意味着NaaS即將借助瑞思教育登陸納斯達克,則將這場充電樁廠商的資本化盛宴推向了新的高潮。

自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産業發展至今,來自世界各地已登陸或即將登陸美股的幾大充電樁廠商究竟實力幾何?又有何差異?本文將帶讀者一探究竟。

美股充電樁廠商基本信息盤點

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經曆十余年的快速發展至今,一衆充電樁廠商也已陸續走向資本舞台中央。本文將主要圍繞國際資本市場上幾大充電樁廠商(包括ChargePoint、Blink、EVGO、Tritium、NaaS)進行探討。

來源:市場數據,智通財經APP梳理

ChargePoint(CHPT.US)

作爲全球最早布局充電樁並最早登陸資本市場的公司之一,ChargePoint成立于2007年,總部位于美國加州。目前,ChargePoint已成爲美國樁企龍頭,也是全球最大的電動汽車充電樁平台之一。據市場消息,ChargePoint于2021年初在北美的市場份額已達到73%,主要聚焦于2級充電樁。

除在北美占據領先地位外,公司早于2017年便曾公開面向歐洲的業務拓展計劃。目前,ChargePoint已于歐洲市場16個國家開展業務。2021年初,ChargePoint通過SPAC方式登陸紐交所,IPO估值達24億美元。

來源:ChargePoint路演材料

Blink Charging(BLNK.US)

Blink Charging成立于2009年,總部位于美國弗洛裏達州,爲美國第二大電動汽車充電樁公司,目前于納斯達克上市。

産品方面,主要以二級充電樁和高壓快速充電樁爲主。除充電樁硬件外,Blink還提供一款基于雲的軟件Blink Network,可運行、維護和跟蹤各種Blink EV充電站和相關的計費數據,並爲業主、經理和停車場公司提供基于雲的服務,從而實現遠程監控電動汽車充電站的管理和支付處理。

EVgo (CLII.US)

EVgo成立于2010年,總部位于美國加州,于2021年7月通過SPAC于納斯達克上市。EVgo主要向向電動汽車車主提供eVgo網絡、家庭充電解決方案、工作充電解決方案和自由站計劃。成立以來,公司在直流快速充電樁領域占據領先地位,爲擁有美國最大公共DC快速充電網絡的充電樁廠商,共覆蓋美國35個州。

迄今爲止,EVgo所提供動力已驅動電動車行駛2.82億英裏,所服務電動車駕駛員已促進美國碳足迹減少114000公噸。

來源:EVgo路演材料

TRITIUM(DCFC.US)

Tritium是幾家登陸資本市場的充電樁企業中曆史最悠久的企業,成立于2001年。同時,Tritium也是除即將上市的NaaS外上市最晚的企業,于今年1月26日通過SPAC方式登陸納斯達克,IPO估值約12億美元。

據智通財經APP了解,Tritium來自澳大利亞,與EVgo定位類似,産品專注于直流快速充電器的硬件和軟件生産,公司推出了全球首個公用“即插即充電”方案。

此次與瑞思教育達成合並協議的NaaS則爲中國領先的綜合性電動汽車充電服務商,爲幾家標的中唯一一家聚焦中國市場的充電樁企業。目前,NaaS于中國充電樁市場占據領導地位,尤其在快速公共充電樁領域占據了絕對領先地位。

根據公告信息,此次瑞思教育與NaaS的交易中,NaaS整體估值約5.87億美元。交易完成後,NaaS及瑞思教育現有股東將分別持有合並後公司92.9%及7.1%的股份。交易預計將于2022年年中完成交割。

商業模式有何差異?

當前,新能源汽車充電樁企業的盈利模式主要有叁大類:充電運營商主導模式、車企主導模式、第叁方充電服務平台主導模式。

其中,充電運營商主導模式下,由充電樁企業完成充電樁業務的投資建設和運營維護,並爲用戶提供充電服務的運營管理,對企業資本實力要求較高。同時,該模式服務內容和場景布局更加市場化,盈利能力主要取決于單樁利用率及充電服務費。

車企主導模式主要分爲兩類:自主建樁模式中,車企需支付高成本建造及後期維護。車企建樁的收入爲電費差價和服務費,由于只面向車企固定車主,客戶群體較爲單一,因此很難實現盈利。合作建樁模式下,車企在和充電運營商合作建站,車企提供客戶群體,充電運營商提供能源供給與技術支持,實現雙方共贏。

另外則是第叁方充電服務平台主導模式,第叁方充電服務平台爲充電運營商提供全系列服務,將不同的充電運營商的充電樁接入到自家平台。通過一站式後台、在線管理,低成本運維,爲用戶提供更便捷的一站式充電體驗。

從商業模式來看,各家充電樁廠商的盈利模式均離不開硬件、軟件、服務叁個維度。但由于所聚焦市場和産品定位的差異,幾家廠商在盈利模式的側重上也各有千秋。

其中,Chargepoint爲較典型的采用輕資産模式的廠商,其采取與充電樁投資方共建的經營模式,即充電樁所有權屬于投資方,運營與維護則由ChargePoint完成。這一輕資産模式也助力了Chargepoint的低成本迅速擴張,造就了其北美市場份額第一地位。

該模式下,Chargepoint收入主要來自叁個方面:1.商業充電樁銷售及軟件與維護服務;2.家用充電樁銷售、Multi Family(月付)及終身訂閱服務;3.旗艦服務:充電樁銷售、Saas優化、軟件及維護服務。

Blink Charging除對外銷售外,同時也自營一部分充電樁,商業模式更多元。相比ChargePoint,Blink承擔了更多成本,但客戶粘性相對較高。收入構成來看,Blink的盈利模式主要分爲四個來源:Blink-Owned(全包)、Blink-Owned(混合)、Host Owned、訂閱即服務(Subscription as a Service)。

其中,Blink-Owned(混合)模式下Blink允許部分站點提供充電樁給顧客,由Blink支付成本並進行管理,同時Blink從站點處分享更多收益。

EVgo則采取全集成商業模式,包含充電樁的開發、所有權及經營權。從收入結構來看,EVgo收入主要來源于四個部分:充電收入(零售、OEM、車隊)、監管信貸銷售、輔助收⼊、來自OEM的網絡收入。

Tritium的商業模式則明確圍繞硬件、軟件、服務叁個維度展開。除硬件銷售外,公司在軟件方面提供3G及4G付費連接套餐、屏幕營銷及廣告平台、包括預測分析、數據貨幣化平台和輕量級支付管理功能在內的付費平台模塊等;服務則主要包括設備調試及維護。

NaaS商業模式主要分爲叁大部分:1.移動服務/充電樁連接:用戶通過NaaS的多品牌充電樁網絡滿足其充電需求。2.硬件銷售與維護:充電樁銷售。3.站點服務:向站點運營商提供外包站點管理及非充電服務(如零售、洗車等)。

整體而言,NaaS更偏向第叁方充電服務平台主導的商業模式,與Chargepoint類似,采取較輕資産化的發展模式。

各大廠商全球市場份額對比

智通財經APP了解到,截至2021年10月底,于ChargePoint網絡中安裝並激活的充電樁端口達16.3萬個。其中,可通過漫遊繼承訪問的端口達到29萬個。截至2021年底,ChargePoint共完成8743萬次充電服務,累計充電量8.56億度,驅動電動車行駛43億公裏,替代4.07億升汽油。

2021年第叁季度,Blink已在13個國家部署近3萬個充電端口。其中,從充電樁數量分布來看,Blink于美國及其他海外市場的市場比重分別爲63%及37%。

來源:Blink Charging路演材料

據EVgo公布的最新數據,公司于美國擁有超過1400個充電樁,其中快速直流充電樁超過800個。值得一提的是,EVgo于美國DCFC市場目前已占據了絕對領先地位,于美國DCFC市場份額達到80.7%。相比之下,Blink及ChargePoint在美國DCFC市場的市場份額僅爲5.7%及2.5%。而在美國充電樁總規模方面,EVgo所占據市場份額仍較小。

數據來源:EVAdoption

目前,Tritium已于全球41個國家實現5250個以上的DCFC充電樁銷售。據公司路演資料顯示,截至2020年3月,Tritium于全球的市場份額分別爲:澳大利亞及新西蘭市場75%、歐洲市場20%、美國市場15%。

據智通財經APP了解到,目前,NaaS于中國市場所覆蓋充電樁數量達約24萬個,其中近70%爲直流快速充電樁,所服務電動車駕駛員達180多萬名。其中,通過NaaS交易的累積電量約1700 GWh,約占全國公共充電量的15-20%。

中、歐、美叁大主流市場前景展望

近年來,隨着全球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的産銷量持續上漲,全球電動汽車充電樁行業也迎來蓬勃發展。

從新能源汽車銷量表現來看,中國、歐洲市場平分秋色,美國市場滲透率則略低于全球水平。在這一背景下,全球公共充電樁數量持續上升。據國際能源署IEA公布數據顯示,2015-2020年,全球電動汽車公共充電樁建設規模年均複合增長率高達47.98%。

其中,2020年全球公共充電樁數量130.8萬個。具體而言,全球公共慢充樁數量達到92.2萬個,占比全球達70.5%;公共快充樁數量爲38.6萬個,占比達29.5%。

而從全球各主要市場來看,中國市場方面,根據中國充電聯盟最新數據,截至2021年底,我國充電基礎設施保有量達261.7萬台,同比增加70.1%,年充電總電量111.5億kWh,同比增加58.0%,充電樁建設總量隨2021新能源汽車放量明顯。

如是金融研究院曾在其研報中做出預測,其表示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下發的《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發展指南(2015-2020年)》規劃至2020年底“樁-車”比達1:1,而這一數值如今尚未實現。采取保守估計,預計2025年充電樁建設總量可達千萬台以上,對應GAGR爲43.01%。

歐洲市場方面,據Virta報告數據顯示,2019年,歐洲公共電動汽車充電器規模達17.5萬個,預計到2025年公共電動汽車充電器將達到130萬個,于2030年將達到290萬個。

美國市場方面,據美國能源部估計,目前美國約有4.8萬個地點約有12.2萬個電動汽車充電設施。麥肯錫在一份報告中稱,預計2030年美國電動汽車充電能量需求有望達530億千瓦時,即將到來的電動汽車浪潮將帶動20倍增長。

展望全球電動車充電樁未來發展趨勢,IEA則在《Global EV Outlook 2021》報告中預測,基于各國最新政策(Stated Policies Scenario)及可持續發展方案兩種情形,預計全球充電樁預計保有量將于2025年分別達到4580/6500萬個,預計2030年全球充電樁保有量將分別達到12090/21520萬個。

整體來看,中國無論在新能源汽車增速還是總銷量方面,均處于全球首位。作爲全球充電樁第一大技術來源國,中國也爲目前充電樁賽道上最具發展前景的市場。此外,出于對清潔能源發展的重視,歐洲市場爲目前電動車滲透率最高的主要市場,也是當前全球電動車銷量第二大的市場。相比之下,美國市場在電動車滲透率方面仍較中歐有較大差距。

來源:virta.global

而從當前各大主要充電樁廠商市場布局來看,除Tritium占據了澳洲市場75%市場份額,及NaaS聚焦中國市場以外,其余幾大充電樁廠商均以美國市場布局爲主。從市場發展前景角度來看,NaaS于中國這一全球第一高增長市場中占據了較高份額,所具備發展潛力或更大。

來源:Tritium路演材料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從目前已上市的幾大充電樁廠商估值來看,據Tritium在路演材料中統計,2021年行業平均PS估值約爲54.4倍,中位數約爲23.4倍。

其中,Tritium于上市之初2021年對應PS估值爲17.3倍,越低于行業平均水平的近七成。正是基于這一較大估值折扣,Tritium最終造就了上市後連續兩天暴漲超100%的市值神話。對目前即將登陸美股的NaaS而言,其整體估值約5.87億美元,對應2021年收入PS估值約爲18倍,與Tritium上市之初同樣具備較大的估值折扣。從這一角度來看,隨着NaaS未來的成功上市,或可對其交易完成後的股價上漲予以更高期待值。

最新評論

風險聲明: 金融工具及/或加密貨幣交易涉及高風險,包括可損失部分或全部投資金額,因此未必適合所有投資者。加密貨幣價格波幅極大,並可能會受到金融、監管或政治事件等多種外部因素影響。保證金交易會增加金融風險。
交易金融工具或加密貨幣之前,你應完全瞭解與金融市場交易相關的風險和代價、細心考慮你的投資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取向,並在有需要時尋求專業建議。
Fusion Media 謹此提醒,本網站上含有的數據資料並非一定即時提供或準確。網站上的數據和價格並非一定由任何市場或交易所提供,而可能由市場作價者提供,因此價格未必準確,且可能與任何特定市場的實際價格有所出入。這表示價格只作參考之用,而並不適合作交易用途。 假如在本網站內交易或倚賴本網站上的資訊,導致你遭到任何損失或傷害,Fusion Media 及本網站上的任何數據提供者恕不負責。
未經 Fusion Media 及/或數據提供者事先給予明確書面許可,禁止使用、儲存、複製、展示、修改、傳輸或發佈本網站上含有的數據。所有知識產權均由提供者及/或在本網站上提供數據的交易所擁有。
Fusion Media 可能會因網站上出現的廣告,並根據你與廣告或廣告商產生的互動,而獲得廣告商提供的報酬。
本協議以英文為主要語言。英文版如與香港中文版有任何歧異,概以英文版為準。
© 2007-2024 - Fusion Media Limited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