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表現一洗上週頹風,截至昨日 (8月25日) 高見25,982點,較上周五 (8月20日) 收報24,849點,最多反彈逾1,100點。本週初恆指錄得二連升後,惟見昨日表現反覆,一度最多跌近180點,最終仍靠近25,700點收市,報25,693點,僅跌33點。
誠如周一 (8月23日) 發佈市評文章時與大家表示,當日關鍵在於能否重上25,000點之上收市,結果收報25,109點,較25,000點高逾100點,配合周二 (8月24日) 續升,升幅更接近620點,兩日合計升近880點,所以昨天下跌33點,仍累升逾800點,理應後市可看好。
六年出現五次死亡交叉 然而,市場上仍有不少投資者看淡後市,皆因周一 (8月23日) 雖見升近260點,不過50天和250天移動平均線分別處於27,264和27,286點,即50天線失守250天線,出現市場上稱為「死亡交叉」的利淡訊號。
上回死亡交叉見於2020年3月9日,當日恆指收報25,040點,僅於八個交易日後 (3月19日) 低見21,139點,跌逾3,900點。筆者看法是此訊號具參考性;但於利淡後市卻沒有必然性,由2015年8月26日至2021年8月25日,歷時共六年,除了上述兩次死亡交叉,還有在2015、2018和2019年的三次出現。
訊號與利淡無必然關係 於2015年8月26日出現的一次,恆指收報21,080點,其後低位見於18,279點,累跌逾2,800點;於2018年7月31日那次恆指收報28,583點,其後低見24,540點,累跌逾4,000點;於2019年8月29日那次恆指收報25,703點,其後低見25,498點,累跌只有205點,數據反映死亡交叉出現後,恆指錄得最大跌幅卻見參差,這就是於利淡後市沒有必然性之證明。
另可留意由死亡交叉出現至其後低位出現,歷時也有顯著分別,上述三個低位分別見於2016年2月12日、2018年10月30日和2019年9月3日,較死亡交叉出現後相隔約五個半月、三個月和三個交易日。
恆指見權重結構性變化 筆者亦參考了上述六年死亡交叉出現那年恆指高位,對比見死亡交叉當日的收市位,於2015、2018、2019、2020和2021分別累跌7,508、4,901、4,576、4,107和6,073點,其中在2018至2020年那三次都是跌了四千餘點後才出現死亡叉交,而在2021年則是跌逾6,000點後才出現,值得考量現時是否仍有很大的下跌空間。
其實上述四次死亡叉交與剛出現那次的可比擬性極低,皆因在去年8月14日的恆指季檢,才宣佈納入小米集團 (SEHK:1810)、藥明生物 (SEHK:2269) 和阿里巴巴 (SEHK:9988) 作成份股,並於同年9月7日生效。
十天和廿天線具參考性 這代表由2020年9月7日至今還未足一年,恆指才進入新經濟股的權重漸見影響力增加的格局。可見在2015至2020年出現的四次死亡交叉,均在傳統經濟股具影響力的局面所產生,嚴格來說對周一出現的死亡交叉不能相提並論。
不過撇除死亡交叉,我們現時依然要對後市表現保持審慎態度,畢竟恆指仍未突破10天線收市,該線昨日處於25,740點,所以至少見連續兩天收高於25,800點,方能視為企穩在此線之上。
再者,真正可對後市走勢稍為樂觀,必須見恆指突破20天線,昨日處於26,023點。
留意此線正在上移,預期恆指收高於26,100點,可望20天線成為支持線,跟7月2日起一直在下行,形成阻力線,屬於截然不同的形勢。
本週恆指若未能收高於25,800點,要有在25,200至25,800點之間整固的心理準備。若見成功收高,將可望挑戰26,100點,同樣成功後繼而可參考8月11和12日分別高見26,822和26,713點,因此見連續兩天收高於26,800點後,恆指才真正確認重拾升軌。
觀乎現於25,700點之下,要上衝至26,800點相距超過1,100點,所以投資者對恆指後續走勢,仍要帶有較大的耐性待升。
相關
本文所提供的信息僅供一般參考之用,並不構成任何個人化的投資勸誘或建議。作者沒持有以上提及的股票。 HK MoneyClub (www.hkmoneyclu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