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X168財經報社(香港)訊 美國投資者對中國正在進行的監管打擊感到震驚,這表明了兩國之間的一個根本區別,許多人似乎沒有理解:在制定規則方面,企業在中國的影響力不如在美國那么大。
CNBC撰文指出,今年夏天,中國政府對本土科技公司采取了一系列行動,其中包括幾家在美國上市的公司,令投資中國公司的美國投資者措手不及。令人意外的是,6月下旬中國打車應用滴滴在美國大規模IPO后僅幾天,就被應用商店下架。
隨后,有關部門暫停了中國求職應用Boss直聘和Full Truck Alliance子公司的新用戶注冊,這兩家公司都于6月份在美國上市。7月底,兩家在美國上市的課外輔導公司股價暴跌,原因是政府要求該行業重組業務,并通過一種常用的海外上市結構撤出外國投資。
在這種巨大轉變的背后,出現了圍繞“共同富裕”的政治言論。
兩國的大公司都致力于建立政治關系并影響政府政策。但是,美國的體制旨在讓企業影響政府,而中國的體制旨在讓企業與政府目標保持一致。最近的政府行動集中在保護中國的數據,遏制壟斷行為,甚至提高出生率。
“在美國,政府經常充當商業利益的仆人,無論是技術還是其他領域,”Teneo公司的高級副總裁Gabriel Wildau說,該公司為企業客戶提供咨詢服務。“在中國,政府希望商界為其發展目標服務,并愿意為此犧牲企業利潤。”
“中國企業面臨的政治風險顯著增加,”杜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Zeren Li說。其聚焦于中國有限得多的“旋轉門”——美國監管機構和立法者在為政府工作和為游說行業工作之間來回切換的做法。
美國的公司經常雇傭前議員或前監管人員,這些人已經轉向游說行業,這樣他們就可以獲得報酬,幫助企業客戶制定政府政策。
最常見的情況是,說客通過購買它來獲得影響力——他們向議員的連任競選投入資金,或者向議員在國會選區最喜歡的項目投入資金。
外國政府也通過說客購買對美國立法者的影響力。游說者越來越多地對聯邦機構施加影響。
根據參議院公共記錄辦公室的數據,美國用于游說的總開支從2000年的15.6億美元飆升至去年的35.3億美元。
而在中國,事情不是這樣的。
“你可以說,美國政府對企業來說是一條雙向通道,”Strategy Risks創始人Isaac Stone Fish說。“而中國政府對企業來說是一條1.5向通道。這不完全是黨告訴企業做什么,企業就聽從什么。企業會提供反饋。他們只是比美國公司在美國的機會少得多。”
根據OpenSecrets的數據,亞馬遜和Facebook是美國支出最高的10家游說實體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