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企動態】新能源轉型路上的「趕路人」,吉利汽車能否迎頭而上?

發布 2021-8-20 上午05:47
© Reuters.  【車企動態】新能源轉型路上的「趕路人」,吉利汽車能否迎頭而上?

前方有比亞迪、長城汽車,後方有造車新勢力,「不掉隊」是懸在吉利汽車(HK.0175)心頭的一警鍾,如汽車的引擎聲般催促著吉利加足馬力,奮起直追。

如何補課已然落後的新能源戰略,一直是萦繞在吉利頭腦上空的一道緊急命題,從8月18日發佈的2021年上半年財報看,業績雖漂亮,但轉型依然承壓,負重前行。

01財務指標解讀(注:下文單位均為人民幣)

2021年上半年,吉利汽車營收達450.32億元,同比增長22%,股東應佔溢利23.8億元,淨利潤24.09億元,同比增長4%,值得一提的是吉利汽車在上半年得到6.26億的政府補助,佔淨利潤的比例為25.99%。

在收入結構中,汽車銷售服務為393.12億元;汽車零部件收入為46.36億元;研發及技術支援服務為4.46億元;知識產權許可6.37億元。高端研發助力技術輸出成為盈利新亮點,技術服務和授權利潤佔比提升至29%。

可以看出,吉利汽車經營業績的突飛猛進還是直接受益於汽車銷量的攀升。

2021年上半年,吉利汽車總銷量630237輛,同比上升約19%。其中,全球新高端品牌領克汽車1-6月累計銷量107873輛,同比勁增96.98%。在出口方面吉利汽車表現同樣強勁,1-6月累計出口量達53422輛,同比上升約173%。領克持續深耕全球市場佈局,在荷蘭、德國、比利時、瑞典等國實現了終端交付,產品熱度持續走高;另一個品牌寶騰汽車上半年總銷量57854輛,再創歷史新高。

一個需要警惕的點是,報告期内,吉利新能源車累計銷量為3.07萬輛,在吉利總銷量中的佔比僅為4.8%,這說明吉利汽車目前的盈利來源依然是傳統的燃油車。

這或許是吉利汽車最大的危機吧,要知道老對手比亞迪已經釋放出ALL IN 新能源車的決心,截止到2021年6月,比亞迪的燃油車的產銷均不足萬輛,佔比總量的比例已經低於20%,可謂是兵貴神速。比亞迪極有可能在2021年底,徹底停產燃油車,成為國内最大的、也是自主品牌唯一的100%新能源車企。

單車收入方面,2021年上半年,吉利(含領克)單車平均收入84184元,同比增長10%,品牌溢價能力持續提升。

吉利汽車利潤結構呈多元化趨勢:上半年合營公司(領克和吉致金融)淨利潤增長62%,其中領克淨利潤增長144%,吉致金融淨利潤增長41%。

現金流方面比較充裕,且往正向方向發展,截止2021年6月30日,吉利汽車總現金水平達199.2億元,經營性現金流從2020年上半年同期負32.4億元增加至2021年上半年的正41.2億。

從此次中報來看,吉利的業績是向上的,財報是漂亮的,但是新能源汽車的表現卻是一般的,因為對吉利這樣的過去以燃油車為主的傳統車企,轉型的效率才是關乎命運的關鍵。

02新能源轉型承壓

2021年6月28日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發佈2025戰略目標,長城希望在2025年實現400萬輛的銷量目標,其中80%將由新能源汽車構成。

在此次業績溝通會上,吉利汽車宣佈業務發展五年規劃:到2025年,市場佔有率位居中國品牌第一,銷量達到365萬輛(含極氪汽車),相比長城汽車400萬輛的豪言壯語,吉利汽車略顯小氣。

前文提到,2021年上半年,吉利新能源車累計銷量為3.07萬輛,在吉利總銷量中的佔比僅為4.8%。2020年吉利新能源銷量為6.8萬輛,佔全年銷量5%。如此算來,想要在2025年實現新能源佔比30%,5年的新能源銷量要增長16倍。

其中,吉利為極氪品牌定下目標,希望到2025年在高端電動汽車市場佔有率居全球前三,銷量達到65萬輛。據此計算,極氪將承擔吉利新能源銷量目標的18%,這顯然並不容易。

極氪智能科技CEO安聰慧則充滿信心,「極氪平均售價為33.5萬元,極氪模式正在正確的路上前進」,但是極氪001之前深陷「減配退訂」風波中,這樣的事故總是讓吉利的轉型之路佈滿荊棘。

憶往昔,早在2015年的時候,吉利就意氣風發的發佈了新能源汽車發展戰略——「藍色吉利行動」,這個戰略具體是:到2020年,新能源汽車銷量佔吉利整體銷量90%以上;其中,插電式混動與油電混動汽車銷量佔比達到65%,純電動汽車銷量佔比達35%。落實到具體行動上,吉利汽車將採用EV、PHEV和HEV三條技術路線、依託中高端純電動汽車FE平台、小型專屬純電動汽車PE和CMA中級車基礎模塊化架構,大力推進新能源戰略的快速實施。

事與願違的是,2020年吉利汽車中的新能源汽車銷量屈指可數為6.8萬輛,同比下滑39.8%,佔整體銷量規模5.2%,甚至被甩在了一些造車新勢力背後。

毋庸置疑,這個高調的「藍色吉利行動」並沒有如期實現,敗北收尾。「藍色吉利行動」的失敗很大原因是跟多品牌路線有關,有點「大躍進」。

吉利當時前前後後推出了極星、幾何和楓葉等新能源汽車品牌,内部精力分散,無法聚焦,外部則讓人眼花缭亂。

極星汽車於2017年10月誕生,定位獨立電動高性能汽車品牌,對標特斯拉。雖然有吉利和沃爾沃「撐腰」,但極星推出的首款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Polestar1出師不利,後改變方向專攻純電動車型,Polestar1將於2021年底停產。而對標特斯拉Model 3的Polestar2,也因質量問題多次召回,品牌知名度令人堪憂。

幾何汽車於2018年4月發佈,定位純電高端品牌,同時發佈了號稱「東半球最好的純電動車」幾何A。但公開數據顯示,2020年幾何品牌僅賣出了1.03萬輛,與極星一樣,也未能幫助吉利撬動新能源市場的門檻。

2020年4月,吉利瞄準低端電動車市場的「楓葉汽車」正式發佈,2020年累計銷量卻是2620輛,存在感極弱。

極星、幾何、楓葉齊發力,截至2020年底,吉利在新能源領域佈局的汽車品牌已經覆蓋了高、中、低三端市場,但始終無法在新能源市場立足腳跟。

如果當時吉利汽車的整體戰略佈局,在市場細分領域上先集中於高端市場,技術路徑上先集中於純電動技術路徑,品牌打造上先從第一個狠狠抓起,而不是眉毛胡子一起抓,或許是另一番局面了。畢竟一家企業的人力、財力、資源都是有限的,方向過於分散就無法力發一處,無法擰成一股繩,這方面可以對比造車新勢力,蔚來、理想、小鵬這三家車企的品牌並不多,但是辨識度高,甚至單個品牌的銷量就能碾壓别人家整個企業的銷量。

或許是李書福意識到了這一點,在新戰略「藍色吉利行動計劃二」中,則主攻純電動智能汽車,甚至還組建全新的純電動汽車公司——極氪汽車,確保其獨立運營,極氪汽車是由吉利汽車、吉利控股集團共同投資成立,其中,吉利汽車持股51%,吉利控股集團持股49%。李書福出任極氪公司董事長,安聰慧出任極氪汽車CEO。

其實,極氪的誕生與北汽極狐、上汽智己、東風岚圖如出一轍,都是傳統車企在轉型路上的「新生兒」。

據安聰慧透露,2021年3月23日,極氪汽車品牌名稱確定→4月15日,舉行極氪汽車全新品牌工廠發佈會→4月19日,極氪汽車以獨立展台參加上海車展,並開啓全新車型預訂→10月,極氪汽車將開始產品交付。

如此神速,讓人驚歎不已,但一位業内人士透露,交付速度如此之快,是因為極氪001其實就是領克汽車的「油改電」車型。在2020年9月的北京車展上,當時極氪品牌名還叫做領克ZERO concept,是吉利汽車旗下首款基於SEA浩瀚智能進化體驗架構的純電豪華轎跑概念車。幾個月後,領克ZERO concept搖身一變,成為極氪001,由此可見,這個「新生兒」並是純正意義上的新。

值得慶幸的是,極氪的表現還算喜人,官方之前表示,自從4月15日上市啓動預定以來至6月份,極氪001訂單已經超過了7萬。當然,訂單不能與銷量劃等號,但至少說明極氪作為吉利最後的一根稻草算是穩住了。

另外,吉利汽車的資本道路走的也並不順利,在新能源轉型途中,為解決資金問題,吉利曾計劃在科創板上市,卻敗北,具體線索如下:

2020年6月17日,吉利汽車宣佈擬在科創板上市;

同年9月1日,吉利汽車正式申請科創板上市;

同年9月28日,上交所科創板上市委已同意吉利汽車的首發發行上市請求;

2021年6月25日舉行的董事會會議審議通過,公司決定撤回建議人民幣股份發行於科創板上市之申請。

長達一年的科創板上市之旅就這樣草草收尾,有些惋惜,但也暗示了吉利内部的經營策略與業績不能滿足科創板上市要求,被委婉勸退也是在所難免。

結語

毫無疑問,新能源汽車的大道是光明而寬敞的,但路途是艱辛而遙遠的,作為民營車企老三寶(吉利、比亞迪、長城)之一的吉利汽車能否重拾機遇,在新能源賽道上穩固自己的一席之地,時間會給出答案。

作者 慧澤李

最新評論

風險聲明: 金融工具及/或加密貨幣交易涉及高風險,包括可損失部分或全部投資金額,因此未必適合所有投資者。加密貨幣價格波幅極大,並可能會受到金融、監管或政治事件等多種外部因素影響。保證金交易會增加金融風險。
交易金融工具或加密貨幣之前,你應完全瞭解與金融市場交易相關的風險和代價、細心考慮你的投資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取向,並在有需要時尋求專業建議。
Fusion Media 謹此提醒,本網站上含有的數據資料並非一定即時提供或準確。網站上的數據和價格並非一定由任何市場或交易所提供,而可能由市場作價者提供,因此價格未必準確,且可能與任何特定市場的實際價格有所出入。這表示價格只作參考之用,而並不適合作交易用途。 假如在本網站內交易或倚賴本網站上的資訊,導致你遭到任何損失或傷害,Fusion Media 及本網站上的任何數據提供者恕不負責。
未經 Fusion Media 及/或數據提供者事先給予明確書面許可,禁止使用、儲存、複製、展示、修改、傳輸或發佈本網站上含有的數據。所有知識產權均由提供者及/或在本網站上提供數據的交易所擁有。
Fusion Media 可能會因網站上出現的廣告,並根據你與廣告或廣告商產生的互動,而獲得廣告商提供的報酬。
本協議以英文為主要語言。英文版如與香港中文版有任何歧異,概以英文版為準。
© 2007-2025 - Fusion Media Limited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