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通財經APP獲悉,7月16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印發《上海市張江科學城發展“十四五”規劃》,規劃提出,加快集成電路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引進培育一批世界一流集成電路設計企業,着力提升高端芯片設計能力。支持芯片制造企業推動先進制程工藝芯片規模量産,大力發展下一代集成電路生産工藝和産品。支持集成電路材料、設備企業加大研發力度,提升生産制造能力。加快人工智能融合賦能應用,支持基礎AI芯片研發,以類腦算法和類腦芯片爲方向,加快感知識別、知識計算、認知推理、運動執行、智能無人系統等共性關鍵核心技術創新突破。推動人工智能與其他産業融合發展。
以下是《上海市張江科學城發展“十四五”規劃》原文:
上海市張江科學城發展“十四五”規劃
爲推動張江科學城擴區提質,打造自主創新新高地,建設國際一流科學城,根據《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叁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制定本規劃。
一、發展基礎和形勢
(一)科技創新實力不斷增強
張江科學城的科學特征日益明顯,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研發機構加速集聚,“從0到1”的原始創新持續增加。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加快布局。張江科學城建成和在建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達到8個。光源二期首批線站投入試運行,超強超短激光實驗裝置成功實現10拍瓦激光放大輸出並創下脈沖峰值功率的世界紀錄,軟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裝置順利出光,硬X射線裝置核心部件研制加快推進,上海光源、蛋白質設施的用戶遍布全球,初步形成我國乃至世界上規模最大、種類最全、功能最強的光子大科學設施群集群。高水平科技創新主體加快集聚。張江實驗室和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先後挂牌成立,李政道研究所、張江藥物實驗室、張江複旦國際創新中心、上海交通大學張江高等研究院、同濟大學上海自主智能無人系統科學中心、浙江大學上海高等研究院、國家時間頻率計量中心上海實驗室等一批創新機構和平台落地張江。原創性科技成果持續湧現。由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發的治療阿爾茨海默病原創新藥“九期一”正式上市;由上海科技大學牽頭的“抗新冠病毒攻關聯盟”率先在國際上成功解析新型冠狀病毒關鍵藥物靶點和RNA聚合酶複合物的高分辨率叁維空間結構,爲新冠肺炎疫苗和藥物研發提供了重要基礎。
(二)主導産業競爭力不斷提升
集成電路、生物醫藥和人工智能叁大主導産業不斷取得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呈現年均10%以上的高增長態勢。張江科學城彙聚了2.2萬余家企業,擁有外資研發中心170余家、高新技術企業1600余家。集成電路産業創新優勢加速顯現,已成爲目前國內集成電路産業最集中、綜合技術水平最高、産業鏈最齊全的區域,覆蓋設計、制造、封裝、測試及設備制造各環節。生物醫藥産業研發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形成了新藥研發、藥物篩選、臨床研究、中試放大、注冊認證到量産上市的完整創新鏈。全球排名前10的制藥企業已有7家在張江設立了區域總部、研發中心。國家藥品監管局藥品審評檢查長叁角分中心、醫療器械技術審評檢查長叁角分中心落戶張江。人工智能産業生態圈加速形成,張江人工智能島入選上海市首批人工智能應用場景,集聚20多家國內外AI研發中心,湧現出一批本土創新企業。
(叁)科技創新人才集聚效應不斷放大
張江科學城集聚了諾貝爾獎獲得者、海外院士、中國兩院院士、海外高層次人才以及産業領軍人才等一批高端人才。全面落實人才創新政策,持續開展海外人才申請中國永久居留身份證和移民融入服務試點工作。率先試點永久居留推薦直通車制度、外籍人才口岸簽證、外國本科及以上學曆畢業生直接就業政策。人才服務水平顯著提升,浦東國際人才港建成投用,開設上海國際科創人才服務中心,爲國內外人才提供一體化便捷服務。人才安居環境進一步改善。現有人才公寓25萬平方米,累計滿足約2萬人的租住需求。打造高品質國際社區人才公寓,開展鄉村人才公寓模式試點。
(四)創新創業生態不斷優化
科技服務體系日趨完善,創新創業載體建設成效顯著。各類雙創載體達到100家,在孵企業2500余家,孵化面積近80萬平方米,形成了“衆創空間+創業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創新孵化鏈條。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格局初步建立。以跨國公司爲主的大企業打造開放式創新平台,30家跨國企業加入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聯盟,通過聯合技術攻關、創新需求發布、應用場景開放等方式,賦能中小微企業發展。金融對科技創新的支撐不斷增強。集聚了160多家市場化創投機構、上海銀行張江科技支行等23家銀行機構、17家科創板上市企業。張江科創基金、上海科創中心股權投資基金、上海自貿區基金張江事業部等相繼設立。政務服務不斷優化,成立張江科學城建設項目管理服務中心,推出“一窗受理、一件通用、一門辦結”服務。
(五)高品質城市功能不斷完善
張江城市副中心建設有序推進,交通基礎設施加快建設,高品質公共服務、地標性城市建築等加快布局,産城融合程度進一步提升。交通體系更加高效便捷,龍東高架路主線竣工並通車,金科路改建工程開工建設,13號線(張江段)已投入使用,機場聯絡線(張江站)啓動建設。教育、醫療、商業等功能配套日趨完善,上海科技大學附屬學校建成招生,上海市質子重離子醫院、上海國際醫學中心等建成投用。城市活力日益凸顯,張江科學城地標性建築“科學之門”開工建設,張江科學會堂加快推進,張江科學城書房、未來公園等功能顯現,張江戲劇谷啓動全年演出。生態環境更加優美,川楊河兩岸綠地、張江中南區門戶等生態景觀項目已基本建成,張江技創公園景觀得到提升,張江主題公園對外開放,提供城市化的公共休閑空間。
二、“十四五”發展總體思路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爲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叁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上海提出的強化“四大功能”、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要求,圍繞成爲“科學規律的第一發現者、技術發明的第一創造者、創新産業的第一開拓者、創新理念的第一實踐者”的目標方向,服務于浦東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以“政産學研金服用”系統集成創新爲導向,以提升創新策源能力爲主線,以科技和人文融合發展爲特色,以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和培育高端産業爲主攻方向,着力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高端産業增長極、創新生態共同體、國際都市示範區,努力把張江科學城建設成爲“科學特征明顯、科技要素集聚、環境人文生態、充滿創新活力”的國際一流科學城。
(二)基本原則
1.堅持以國際一流爲目標。以全球視野、國際標准,加快優質創新資源向張江科學城集聚,率先構建符合創新規律、與國際慣例規則充分對接的制度體系,將張江科學城打造成爲上海科創中心的標杆引領。
2.堅持以創新策源爲核心。瞄准世界前沿科學和戰略領域,形成一批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原始創新成果。聚焦高新技術産業的尖端環節,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發展創新型産業,優化科技創新生態,搶占基礎前沿科學戰略高地。
3.堅持以創新人才爲根本。圍繞更好滿足人才的物質生活需要和精神文化需求,破除人才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出台更具競爭力的政策吸引人,建設良好的事業平台集聚人,營造宜業宜居的環境留住人,構築全球科技創新人才高地。
4.堅持以開放創新爲優勢。充分發揮上海的開放優勢,深度融入全球創新網絡,爲全球科技企業、研究機構、科技組織落戶張江創造制度供給,爲全球科學家、科創人才和團隊集聚張江提供便利條件,打造國際科技合作交流樞紐。
5.堅持以自主創新爲動力。尊重科技創新的不可預見性和不確定性,讓科學家自主探索研究方向,關注青年科創人才、小微創新企業的需求,營造創新環境和産業生態,塑造“鼓勵探索、包容失敗”的張江文化。
(叁)奮鬥目標和主要指標
“十四五”時期,是張江科學城全面提升創新策源能力的關鍵五年,是創新精神的凝練塑造期、基礎研究的跨越提升期、主導産業的加快集聚期、城市功能的大幅完善期、治理結構的全面構建期。
——努力建設大師雲集的科技創新策源地。張江實驗室高效運行,一批來自全球的頂尖科學家和青年科技人才從事基礎原創研究,一批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學和頂尖科研機構集聚張江科學城,勇攀前沿基礎科學的高峰。
——努力建設硬核主導的高端産業增長極。一批領軍型高科技企業總部和研發中心集聚張江科學城,形成一批高端特色産業園區,集成電路設計、制造工藝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成爲中國創新藥的主要發源地,人工智能加快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滲透融合,新技術、新業態、新産品蓬勃發展。
——努力建設共治共享的創新生態共同體。建立起社會各界共同參與建設的治理結構,打造“創新源、産業核、聯動廊”的産業創新生態體系,政務服務水平和營商環境與國際標准全面接軌。
——努力建設活力四射的國際都市示範區。城市基礎設施更加完備,交通體系更加便捷高效,國際化品質社區建成投用,人才公寓供給滿足多層次、多元化人才需求,文化、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供給結構不斷優化。
“十四五”時期,張江科學城科學高度跨越攀升、産業核心競爭力穩步增強、創新濃度顯著提升、城市溫度充分體現,
主要發展指標如下。
(四)空間布局
圍繞建設上海科創中心核心承載區的戰略目標,對張江科學城總體空間進行優化調整,規劃面積由95平方公裏擴大至約220平方公裏,西至滬南路—華夏西路—楊高南路—林海公路(沿浦東新區區界)、北至龍陽路—龍東大道—S20外環—紅星路—景雅路—浦東運河—張家浜、東至繞城高速—川楊河—華東路—迎賓高速—S2滬蘆高速、南至下鹽公路,形成“一心兩核、多圈多廊”錯落有致、功能複合的空間布局。
“一心”:即張江城市副中心。強化科技創新特色,布局高等級公共服務設施,打造國際化、高品質、活力開放的科創型城市副中心。
“兩核”:即張江科學城南北“一主一副”科技創新核。北部科技創新核聚焦國家實驗室、未來科學中心等建設,南部科技創新核聚焦國際醫學園區發展,共同提升張江科學城創新策源能力。
“多圈”:結合地鐵站、産業節點等布局産業組團與生活組團,建設一批高端産業基地和産業社區,推動15分鍾社區生活圈全覆蓋,構建集約緊湊、功能混合的多組團式空間。
“多廊”:依托川楊河、北橫河、鹹塘港、浦東運河等城市生態廊道,納入北蔡楔形綠地、黃樓生態濕地,形成“叁橫叁縱、藍綠交織”的生態空間格局。
叁、“十四五”主要任務
(一)建設具有鮮明創新文化的全球人才高地
堅持國家戰略和全球視野,弘揚科學精神,踐行開放創新理念,塑造獨特的張江品格、張江氣質和張江文化,營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環境,打造人才引領創新發展的新格局。
1.把崇尚科學塑造成張江科學城的獨特精神
樹立科技界廣泛認可、共同遵循的價值理念,塑造張江科學城的精神和品格。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形成尊重知識、崇尚創新、尊重人才、熱愛科學、獻身科學的濃厚氛圍,聚焦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基礎學科,集成電路、生物醫藥和人工智能叁大先導産業領域,大力引育一批引領國際科技發展趨勢、具有全球號召力的科學家。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引導企業家增強創新發展意識,保護企業家合法權益,營造尊重企業家價值、鼓勵企業家創新、發揮企業家作用的環境,大力引育一批具有科學精神、國際視野、勇于創新的企業家和通曉國際規則的投資家。促進科學精神與人文情懷的融合,設計建造張江科學城標志性建築,建設一批集創新展示、國際會議爲一體的公共服務設施。鼓勵高校、大科學設施、研發機構等向社會開放,加強對張江科學城重大原始創新成果的科學普及、對優秀創新創業人才和團隊的宣傳報道。邀請國內外科學大師與人文大師開展對話,打造充滿科學精神和人文情懷的張江科學城。
2.將開放包容塑造成張江科學城的獨特創新文化
以吸引人才、激勵人才、成就人才爲導向,着力塑造自主探索、開放包容的創新文化。形成海納百川的開放氛圍,賦予科研人員更大的研究自主權,探索對前沿基礎領域建立長期穩定支持機制,鼓勵科技工作者圍繞自己專注的方向開展長期研究。在人才資源配置方面突出市場發現、市場認可、市場評價,尊重用人單位的主體意願,加快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人才制度優勢。建立合作共享的創新機制,支持科學城內的高校、科研院所以解決科學問題爲紐帶合作開展研究,支持公共實驗平台、研發服務平台和會議空間的開放共享,鼓勵創新主體共享高水平學術會議、學術報告,支持創新人才在張江科學城柔性流動。依托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浦江創新論壇、中國(上海)國際技術進出口交易會等平台,加快推動張江科學城科技成果交流展示與轉化交易。營造包容失敗的文化特質,建立以市場化爲主導的科研利益風險分擔機制,落實科技創新容錯免責的政策。優化科技企業注銷制度,鼓勵支持創業失敗的企業家和創業團隊再出發。
3.加快打造國際化的高端科創人才隊伍
堅持人才引領發展,加快集聚、培養一批具有國際視野、創新策源能力的高水平人才。積極引進海外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依托大科學設施、重大科技專項、高能級創新平台,力爭每年引進1~2名高水平科學家。聚焦基礎研究和重點産業領域,積極吸引和造就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和領軍科技人才,創業類海外高層次人才力爭達到全市的60%。加快引進和培育一批優秀青年科技創新人才,引導重點科研機構和企業建立人才儲備機制,完善科技創新人才梯度培養體系。着力集聚一批産業科技創新人才,聚焦叁大主導産業及前沿技術領域發展需求,實施一批人才培育專項工程,培育一批高水平的産業科技創新人才。加大高技能人才培養力度,建設一批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加快實施首席技師、技能大師工作室、工匠工作室等培養計劃,推進張江重點産業領域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加快培育企業經營管理人才,鼓勵其積極參與本市實施的高潛人才儲備行動、拔尖人才成長行動和精英人才領軍行動,開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和初創型高成長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培訓,打造一批懂經營、善管理的高科技企業經營管理人才隊伍。優化高端人才發現和引進機制,繼續發揮好國家、本市有關海外高層次人才計劃和國內外人才引進落戶政策的引才聚才作用。對引才單位實施張江示範區“引才伯樂”獎勵,加大對吸引集聚高端人才政策的宣傳力度。
4.營造科創人才近悅遠來的創新氛圍
進一步優化科創人才支持機制,打造有利于科技創新人才出成就、受尊重、更舒心的一流環境。深化人才政策和機制創新。有效落實上海市人才政策,充分發揮張江科學城人才引進落戶政策作用。推進人才出入境、稅收優惠等政策全面落地實施,探索海外人才工作許可、簽證、居留“一證通”等改革創新政策先行先試。優化人才發現機制,強化對人才及其團隊整體支持,引入與國際接軌的人才評價方式,支持人才在科研機構和企業之間雙向流動。提供更加優質便捷的人才服務,依托國家移民政策實踐基地、上海國際科創人才服務中心、浦東國際人才港等平台,充分運用信息化、智能化等服務手段,加強人才集成高效服務,提升人才服務辦事效率,營造國際化人才服務生態。優化人才綜合服務環境,以市場化方式提升人才綜合服務保障水平,提供多層次、多渠道、多品種的人才安居、教育、醫療等服務,爲青年科創人才提供穩定舒適的優質生活環境。營造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圍,提升人才獲得感和滿足感。
(二)提高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集中度和顯示度
以全球視野、國際標准推進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重點引進培育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學、科學研究機構,完善科學研究支撐體系,夯實“從0到1”創新策源基礎。
1.加快建設世界級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
加快張江實驗室和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布局,建立符合科學規律的國家實驗室運行管理機制。加大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打造全球領先的光子科學設施集群,重點推進硬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裝置、上海光源線站工程(光源二期)、軟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用戶裝置、活細胞結構與功能成像等線站工程建設。積極推進系統生物學研究設施、藥物靶標科學設施等生命科學基礎設施建設,構建生命科學研究基礎設施集群。在光子科學和微納電子、腦科學與生物醫藥、人工智能、量子科技及空天、海洋、能源、物質等領域,前瞻布局謀劃一批面向未來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研究中心。提升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使用效能,完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管、用”全周期管理模式,建立專業化運維團隊和科學評價機制,優化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使用方向和機時分配制度。依托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群,加強與高水平研究機構的交流合作,引進一批高端研究機構、國際科技組織。
2.持續集聚一流的研究型大學和科研機構
積極引進和培育國際領先的基礎研究主體,形成大學、科研院所、企業多方參與的科研新格局。支持高水平研究型大學集聚發展,支持上海科技大學加快向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邁進,支持上海中醫藥大學建設世界一流中醫藥學科。支持張江複旦國際創新中心、上海交通大學張江高等研究院、同濟大學上海自主智能無人系統科學中心、浙江大學上海高等研究院加快建設發展。鼓勵華東師範大學、華東理工大學、上海大學、上海理工大學等高校將前沿學科、交叉學科及創新項目在張江科學城布局。集聚國際頂尖的基礎研究機構,支持李政道研究所建設全球頂尖的基礎物理研究機構,支持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等機構提升能級。鼓勵科技企業布局基礎研究,積極參與國家重點實驗室和高水平研究院所建設。高起點建設面向未來的科學中心,集聚科學理論和基礎研究領域的國內外頂尖研究機構,建設面向全球頂尖科學家和青年人才的國際社區,在孫橋區域打造未來科學中心。
3.積極開展國際科學合作和國家科技專項
積極組織參與一批國際大科學計劃,積極承擔一批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組織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彙聚高水平研究機構和頂尖科學家,在腦介觀神經聯接圖譜、人類表型組等領域牽頭組織實施國際大科學計劃,深度參與國際科技合作計劃。主動承接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牽頭組織承接集成電路等新一輪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及新一代人工智能、腦科學與類腦研究等科技創新重大項目,積極參與量子通信與量子計算機、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航空發動機及燃氣輪機、智能制造和機器人、大數據等科技創新重大項目和重大科技專項。鼓勵各類創新主體積極爭取市級科技專項,支持張江科學城的科研機構和科技企業開展科研攻關,支持相關領域研究團隊聯合申報市級科技專項,努力實現更多“從0到1”的基礎突破。
(叁)加快構築硬核主導的高質量數字化産業體系
堅持面向經濟主戰場,把握數字經濟重大趨勢,依托張江科學城基礎研究和戰略科技優勢,構建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硬核主導産業集群,持續推動“固鏈補鏈強鏈”,充分發揮張江科學城對全市高端産業的引領功能,打造世界級産業集群的引擎。
1.聚焦構建“3+3+X”高端産業體系
主動承擔落實國家和上海市重大戰略部署,按照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方向,圍繞重點領域和産業鏈關鍵環節,開展核心技術攻關,推動産業鏈優化升級。
加快集成電路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引進培育一批世界一流集成電路設計企業,着力提升高端芯片設計能力。支持芯片制造企業推動先進制程工藝芯片規模量産,大力發展下一代集成電路生産工藝和産品。支持集成電路材料、設備企業加大研發力度,提升生産制造能力。加快生物醫藥高端環節布局,聚焦基因治療、高端生物制品、創新化學藥和高端制劑,大力發展基因藥物、新型疫苗等生物技術類藥物,加快免疫細胞治療、幹細胞、基因治療相關技術研究和轉化,大力支持基于新機制、新靶點和新適應症的化學創新藥物研制。聚焦體外診斷、微創介入等器械領域,大力發展新型體外診斷器械、高值介入與植入醫療器械、醫用機器人、先進治療康複器械。支持人工智能在輔助診療、智能醫護、藥物研發生産等領域的應用。大力支持臨床轉化醫學以及高端醫療研發和服務。加快人工智能融合賦能應用,支持基礎AI芯片研發,以類腦算法和類腦芯片爲方向,加快感知識別、知識計算、認知推理、運動執行、智能無人系統等共性關鍵核心技術創新突破。推動人工智能與其他産業融合發展。
大力培育數字經濟。以張江硬核科技爲底色,推動大數據、區塊鏈等智能交互技術與現代生産制造、商務金融、教育健康和流通出行等深度融合。鞏固提升在線教育、在線文娛等平台功能,聚焦優質內容發展數字閱讀、網絡視聽、數字內容。着力提升信息技術服務業,推動基礎軟件、工業軟件、信息安全等技術創新,加快5G、物聯網、工業互聯網等領域的行業應用,加大支持傳統産業信息化、智能化改造升級力度,形成産業疊加效應。積極發展機器人及智能裝備,聚焦高端機器人與智能專業設備研發,強化機器人關鍵零部件、機器人關鍵控制軟件的基礎支撐能力,加快推動機器人向智能化、柔性化發展。
前瞻布局一批未來産業。圍繞量子信息、類腦智能、基因技術、航空航天、前沿新材料、能源與環境等領域,積極爭取布局國家未來産業技術研究院,構建未來技術應用場景。
2.支持企業加快提升技術創新能力
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推進産學研深度融合,加快構建開放式産業創新生態圈。搭建以企業爲核心的“産學研”合作體系。積極推動高校、科研院所圍繞企業需求加強科研合作和技術攻關。鼓勵高校、科研院所向企業開放實驗室,加強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領域的公共服務平台建設。支持企業面向全球發布技術研發需求,吸引國內外高水平創新主體聯合開展技術攻關。圍繞産業鏈完善創新體系,支持企業建設技術研發創新中心,對産業鏈上下遊開放,尋找創新夥伴、解決技術難題。支持跨國公司設立全球研發中心,打造國際化、開放式創新平台。支持企業打造旗艦制造工廠,示範最新制造模式。優化科技企業服務機制,支持國有、民營、外資等科技企業創新發展,深度融入張江科學城的國際化創新生態,建立科創企業全生命周期服務機制,培育一批根植于張江、掌握核心科技的民營高科技企業。
3.建設一批高品質特色産業園區
聚焦叁大主導産業和新興技術領域,引入高附加值、低環境風險的高端産業項目,打造“兩園、兩谷、一島、多基地”的産業發展格局。
兩園:上海集成電路設計産業園,聯動集成電路裝備材料産業基地、中試産業區等平台載體,打造國家級全産業鏈的集成電路集群;張江在線新經濟生態園,圍繞在線技術、模式、業態、制度集成創新,成爲上海在線新經濟的産業首選地。
兩谷:張江藥谷,依托張江生物醫藥産業基地、國際醫學園(細胞産業園)、張江總部園、張江創新藥産業基地、張江醫療器械産業基地,打造醫學醫藥醫械醫療“四醫聯動”的世界級生命健康産業集群;張江機器人谷,按照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模式,搭平台、聚企業、建場景、造基地,打造國家級機器人産業基地和機器人産業發展高地。
一島:張江人工智能島,實施人工智能島空間拓展計劃,構建全産業鏈人工智能産業創新生態體系,形成面向全球、引領全國的張江人工智能新地標。
多基地:建設一批高端産業基地和産業社區,依托張江民營企業總部集聚區,構建國際化、高能級的民營企業總部樞紐;着力提升上海浦東軟件園能級和品質,打造世界級軟件産業創新社區;依托銀行卡産業園打造金融數據港,聯動龍陽路區域,加快金融科技核心技術研發與創新應用。
4.積極推動産業政策改革創新
積極落實國家産業基礎再造工程,聚焦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主導産業領域,夯實基礎零部件及元器件、基礎軟件、基礎材料、基礎工藝和産業技術基礎,推動首台(套)裝備、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軟件示範應用。依托國家藥品監管局藥品審評檢查長叁角分中心、醫療器械技術審評檢查長叁角分中心,爲生物醫藥産業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服務。持續推進生物醫藥特殊物品入境便利化試點,有序擴大試點範圍,優化聯合監管機制。完善張江跨境科創監管服務中心功能,推動中心保稅倉庫和海關監管倉庫聯動,在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等領域開展通關便利化創新試點。加快落實針對重點産業領域研發生産企業、吸引境外和海外回流高端緊缺人才等政策。爭取試點實施數據跨境流動,加快推動教育、醫療、交通等公共服務領域數據資源開放共享,爲人工智能和數字産業發展提供應用場景。
(四)營造強化策源功能的國際一流創新創業生態
圍繞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發揮高能級科技服務機構集聚優勢,積極構建全鏈條的創新服務體系,努力將張江科學城打造成爲國際一流的硬核科技創新創業生態高地。
1.打造有利于創新迸發的高品質營商環境
聚焦科技企業發展的需求,積極探索更多突破性、引領性政策制度創新,形成更具國際競爭力的創新環境。建設透明高效的政務環境,持續優化審批事項流程和辦理時效,升級“開辦企業一窗通”網上服務平台,提供“一窗式、一站式”的綜合審批服務,加快實現開辦企業“一網通辦、一表申請、一次填報、一日辦結”。着力優化企業服務和監管,加快構建專業化、國際化企業服務機構,積極推行企業服務過程全透明、企業情況全知曉、企業訴求全跟蹤。完善張江科學城企業服務管理平台和企業綜合信息平台,建設智能化服務門戶。爭取在張江科學城內率先全面落地“一業一證”准入管理新模式,探索行業綜合監管改革。持續優化項目建設審批,推進工程項目審批服務改革,探索開展建設項目綜合審批和竣工綜合驗收,提高項目建設審批辦事效率和透明度。開展“一對一”全程幫辦跟蹤推進項目審批辦結,探索建設項目審批的跨部門流程再造和人工智能輔助審批應用。
2.構建策源型創新創業支持體系
突出硬核科技、高端引領、大中小企業融通理念,建設覆蓋企業全生命周期的創新創業支持體系。聚焦硬核科技領域,吸引全球前沿技術團隊落地張江。支持科技領軍企業布局創業基地,放大市場、技術、資本、人才等資源溢出效應,加速硬科技初創企業成長。打造國際一流的雙創示範基地。建立高質量産出爲主導方向的雙創載體評價體系,高標准推進科創孵化載體建設,持續引進標杆性孵化機構,重點引育一批獨角獸企業加速器,設立一批創業社區、創業聯盟、創業學校,吸引領軍企業內部創業團隊、國際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依托張江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聯盟,鼓勵大企業開放技術資源、服務資源和市場資源,與中小企業在細分領域開展聯合研發,針對上下遊關聯企業實施衍生孵化、關聯孵化,推動大中小企業共享資源、協同創新。爲創新創業企業搭建交流平台。定期策劃舉辦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創業大賽和活動,吸引全球創新企業、創業者、科創人才集聚。策劃打造全球科技新品首發會,搭建成果供需對接、交流展示、産品路演的平台。支持行業知名企業聯合孵化加速機構、科技服務機構舉辦“創業加速營”活動。
3.提供覆蓋全鏈條的高水平科技服務
圍繞從科技研發到成果轉化的創新鏈,打造高水平、專業化的科技服務體系。強化金融賦能科技創新,鼓勵境內外投資機構在張江科學城集聚,聚焦重點領域,加大早期投資、價值投資和長期投資比重。支持外商投資股權投資企業(QFLP)試點,支持國資創投機構在科創領域發揮更大作用。支持商業銀行在張江科學城設立科技支行、科技特色支行和專屬科技金融部門,鼓勵銀行、保險公司擴大知識産權質押融資、專利商標保險等規模。支持企業在科創板上市,建立科創板儲備企業庫。鼓勵張江優質紅籌企業回歸境內上市,在“中證張江自主創新50指數”基礎上推出有關ETF(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産品。建設高水平公共研發服務體系,加大對企業、高校建設公共服務平台的支持力度,引進一批高水平科技公共服務機構,建立覆蓋儀器設備、科學數據、研發設計、工藝開發、檢驗檢測、計量認證等方面的公共服務體系,促進公共服務平台高效運行。提供完善的技術成果轉化服務,打造“線上線下”融合的科技成果展示交易集市,搭建産教融合服務平台,有效促進高校、科研院所、企業、風險投資和科技服務機構等多方創新資源的精准對接,積極發展技術轉移、技術咨詢等相關專業服務。加強知識産權運營和全鏈條保護。支持企業拓展海外專利布局,主導國際標准制定。推進技術類無形資産交易、專利聯盟建設和知識産權資本化,提升高價值專利的市場價值與戰略價值。發揮國家知識産權運營公共服務平台國際運營(上海)試點平台和中國(浦東)知識産權保護中心的優勢,推進更高效益的知識産權運用,深入開展知識産權國際合作交流,優化知識産權全鏈條服務體系。
(五)加快提升凸顯科創特色的城市綜合服務功能
堅持綠色智慧發展理念,積極落實碳達峰、碳中和戰略,加快推進張江科學城數字化轉型,打造居住安心、服務完善、出行便捷、環境優美、充滿活力的國際都市示範區。
1.打造美好生活的品質之城
構建生活美好、服務優質的國際化、品質化城區,打造科創型張江城市副中心。以服務科技創新人才爲導向,着力提升公共服務和城市空間的品質,營造面向國際、面向未來的城市發展環境。建立多元化住房體系。注重提升住宅品質,爲各類創新人才提供多樣化的居住選擇。依托軌道站點增加租賃性住宅,優先將未建的住宅用地用于建設租賃性住宅。提供高品質國際社區、科學家社區、人才公寓、創業社區、公共租賃住房等租購並舉、租售銜接的住房保障服務。推動優質教育資源集聚。支持全市品牌公立學校設立張江分校,增加優質國際學校供給,支持民辦學校內涵發展。探索在基礎教育領域發起“科創教育”,共享張江科學城的科創資源,打造張江基礎教育的科創特色。增加養育托管中心,提供多元化托幼服務。引入創業大學等新型職業教育機構。探索在街鎮、社區開展終身教育。完善高端醫療服務體系,構建以叁甲醫院爲龍頭,專科醫院、國際醫院、社區醫院和第叁方檢測平台、遠程醫療等多層次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加快推進國家兒童醫學中心和腫瘤醫院東院建設。提供國際化、便利化的商業服務,構建産業社區15分鍾服務圈和居住社區15分鍾生活圈,布局一批高品質酒店和商業綜合體,完善適合消費、健身的設施配套,新增提供國際語言服務,創造24小時便利工作生活的環境。提升數字化、智能化發展水平。加快建設數字張江,全面提升張江科學城經濟數字化、生活數字化和治理數字化,積極布局5G、高速WiFi、智能傳感器和智能安全電網等新型基礎設施。
2.打造快慢皆宜的高效之城
構建便捷高效、快慢結合、管理智慧的城市交通網絡體系。提升科學城對外快速交通聯系。完善科學城高快速路網,加快S3公路、周鄧快速路規劃建設,規劃新增及改造高快速路,均衡纾解過境交通。增加高快速路出入口,提升高快速路與地面交通的轉換效率。優化科學城內部道路布局。實施外環交通功能提升,增強外環線兩側交通聯系,增加跨外環線通道,提高跨外環地面道路通行能力。提高主幹道路供給,重點增加東西向幹道系統,加密次支路網,提升全路網密度。利用地下空間和立體空間建設停車場,減少靜態交通對地面道路的占用。提升公共交通便利度。加快推進軌道交通建設,提升軌道交通服務能力。結合軌道交通網絡規劃和相關預留通道,研究提升區域軌道交通網絡密度。完善軌道交通站點與公交車、接駁車和自行車的交通銜接。規劃中運量公共通道網絡,形成地面公共交通核心骨架。在特定區域試點無人駕駛公共交通。打造宜居宜行的慢行街區。以人的活動爲主線,織密社區路網,加強街坊道路連通性,結合濱水及沿綠帶的開放空間,構建慢行交通貫穿的高品質小街區。
3.打造水綠交融的生態之城
構建環林間綠、水脈相連、隨處可憩的綠色生態城區。構築城綠交融的生態空間格局。堅持綠色低碳發展,以生態綠地爲基底,以環城生態公園帶和外環運河生態間隔帶爲核心廊道,以各級生態走廊、生態間隔帶、濱水綠帶爲骨架,形成“叁橫叁縱、藍綠交織”的生態空間格局。提高綠地空間的顯示度,加快林地建設和生態廊道聯通,布局森林空間和郊野公園,增加遊憩空間,提高森林覆蓋率。營造豐富的綠色開敞空間,構建“城市公園、地區公園、社區公園、口袋公園”四級公園體系,400平方米以上綠地、廣場等公共開放空間5分鍾步行可達覆蓋率85%。建設獨具魅力的水系生態空間,靈活運用多種元素提升水生態的參與性與景觀性,重點規劃打造川楊河兩岸風景線,使其成爲標志性的公共生態休閑空間。
4.打造朝氣蓬勃的活力之城
構建科學與人文、身心與自然融合共生的城市空間。加快建設未來公園、川楊河藝術島等科技文化設施,塑造好張江科學城書房、張江戲劇谷等一批人文藝術空間。開展科技文化國際交流,增強張江科學城對全球科技創新人才的吸引力。釋放科學城的運動能量,加強體育活動與生態空間複合利用,規劃一批戶外自行車道、水岸自行車道,建設一批球類場館、遊泳館和健身中心,鼓勵學校體育場館對公衆開放,支持舉辦體育賽事和群衆體育活動。打造開放惬意的交流空間,在公共空間、街道兩側增加休憩交流的功能設施,構建易于思想交流、觀點交鋒的開放空間。
(六)踐行共建共治共享的人民城市發展理念
按照“共建共治共享、協同開放創新”的理念,充分發揮政府、市場、社會合力,加快形成帶動全市、輻射長叁角的協同開放創新格局。
1.形成共治共享的現代化治理結構
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構建政府引導、業界共治、公衆參與的現代化治理結構。探索成立張江科學城業界共治主體。在政府引導下,探索成立張江科學城理事會,由關心張江科學城發展的知名科學家、社會專家以及各類創新主體共同參與,作爲張江科學城業界共治的主體機構,對張江科學城的重大事項進行建議和監督。支持社會科技力量蓬勃發展。支持有條件的創新主體牽頭發起成立創新聯盟,鼓勵吸引科技類、戰略類智庫在張江科學城建立實體機構,與國際科技組織加強合作,爲上海乃至長叁角地區提供高水平科技服務。引導社會公衆參與張江科學城建設治理,建立張江科學城重大規劃、重大政策的社會公示和公衆參與制度,廣泛聽取吸納社會各界人士和廣大市民的意見和建議。
2.引領全市重點區域協同創新
發揮張江科學城的“集聚-鏈接-輻射”效應,引領全市區域協同發展。加強與臨港新片區的協同創新,加快“浦東南北科技創新走廊”建設,發揮張江科學城對創新走廊沿線地區的引領帶動作用。與臨港新片區深化“雙自聯動”,推動臨港新片區創新政策率先在張江科學城複制推廣。加強對“金色中環發展帶”的産業創新引領,推動張江科學城創新成果率先向金色中環發展帶沿線區域轉移轉化,促進金色中環發展帶的産業結構優化與能級提升。加強與張江自主創新示範區其他分園的功能聯動。深化“一區二十二園”聯動發展,在全市範圍內促進創新資源的流動與高效配置,支持張江科學城向示範區其他分園開放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公共研發服務平台,支持其他分園優先承接張江科學城創新成果轉化和産業功能溢出。
3.融入長叁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
與長叁角地區的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型企業深化合作,引領長叁角區域成爲現代化、國際化的科技創新共同體。協同構建基礎科學創新網絡。推動張江與合肥兩大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聯動,積極協調區域內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大型科研儀器、科技文獻及數據庫等開放共享,探索建立長叁角科技資源庫,加強科學儀器、基礎材料、基礎軟件的合作研發。推動科教領域深度合作創新,建設長叁角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教開放平台,支持中國科學院南京分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以及浙江大學、南京大學、中國科技大學等圍繞前沿學科領域和人才培養,與張江科學城創新主體開展緊密合作。加強長叁角區域科技聯合攻關與産業創新合作,在量子計算、類腦智能、細胞治療、人類表型組等領域,探索關鍵共性技術跨區域聯合攻關,促進重大基礎研究成果産業化。充分發揮國家藥品監管局藥品審評檢查長叁角分中心、醫療器械技術審評檢查長叁角分中心的作用,促進長叁角區域生物醫藥産業創新聯動發展。做強長叁角資本市場服務基地,以服務長叁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和深化科創板注冊制改革爲引領,構建數字化、集成化、精准化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和實體化運作的科創板上市培育服務體系,培育賦能長叁角科創企業登陸科創板,不斷深化科技創新中心和金融中心融合聯動發展。
4.完善張江科學城建設發展的保障機制
堅持市、區齊抓共管,各方協同推進,着力形成管理高效、服務專業、實施有力的建設開發保障機制。爲張江科學城高質量發展進行制度賦能。強化制度創新,打造“張江科創特區”,加快國家各類科技創新政策在張江科學城先行先試、通行適用,充分釋放科技創新活力。加大財政資金支持力度,探索在規劃、土地、投資、建設等領域賦予張江科學城更多行政審批事權。優化張江科學城擴區後的管理機制,統籌布局區域範圍內的各類要素資源,促進張江科學城先導區和拓展區協調發展,加快提升張江科學城整體創新能級、産業競爭力和綜合服務功能。強化開發建設力量,高起點、高標准規劃建設張江科學城,引進高水平設計機構參與張江科學城規劃,支持張江集團、張江高科、陸家嘴集團等企業爲張江科學城擴區後提供更多開發建設服務。強化規劃實施保障,加強張江科學城統計能力建設,建立與國際接軌的科技創新指標體系。將本規劃涉及的重要指標、重大任務、重大項目等逐項分工落實,推進規劃實施情況的動態監測和評估,開展年度跟蹤監測、中期評估和末期全面評估。
本文選編自“上海市人民政府”,智通財經編輯:熊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