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手握全球7項CAR-T療法IND許可的細胞療法賽道巨頭,到港股生物醫藥板塊“明星股”,科濟藥業身份雖實現華麗轉變,但上市首秀卻讓人大跌眼鏡。
智通財經APP觀察到,科濟藥業-B(02171)在6月17日暗盤開報39.8港元,收報28.3港元,較招股價跌13.72%,每手蝕2250港元。18日,科濟藥業開盤即大跌,早盤盤中股價較發行價最大跌幅達到18.90%,報價26.60港元。
作爲今年第5只IPO的未盈利生物醫藥公司,科濟藥業在招股之初便吸引了大量投資者的目光。
招股書顯示,科濟藥業成立于2014年,主要研發治療各類血液惡性腫瘤和實體腫瘤的CAR-T細胞療法。截至今年2月18日,科濟藥業已在中國、美國和加拿大獲得7個CAR-T療法的IND許可,在中國所有CAR-T公司中排名第一。
從研發管線來看,科濟藥業現已開發11款候選産品的差異化管線,其中6個正處于臨床階段。在11個候選産品中,10個是CAR-T細胞療法,5個處于臨床階段。
其中,BCMA CAR-T産品CT053是該公司目前主要核心候選産品。根據中國及美國的I期臨床試驗數據顯示,CT053對治療複發/難治性骨髓瘤(或R/RMM)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良好的療效。
資料顯示,2019年CT053獲得美國FDA的“再生醫學高級療法”和“孤兒藥”資格認定,還分別于2019年和2020年獲得歐洲藥品管理局的“重點藥品快速審評”和“孤兒藥産品”資格認定。2020年獲得國家藥監局的突破性治療藥物品種。目前,科濟藥業已在中國完成CT053治療R/RMM的I期研究,並正在進行I/II期臨床試驗的關鍵II期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科濟藥業本次上市引入禮來亞洲基金、新華人壽、奇點資産管理、睿遠、WT、廣發證券、Dymon Asia、常春藤及南方基金爲基石投資者,合共認購2.3億美元(約17.94億港元)股份,占全球發售股份的比例超過60%。
財務方面,由于該公司當前並無産品上市,所以其一直處于虧損狀態。招股書顯示,2019年和2020年,科濟藥業經營虧損分別達到2.27億元和3.27億元,兩年經營虧損合計5.54億元。疊加金融性公允值變動帶來的虧損,科濟藥業賬面上虧損更大。2019年和2020年,其權益擁有人應占年內虧損分別爲2.65億元和10.64億元,合計賬面虧損13.29億元。
實際上,“未盈利”並非此次科濟藥業破發的主要原因。投資者之所以對其興趣乏乏,還是對其未變現能力表示質疑。
智通財經APP了解到,雖然在招股書中,公司預計2030年全球CAR-T市場銷售額將超過200億美元,但從市場供給的角度來看,在公司涉及的4個靶點品上,科濟産品研發進度真正占優的僅有CLDN 18.2的中/美市場和CPC3這兩個靶點,而作爲公司核心候選産品的BCMA靶點産品開發進度便落後于競爭對手。
從市場需求的角度來看,預計到2030年,公司所針對適應症市場規模病患約爲90萬,而以美國爲例CAR-T療法總治療成本約爲150萬美元/人,直接成本爲40萬美元/人,在不能有效降低成本的情況下,産品替代性和滲透率問題顯著。由于科濟核心産品研發進度慢于競爭對手,能否在未來實現有效變現便成爲一個現實問題。此時市場壓低公司估值,更多的在于觀望公司後續研發及商業化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