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特斯拉和小米地位!華為繼鴻蒙手機系統再宣布新目標:目標2050年實現自駕技術 但強調未來不投資任何車企

發布 2021-6-11 下午01:29
© Reuters.  挑戰特斯拉和小米地位!華為繼鴻蒙手機系統再宣布新目標:目標2050年實現自駕技術 但強調未來不投資任何車企

FX168財經報社(香港)訊 華為剛推出鴻蒙手機作業系統2.0版本,緊接著再由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事業部總裁王軍表示,公司目標2025年實現自駕技術,但強調未來不投資任何車企。華為此前就再三重申不造車,稱這長期戰略在2018年就已經明確,至今都沒有改變。

華為將自身定位在自駕市場的技術提供商,意味著他們并未投資任何汽車企業,未來也不會投資任何車廠,也不會控股或是入股。華為認為,產業界需要的不是華為品牌的汽車,而是華為長年積累的ICT技術,來幫助車廠能制造出符合未來需求的智慧車。

王軍在第13屆中國汽車藍皮書論壇表示,只有自駕技術才是新顛覆性的技術,期待通過智能駕駛,使汽車最終成為移動的智慧空間。華為選擇北汽、長安和廣汽3家車廠作為戰略合作伙伴,支持他們打造屬于各自的子品牌。而當中采用華為自動駕駛解決方案的汽車,經過華為授權后才可以使用HI標志,也就是具有代表性的“Huawei Inside”。

除了特斯拉外,百度、蘋果、通用汽車旗下Cruise、谷歌Waymo等大大小小汽車供應商,甚至是多家科技企業目前都已經著手,加速開發自動駕駛車系統,有望為交通運輸業帶來新革命。

華為在4月期間就表示,將投資10億美元研發自動駕駛和電動車技術,以與特斯拉和小米在全球最大電動車領域互相競爭,并認為其自駕技術已經優于特斯拉。華為副董事長徐直軍表示,華為的自駕技術在某些領域上已經超越特斯拉,像是能讓汽車在沒有人工干預的情況下,行駛超過1000公里。

徐直軍表示,智慧汽車業務部門是華為最積極投資的領域之一,預計今年將在汽車研發投資超過10億美元。他表示,中國每年增加3000萬輛汽車,而且持續增長當中,即使僅以中國市場為主,不拓展海外市場,每輛汽車如果平均能賺到1萬元人民幣,對于華為而言已經是非常大筆的生意。

Canalys預估,由于消費者傾向綠能汽車,而且購買成本也下降,今年中國的電動車銷量有望成長超過50%。

目前已經有車企采用華為的車用技術,像是搭載華為資訊娛樂系統的賓士轎車,華為也正與北汽藍殼新能源等中國企業合作開發智慧汽車系統。

華為也同時表明,至今并未投資任何車企,未來也不會投資任何車企,更不會控股和入股。未來凡事議論上稱華為造車,或者入股汽車制造行業,均為謠言勿輕信。聲明稱,關于華為與重慶小康集團旗下的金康賽力斯的合作,華為是賽力斯SF5的電動部件和HiCar座艙部件的供應商。

聲明也指出,產業界需要的不是華為品牌汽車,而是華為30多年累積的ICT技術能力,借此幫助車企造好面向未來的車,即為車企提供基于華為ICT能力的智慧網聯汽車部件。

值得投資者關注的是,小米創始人兼董事長雷軍官宣造車,小米集團合伙人、Redmi品牌總經理盧偉冰稱,由缺芯帶來的缺貨不僅僅是手機行業,涉及到各行各業,不僅僅是中國市場,已波及到全球市場。他說道:“基于對全產業的掃描,我們判斷缺芯至少會影響未來的一年時間,可能還要更長,因為芯片會從全面性的缺貨進入結構性的缺貨,今年第三季度可能會是全年最缺貨的一個季度。”

盧偉冰稱,而汽車行業,1輛智能汽車需要的芯片數量約1000多顆。今年一季度,全球大約有100萬輛智能電動汽車因為缺芯不能生產,全年預計有300萬輛電動汽車由于缺芯而生產不出來。他指稱:“小米汽車也在非常謹慎和嚴肅地考慮未來怎么解決缺芯問題。”

原文鏈接

最新評論

風險聲明: 金融工具及/或加密貨幣交易涉及高風險,包括可損失部分或全部投資金額,因此未必適合所有投資者。加密貨幣價格波幅極大,並可能會受到金融、監管或政治事件等多種外部因素影響。保證金交易會增加金融風險。
交易金融工具或加密貨幣之前,你應完全瞭解與金融市場交易相關的風險和代價、細心考慮你的投資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取向,並在有需要時尋求專業建議。
Fusion Media 謹此提醒,本網站上含有的數據資料並非一定即時提供或準確。網站上的數據和價格並非一定由任何市場或交易所提供,而可能由市場作價者提供,因此價格未必準確,且可能與任何特定市場的實際價格有所出入。這表示價格只作參考之用,而並不適合作交易用途。 假如在本網站內交易或倚賴本網站上的資訊,導致你遭到任何損失或傷害,Fusion Media 及本網站上的任何數據提供者恕不負責。
未經 Fusion Media 及/或數據提供者事先給予明確書面許可,禁止使用、儲存、複製、展示、修改、傳輸或發佈本網站上含有的數據。所有知識產權均由提供者及/或在本網站上提供數據的交易所擁有。
Fusion Media 可能會因網站上出現的廣告,並根據你與廣告或廣告商產生的互動,而獲得廣告商提供的報酬。
本協議以英文為主要語言。英文版如與香港中文版有任何歧異,概以英文版為準。
© 2007-2025 - Fusion Media Limited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