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疫情發展,一度洶湧流入科技板塊的資金逐漸分散,早前當紅的 SaaS 概念股都從高位深度回調,部分更腰斬過半。
不少科技股從高位下挫 縱然如此,不少 SaaS股的估值仍然高企,相比之下中軟國際(SEHK:354)以及百融雲(SEHK:6608)估值比較相宜。若想趁低吸納,哪一隻更具投資價值?
預測市盈率(倍) | 預測市銷率(倍) | |
百融雲 | 74.07 | 5.39 |
中軟國際 | 16.28 | 1.19 |
微盟(SEHK:2013) | 131.93 | 10.03 |
中國有贊(SEHK:8083) | -97.33 | 7.36 |
金蝶國際(SEHK:268) | -740.81 | 17.67 |
明源雲(SEHK:909) | 114.42 | 21.42 |
自從集團於 2017年成為華為雲同舟合作伙伴,自此實現四年雲智能業績增長20倍,兩年雲智能專職人員規模增長3.3倍,三年上架嚴選解決方案9個,消費客户數逾1100個,並由單一基礎雲資源發展成為多元化雲產品銷售。
自中美貿易糾紛起,華為有研發作業系統的迫切需要,因此帶出了「鴻蒙」操作系統。華為表示,鴻蒙不僅是手機操作系統,而是將 IoT 時代全硬件產品連通為「超級終端」的系統中樞。鴻蒙最核心生態夥伴就是中軟國際,因此市場都對中軟的前景想入非非。
不過鴻蒙前景的局限性其實有十分明顯。鴻蒙推出的時間太晚了,競爭對手 Android 及蘋果 iOS 在全球已經形成了強大的護城河,目前看來鴻蒙要在技術上凌駕兩者並不可能。雖然鴻蒙的發展相信有中國政府護航,但也難以衝出國門,那怕進入「一帶一路」浴線國家,後者的經濟水平較低,盈利空間亦相對有限。
而鴻蒙在國內的發展也並非沒有難關。參考 Android的成功,其一主因是 Google 只專注於軟件,與手機生產商沒有衝突。要華為放棄手機業務又幾近天方夜譚,這就意味着鴻蒙的發展會與其他手機生產商有很大的矛盾。
再者,鴻蒙「將 IoT 時代全硬件產品連通為超級終端」的願景更像一句口號而已。鴻蒙發展空間的突破點在於有一種能代替手機功能的新事物的存在,而華為目前就只針對電動汽車這一路。
至於其餘硬件,手錶不可能,體積太小了;智能眼鏡也遲遲發展不起來。中軟國際要乘鴻蒙的風而行,未來幾年問題不大,但再長遠而言樽頸就非常明顯。
百融雲:金融SaaS第一股 在數據上看,百融雲的投資價值不如中軟國際之處十分明顯:估值貴了一截、處於虧損狀態且沒有收窄扭虧的迹象、2020年毛利率同比下滑了等等。
不過,百融雲作為「金融SaaS第一股」,在細分賽道上有龍頭優勢,而且目前營收規模尚不足中軟的十分之一,百融雲 2021Q1營收就突飛猛進了 92%,這些特徵都更切合 SaaS賽道高成長性的投資邏輯。
根據Frost & Sullivan,中國企業軟件及服務開支預期於2024年突破 3.5萬億元(人民幣・下同),五年複合增長率 CAGR 為17%;金融服務業的科技開支總額預期於 2024年突破8000億元,五年 CAGR 達18.5%。由此可見,百融雲雖然處於利基市場,但規模及增長性都可觀,目前距離天花板甚遠。
而且百融雲的精準定位及 AI科技賦能優勢,促使其於賽道上迅速發展。截至今年 3月31日,集團在中國累計覆蓋了逾 4800名金融機構客户提供服務,包括絕大部分國有銀行、逾800家區域銀行、絕大部分消費金融公司、逾100家主要保險公司及其他多家金融機構。
另外,集團年度收入貢獻超 30萬元的持牌金融機構由2017年的 62家增加至 2020年的 237家。
百融雲一直強調並不直接參與金融業務,這定位就如明源雲之於地產業,不受服務客群宏觀週期限制低潮影響,仍可維持自身加強獲客、營銷、風控等服務及發展。而且可以直接規避掉金融業務的諸多監管掣肘,政策風險性大大降低。
投資結語 中軟國際的長處在於成熟穩重,百融雲的優勢在於成長性及速度,因此面對疫情這類逆景,中軟依然能保持業績增長,百融雲表現就較遜,但這一缺點亦反映在百融雲上市後股價表現疲弱之上。
中短線而言,中軟的業績增長無慮,但百融雲或許會受疫情反覆等外圍因素影響,表現會較波動。不過在長線發展上,中軟國際的 SaaS定位容易被一系列競爭對手挑戰,伙伴華為的鴻蒙前景亦有隱憂;反觀處於利基市場的百融雲,市場競爭對手較少,業務成長性、增長空間以及用戶黏性都較佳。
相關
本文所提供的信息僅供一般參考之用,並不構成任何個人化的投資勸誘或建議。作者沒持有以上提及的股票。 HK MoneyClub (www.hkmoneyclu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