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通財經APP獲悉,2021年全國“兩會”即將在京啓幕。在“十四五”開局之年,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成爲中國未來發展主題下,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聯想集團(00992)董事長兼CEO楊元慶立足科技產業實踐,圍繞發揮科技力量賦能實體經濟,推動中國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發展供應鏈金融,穩定產業鏈供應鏈;發展職業教育,穩就業,促進“中國智造”和戰略新興產業發展;發揮智能科技作用,幫助“銀髮族”跨越數字鴻溝;提高企業碳中和治理能力,實現綠色可持續增長等幾大方面,在今年將向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提交多項建議。
“新IT”賦能實體經濟,加速中國製造高質量發展
數字經濟已成爲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重要基石,並不斷催生出新組織、新業態、新模式,成爲全球經濟新的增長點。去年疫情發生以來,國家提出大力發展以數據中心、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爲代表的“新基建”,推動數字經濟跟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楊元慶代表認爲,發展數字經濟,加快各行各業的數字化、智能化轉型,離不開“新IT”基礎設施的支撐和賦能作用。所謂“新IT”,就是基於“端(智能物聯網終端)-邊(邊緣計算)-雲(雲計算)-網(5G)-智(行業智能)”技術架構賦能各行各業、實現智能化變革所需要的技術、服務與解決方案。
在數字經濟時代,信息數據總量呈爆炸式增長,只有通過“新IT”中的“邊-雲-網”協同發力,增強計算力,才能將數據生產資料轉化數據價值。
楊元慶代表認爲,近年來,我國以數據中心爲代表的算力基礎設施投資與建設均大幅增長。算力的提升將加速各行各業的智能化轉型,築起中國數字經濟的新底座。《2020全球計算力指數評估報告》顯示,計算力與經濟增長緊密相關,計算力指數平均每提高1個百分點,數字經濟和GDP將分別增長3.3‰和1.8‰。
然而,當前我國算力基礎設施還存在佈局不合理、發展不均衡、共享不充分、服務單一、能效不高等問題。例如,從行業來看,根據艾瑞諮詢發佈的數據,以2019年爲例,當前我國數據中心以互聯網客戶爲主要用戶羣體,佔60%以上份額,金融業和政府機構佔30%份額,製造行業僅佔3%。然而,算力是製造業創新升級不可或缺的支撐,需要更多算力投向製造業,支撐我國製造業升級轉型,才能實現“中國製造”向“中國智造”的躍升。
爲此,楊元慶代表帶來《關於推進算力基礎設施建設,有效支撐中國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建議》。他提出,建議加強國家層面在算力基礎設施建設的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引領算力基礎設施整體有序發展;倡導建設多元化、智能化、高效能的新型算力基礎設施,有效支撐數字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推動制定以應用效能爲導向的算力評價體系和評測標準,引導算力基礎設施建設健康發展。
發展供應鏈金融,促進產業轉型升級
在全球化秩序重塑的歷史時點上,實現產業轉型升級、增強供應鏈產業鏈安全成爲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抓手。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實體經濟尤其是中小企業面臨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日益突出。供應鏈金融通過科技手段,將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進行關聯和捆綁,實現資金流、信息流和物流等的融合和優化,幫助企業實現協同生產,提高運轉速度,提升供需匹配效率,降低成本,能夠幫助企業解決發展資金難題,推動企業穩定發展。
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支持供應鏈金融發展的政策。爲進一步加快行業發展,楊元慶代表建議,進一步加大對供應鏈金融的支持力度;完善供應鏈金融貿易信用保險機制,建立多層次的保險市場;推動供應鏈金融領域應用金融科技,提高效率並防範風險;鼓勵設立供應鏈金融領域基金,支持供應鏈核心企業爲上下游企業提供資金支持,助力企業解決融資及風險等問題。
大力發展職業教育,促進“中國智造”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
作爲“六穩”、“六保”的關鍵一環,職業教育對保持就業穩定、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支撐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作用。2020年12月,教育部公佈的一組數據顯示,在現代製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等領域,一線新增從業人員70%以上來自職業院校畢業生。
“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增強職業技術教育適應性,深化職普融通、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中國特色學徒制,大力培養技術技能人才。”但目前,我國職業教育與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行業發展還面臨社會認可度有待提高、兼具理論和實踐教學能力的“雙師型”教師短缺、行業企業參與辦學意願和動力不足等問題。
楊元慶代表提出了《關於以新發展理念爲引領,推動職業教育創新融合發展的建議》。他認爲:第一,應當大力弘揚工匠精神,拓寬職教學生就業渠道,適當放寬職業教育畢業生在就業環節中的限制性條件;第二,制定“雙師型”教師標準,落實教師到企業實踐制度,提高福利待遇;第三,發揮行業企業優勢,激活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內生動力。
“希望通過一系列政策扶持,希望能夠提升職業教育質量,培養更多‘紫領’人才,在數字化、智能化浪潮催生的新業態、新模式中發揮出更大的才能,支撐‘中國智造’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楊元慶代表表示。
科技致善,幫助“銀髮族”跨越數字鴻溝
“銀髮族”是中國經濟的重要參與者。隨着數字經濟的發展,數字化、智能化技術深入各行各業,在給人們帶來便捷的同時也給傳統生活方式帶來了衝擊,尤其是老年人面臨的“數字鴻溝”問題逐步凸顯。
例如,老人專用的智能終端產品種類單一、產品設計尚不能契合老年人的實際需要;很多行業的智能應用沒有充分考慮老年人的實際可操作性,比如在線掛號、移動支付、掃碼點餐、網約車出行等;又如,老年人辨別能力弱、安全上網和防騙意識薄弱,面對複雜的網絡環境,容易成爲電信詐騙的對象。
如何幫助中老年人正確安全使用信息技術,規避網絡風險,已經成爲“智慧社會”亟待解決的社會和家庭問題。爲此,楊元慶代表提出《關於運用信息技術切實解決老年人困難,幫助“銀髮族”跨越“數字鴻溝”的建議》。
他建議:第一,在產品層面,鼓勵企業推出更符合老年人需求的智能終端產品;第二,在服務層面,統籌考慮各類互聯網便民服務的線上線下整合,便利老年人使用。建議城市公共服務部門,如醫院、車站、社區等在制度設計環節將老年羣體的特徵考慮進去,提供“線上”+“線下”的選擇,不要一刀切地關閉人工窗口,保留實體諮詢、現場指引、人工服務等項目,更好的維護老年人的權益,也讓公共服務更加全面和精細;第三,在安全方面,加強針對老年人的個人信息安全執法力度和個人隱私保護水平,切實保障老年人安全使用智能化產品、享受智能化服務。
貫徹新發展理念,提高企業碳中和治理能力,實現綠色可持續增長
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去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做好碳達峯、碳中和工作”作爲今年要抓好的重點任務之一。
楊元慶代表認爲,通過對電子終端產品和信息通訊行業的碳中和路線的推進,可以引導和帶動整個產業鏈,甚至上游原材料供應商的綠色改造和可持續性發展。這對於企業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的發展路徑,實現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綠色發展,具有非常現實和重要的意義。
結合聯想長期踐行ESG的實踐經驗,楊元慶代表建議,首先應完善綠色低碳法規標準制定;二是鼓勵企業制定長期低碳發展戰略和碳中和路線圖;三是利用大數據信息平臺,推動行業企業綠色數據覈查與評價;四是加強源頭治理,帶動供應鏈低碳綠色發展。
楊元慶於2018年首次擔任全國人大代表,此前十年履職政協委員。在過去十三年中,楊元慶提出了一系列涉及產業、經濟、社會民生問題的議案和提案,受到輿論的普遍關注和政府相關部門的重視。
近三年來,圍繞發展智能科技,促進中國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楊元慶連續多年提出一系列建議:2019年“兩會”期間,楊元慶代表提出推動人工智能與互聯網深度融合,在人口紅利、土地紅利之後,釋放更多“效率紅利”的建議;2020年,楊元慶代表圍繞“大力發展智慧經濟、推動中國製造的產業躍遷”帶來一系列從供給側改革到消費側管理的發展建議;今年,圍繞智慧經濟帶來的技術、社會、民生、環境等相關方面,楊元慶全面建言科技賦能實體經濟,新發展理念驅動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