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華洞察|上市傳言四起,又一巨頭入局!京東物流到底有多大能耐?

發布 2020-11-26 上午04:10
© Reuters.

2019年中,劉強東對京東的定位為「以零售為基礎的科技服務公司。」

時隔不到一年,在618回港二次上市前夕,劉強東更新了京東的戰略定位——以供應鏈為基礎的技術與服務企業。

如果說去年的「零售」反映了整個國内消費市場的蓬勃發展之勢,那麽今年的「供應鏈」則為京東多年的綢缪和鋪墊正式官宣。

也許,在很多人的認知中,京東僅僅是一個線上零售商,最近也兼做線下生意。事實上,京東這些年在「供應鏈」上野心勃勃的佈局才是其最強悍的優勢,也是區别於其他平台電商的特點。

從京東的招股書來看,供應鏈涵蓋上遊製造、採購、物流、分銷及對最終用戶的零售。作為國内領先的電商之一,京東與大量供應商、品牌和合作夥伴建立了牢固的關係,並利用其零售技術實力來輸出一系列服務解決方案。

見下圖,以自營零售業務來看,京東的零售業務增長強勁,2016年至2019年的年複合增長率達到31%,高於傳統零售商,例如沃爾瑪。2020年前九個月,京東的線上營銷服務收入同比增幅達到27.02%。值得注意的是,京東的線上銷售業務以自營業務為主,這與阿里巴巴中國電商業務及拼多多(PDD-US)等主要提供平台服務的引流模式不大一樣。

也正因為京東以自營業務為主,供應鏈的完整性有了更豐富的意義——可以通過對整條供應鏈的掌控,來優化效率、提升速度和實現規模效益,從而降低成本。

京東在供應側與零售兩端的成績,大家都有目共睹,而供應鏈最關鍵的環節——物流,卻往往被忽視。

京東物流為什麽快?

據報道,今年京東618首單,從發貨到簽收僅僅用了9分鍾!如此神速的供應鏈背後,必然有儘職的京東小哥、高效的數據整合能力,以及強大的物流基礎設施。

京東於2007年開始自建物流,2012年註冊物流公司,2017年4月25日正式成立京東物流集團。目前,京東物流是全球唯一擁有中小件、大件、冷鏈、B2B、跨境和眾包(達達)六大物流網絡的企業,利用這六張大網在全球範圍内的覆蓋以及大數據、雲計算、智能設備的應用,京東物流打造了一個從產品銷量分析預測,到入庫出庫,再到運輸配送各個環節、綜合效率最優、算法最科學的智能供應鏈服務系統。

截至2020年9月30日,京東物流在全國運營超過800個倉庫。包括雲倉面積在内,京東物流運營管理的倉儲總面積約為2000萬平方米。京東物流大件和中小件網絡,已實現内地行政區縣近100%覆蓋,90%區縣可實現24小時達,自營配送服務覆蓋全國99%的人口,超過90%自營訂單可在24小時内送達。

目前,京東物流已投入運營的30座「亞洲一號」智能物流園區和超過70座不同層級的無人倉,形成了亞洲規模最大的智能倉群。

可以說,京東擁有中國所有電商公司中最大的全國性物流基礎設施。

京東物流在業績數據中的體現

正如前文所述,京東物流所發揮的作用是供應鏈中不可或缺的螺絲釘,有效地銜接京東集團的整體產業鏈。

根據京東的招股書,2019年物流及其他服務貢獻收入僅234.74億元(單位人民幣,下同),佔其總收入的4.1%

事實上,京東物流的價值主要體現在成本效率上,尤其「履約開支」一項,這包括:1)履約中信、客服中心和實體店的經營開支;2)向第三方快遞公司支付的物流費用;3)倉儲、配送及自提點以及實體店的租賃開支。亦即,運費、物流人員的薪酬成本、物流基礎設施租賃開支和支付處理費用等。

見下圖,藍線為京東扣除履約開支前的毛利率,橙色線為扣除履約開支後的毛利率。換言之,中間部分就是履約開支佔收入的比重,從圖中可以看出,兩條曲線走勢一致,均稍微向上,兩者之間的距離也稍微有所縮小。

再看下圖,反映每一單位履約開支所產生的淨營業收入,圖中曲線顯示每一單位履約開支的投入,所產生的淨營業收入從2016年開始呈上升之勢,但在今年前九個月有所下降。

筆者留意到,今年第一季京東的履約支出大幅增加,同比大增28.98%,佔淨收入的比重高達7.11%,這很可能與疫情期間京東物流依然堅守崗位有關,例如2月初正是疫情封鎖期間,京東物流將100台製氧機由廣州運往武漢漢口醫院。筆者也在疫情各大物流公司服務停滞之時,親眼見證身穿紅色制服的京東物流人員穿梭於各座樓宇派發抗疫產品的高效和稱職。

到第二季和第三季,這項支出佔收入的比重已恢復至不到7%的水平。

可以說,京東物流是京東的一張重要名片,描述了它的效率和優勢。正如前文所述,京東物流的價值體現在成本的節省上(即每一單位支出所產生的收入提升),但這同時意味著前期的基礎設施投資非常龐大:2018年,京東物流獲得中國物流行業最大單筆融資約25億美元。而這次有外媒傳聞,京東物流將分拆在境外上市,發售一成至兩成股份,籌資40-80億美元,或正正反映出這一點——亟需資金。

如何看待國内的物流業?從價格戰看規模效率的重要性

中國擁有最大的線上零售市場,由此衍生並壯大的快遞物流服務市場從不寂寞。

最大電商阿里巴巴(09988-HK)入股的「四通一達」與順豐,在零散的快遞服務市場中通過競爭和兼併,穩守著半壁江山。

阿里巴巴秉持「中間商賺差價怎樣都不虧」的原則,通過入股頭部物流公司和運營菜鳥網絡,構建物流數據平台和全球倉配網絡。簡單來說就是通過菜鳥網絡整合數據,管理倉儲、物流和配送,而人力、管理和運營成本最高的配送和投資最大的物流基礎設施則交給物流合作夥伴,實現輕資產運營。

這種做法的優勢是節省電商平台成本,又能發揮其數據整合能力和科技實力實現技術輸出。但是劣勢也很明顯:零、散、碎,加大了管理難度,無法控制物流環節的商品和服務品質,增加了索賠和管理成本,而且未必能通過科技進步實現規模效益。

當阿里巴巴意識到自建物流對服務質量和服務效率的提升作用時,已經力不從心。自建物流為重資產投入,試想京東花了多少時間和資金投入到其物流體系的建設和運作中才有如今的規模,可以說京東從一開始發展電商業務就已經從自建物流體系上做文章,其自營業務為主的零售經營模式也頗為符合這一定位。

從物流企業的角度來看又如何?數據最直觀。從下表可見,2020年前三個季度,順豐和「三通一達」的業務完成量均顯著增長,然而單票收入卻全線大降,降幅高達20%以上,這正反映了物流服務業目前有點殘酷的價格戰。

儘管物流服務的需求量沒有下降,反而呈穩步上升之勢,但由於市場分散、競爭激烈,物流價格卻越來越低,在這樣的市場背景下,物流公司要活下去必須得降成本。如何降?筆者認為最能立即見效的策略是供應鏈整合與科技賦能,前者通過流程簡化、科學管理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後者以技術為手段,通過降低人力參與和產業革新來實現質的提升。

後知後覺的阿里巴巴既已失去打造物流大型基建設施的先機,遂利用科技手段降低成本,通過數據整合與科技賦能提升物流產業鏈的效率,例如基於大規模計算和機器學習技術,菜鳥網絡的電子面單及增值服務讓快遞公司優化配送路線並提升效率。

前文已提及,京東物流的大基建已完成得有模有樣,框架已經搭建,下一步可能就是如何有效地利用完整的供應鏈,加上科技的賦能,來實現成本效率。例如,正因為京東在這些方面的重視和發展,其得以提供高效的生鮮供應鏈、快捷的藥品配送,為第三方提供供應鏈解決方案等等。

京東物流的野心似乎不局限於此,也許還在佈局其供應鏈管理方面的技術輸出。

在11月25日京東的全球科技探索者大會上,京東物流發佈了其打造的數字化供應鏈平台型產品「京慧」,能夠為企業提供大數據、網絡優化、智能預測、智能補調以及智能執行等一體化服務,以幫助企業通過量化決策和精細化運營實現將本增效。據京東報道,該產品為安利定製化開發了商品佈局、銷量預測和智能補貨系統、庫存仿真和庫存健康診斷系統方案,幫助其節省物流費用10%以上,庫存週轉天數由75天降至45天。

綜上所述,鑒於物流和供應鏈的重要性,加大投資勢在必行,京東物流的分拆上市也許並非空穴來風。

結語

以傳聞的發售規模和籌資額可推算出,傳聞對京東物流的估值或為40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631.6億元,相當於目前市值最大的物流公司順豐(002352-CN)的75.68%(按順豐每股76.32元人民幣計)。

今年以來,京東在資本市場的動作不少:先是旗下快遞公司達達(DADA-US)赴美上市。隨後京東回港第二上市,籌三百多億港元主要用於供應鏈和技術的創新和升級,以及提升研發能力。京東健康很可能在下月初在港交所上市,而京東數科也已申請在科創板上市。

目前京東集團旗下還有京東零售、京東雲及AI、京東的物產管理集團等未有上市傳聞。

在其全球科技探索者大會上,京東宣佈探索研究院成立,探索「人工智能」、「量子計算」、「數據科學、工程與管理」、「去中心化計算」、「倫理道德」、「科學與藝術」等六大數智技術。另外還發佈了四大企業級產品,包括泛零售技術服務平台「零售雲」、數字化供應鏈平台「京慧」、智能客服與營銷平台「言犀」和市域治理現代化平台「侖靈」,這些產品將在零售、物流、金融、教育、政務等眾多場景中落地。不知這是否會為京東帶來更多可上市的資產包。

最新評論

風險聲明: 金融工具及/或加密貨幣交易涉及高風險,包括可損失部分或全部投資金額,因此未必適合所有投資者。加密貨幣價格波幅極大,並可能會受到金融、監管或政治事件等多種外部因素影響。保證金交易會增加金融風險。
交易金融工具或加密貨幣之前,你應完全瞭解與金融市場交易相關的風險和代價、細心考慮你的投資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取向,並在有需要時尋求專業建議。
Fusion Media 謹此提醒,本網站上含有的數據資料並非一定即時提供或準確。網站上的數據和價格並非一定由任何市場或交易所提供,而可能由市場作價者提供,因此價格未必準確,且可能與任何特定市場的實際價格有所出入。這表示價格只作參考之用,而並不適合作交易用途。 假如在本網站內交易或倚賴本網站上的資訊,導致你遭到任何損失或傷害,Fusion Media 及本網站上的任何數據提供者恕不負責。
未經 Fusion Media 及/或數據提供者事先給予明確書面許可,禁止使用、儲存、複製、展示、修改、傳輸或發佈本網站上含有的數據。所有知識產權均由提供者及/或在本網站上提供數據的交易所擁有。
Fusion Media 可能會因網站上出現的廣告,並根據你與廣告或廣告商產生的互動,而獲得廣告商提供的報酬。
本協議以英文為主要語言。英文版如與香港中文版有任何歧異,概以英文版為準。
© 2007-2025 - Fusion Media Limited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