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YGIEIA GROUP和海吉亞醫療(Hygeia Healthcare)兩家成立時間相隔18年,從事不同行業,甚至不在同一個國家的公司,由於證券簡稱讀音相似產生了“交集”。
HYGIEIA “打新”數據爆表,只因“撞臉”海吉亞醫療?
智通財經APP注意到,6月9日通過港交所聆訊的HYGIEIA GROUP(01650)於6月12日公佈,該公司於2020年6月12日至2020年6月19日招股,該公司擬發行5億股股份,其中,公開發售佔10%,配售佔90%,另擬授出15%的超額配股權;發售價不高於每股發售股份0.30港元及預期不低於每股發售股份0.25港元,每手8000股,預期股份將於2020年7月3日上午九時正開始在主板買賣。
如果僅從募集金額和每股發售股價來判斷,HYGIEIA很難成爲投資者“打新”的熱門標的。但事實似乎沒有朝着預想的方向行進。
券商數據顯示,截至6月12日上午9點40分,HYGIEIA的融資資金達到2.8億港元,預估超額認購倍數可能達到47.86倍。
智通財經APP瞭解到,HYGIEIA成立於1991年,公司是一家環境服務行業的知名普通清潔服務供應商,其總部位於新加坡,主要在新加坡和泰國開展業務。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按收益計HYGIEIA於2019年的市場份額爲3.7%,在新加坡清潔服務供應商中排名第二。截至2019年12月31日止三個年度各年,公司分別產生收益約5633萬新元、7244萬新元及7637萬新元,年內溢利分別爲265.4萬新元、656.4萬新元及517.4萬新元。
從投資題材和業績成長性兩個維度判斷,HYGIEIA很難符合傳統意義上“打新”熱門股標準。
據智通財經APP判斷,HYGIEIA之所以成爲“打新大熱”,有可能是投資者誤將其認成於6月8日通過港交所聆訊的海吉亞醫療控股有限公司(下稱“海吉亞醫療”)。原因是,HYGIEIA的讀音與“海吉亞”頗爲相似。
據海吉亞醫療招股書,公司成立於2009年,是一家中美合資專業化的醫療投資集團,專注於連鎖腫瘤治療及腦科醫療機構的投資、建設及運營管理。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按2019年放療相關服務產生的收入,及旗下醫院及合作伙伴的放療中心截至2019年12月31日所裝置的放療設備數目計,海吉亞醫療是中國最大的腫瘤醫療集團。
截至最後實際可行日期,海吉亞醫療通過直接股權所有權或管理權,經營或管理十家以腫瘤科爲核心的醫院網絡,遍佈中國六個省的七個城市。此外,海吉亞醫療現時向位於中國九個省的15家醫院合作伙伴(包括海吉亞醫療的託管醫院)就其放療中心提供服務。
業績方面,海吉亞醫療的收入由2017年的人民幣5.96億元增加至2019年的人民幣10.86億元,複合年增長率爲34.9%。公司經調整淨利潤由2017年的人民幣4853.9萬元增加至2019年的人民幣1.72億元,複合年增長率爲88.0%。
若從題材和業績成長性兩方面,考慮或許海吉亞醫療可以匹配近50倍的超購額。也許意識到投錯了標的,投資逐漸將資金“抽離”,截至6月12日半晚時分,HYGIEIA的融資金額下降至約465萬港元。
那些“傻傻分不清”的證券簡稱
鮮有人會想到,即使在成熟的港股市場,還會出現這類關於證券簡稱的“烏龍”事件。這也難怪京東集團-SW(09618)和網易-S(09999)要選用醒目或者有特殊意義的股票代碼。
其實,關於股票簡稱的故事在資本市場上數不勝數。比如,長期以來就有上市公司意圖更換“新、奇、特”的證券簡稱吸引投資者駐足。其中,典型的有A股市場上的多倫股份於2015年5月改名匹凸匹(現名“ST岩石”),多倫股份在改名後的9個交易日內收穫8個漲停,上演了一出“烏雞變鳳凰”的大戲。
港股這廂也不遑多讓,坪山茶葉曾在2016年12月更名爲區塊鏈集團(00364)。關於更名,區塊鏈集團曾表示“更改公司名稱將能反映集團未來策略,且新名稱將能塑造耳目一新的企業形象及身份,符合本公司及股東整體最佳利益。”
如今回過頭來看,坪山茶葉更名並未來市場上形成激起多大漣漪,那茶山也還是那座茶山。
行情來源:智通財經APP
據智通財經APP觀察,諸如HYGIEIA 和海吉亞醫療證券簡稱“撞臉”的例子也不在少數。
比如“遠洋系”旗下“七傑”,中遠海控(01919)、中遠海運國際(00517)、中遠海運港口(01199)、中遠海能(01138)、中遠海發(02866)、中遠海科(002401.SZ),中遠海特(600428.SH)。看到這一串“中遠海”打頭的股票簡稱,如果不瞭解航運產業鏈很難將這些上市公司加以區分。
再比如A股“銀字輩”七個“葫蘆娃”,銀邦股份(300337.SZ)、銀都股份(603277.SH)、銀江股份(300020.SZ)、銀輪股份(002126.SZ)、銀龍股份(603969.SH)、銀億股份(000981.SZ)和銀座股份(600858.SH)。這七家上市公司證券簡稱相似,但業務卻八竿子打不着。如銀邦股份屬於有色金屬行業,銀輪股份屬於汽車行業,銀億股份(現爲“ST銀億”)屬於房地產行業等等。
由於簡稱相似,不同的公司被認爲是同一家公司也是常有的事情。比如,北部灣旅(603869.SH)和北部灣港(000582.SZ),前者主要是從事旅遊業務,後者經營港口業務。因兩個證券簡稱都含有“北部灣”,且兩家公司都來自於廣西,常被人混淆。類似的還包括,太極實業(600667.SH)、太極集團(600129.SH)和太極股份(002368.SZ);天津發展(00882)和天津港發展(03382);中國人壽(601628.SH)和中國人保(601319.SH);石四藥集團(02005)和石藥集團(01093)等等。
除了簡稱相似,部分上市公司還會由於業務雷同以至於投資者難以區分。比如周生生(00116)、周大生(002867.SZ)、周大福(01929),不只是是消費者疑惑,爲什麼珠寶品牌都姓周,投資者也常疑慮周姓珠寶股到底哪家強?
當然,類似於HYGIEIA和海吉亞這樣諧音相近的證券簡稱也是不得不防。比如長興國際(00238)和昌興國際(00803);正力控股(08283)和正利控股(03728);凱撒鋁業(KALU.US)和凱撒旅業(000796.SZ)等等。
這些不勝枚舉的例子已經足以說明,做投資決策需慎之又慎。子曰:“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孔子在2000多年前就告誡我們,做事不能只圖塊,不要貪小便宜,圖快反而達不到目的,貪小便宜就辦不成大事。
而今,發生HYGIEIA“撞臉”海吉亞醫療這樣的軼事,表明部分投資者僅根據股票簡稱便做出投資決策,缺乏對公司業務狀況、財務狀況、經營戰略、發展前景等方面的深入瞭解,長此以往一旦被割了“韭菜”,只能打碎了牙往肚裏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