遷延近一年半之久的晶片業世紀大並購徹底告吹。
據路透社8日報導,軟銀向美國晶片巨頭英偉達 (NASDAQ:NVDA)出售英國高科技晶片設計公司ARM的交易已宣告失敗。
交易失敗對英偉達最直觀的影響首先體現在股價上。
出於對收購ARM這筆交易的悲觀預期,英偉達在2021年11月底到2022年1月底的兩個月時間裡跌幅累計超過30%,股價從最高近350美元跌至209美元。
1月25日,彭博社稱由於多方反對,英偉達收購ARM一案在獲批方面幾乎毫無進展,導致英偉達準備放棄這筆交易。軟銀集團則正準備ARM的首次IPO作為替代方案。這一消息導致英偉達當日股價大跌4.5%。
靴子落地後,近期英偉達股價有轉漲趨勢。昨夜收漲1.7%報247美元,成交93億美元,最新總市值6182億美元。
01阻力重重
英偉達早在2020年9月14日就宣佈了收購ARM的消息,由於收購方式是現金加股票,所以當時對應價值400億美元的收購協定,後面隨著英偉達股價的水漲船高,在去年11月一度升值到870億美元。
這是晶片行業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交易,交易三方英偉達、軟銀和ARM都從中受益匪淺。
對英偉達而言,收購ARM意味著可以控制這家為全球多數移動設備貢獻核心晶片技術的公司;軟銀能獲得一筆巨大的投資收益;對ARM,背靠英偉達則會帶來更充沛的現金流和技術支援。
然而這筆交易執行起來卻困難重重,原因在於各國監管部門和競爭對手的一致反對。
一方面,穀歌、微軟和高通等ARM的客戶和英偉達的競爭對手們反對交易,原因在於二者強強聯合後對行業產生的巨大影響。
英偉達已經掌握了GPU市場的大部分份額,ARM則在移動低功耗CPU領域佔據優勢,全球有超過90%的手機晶片與loT晶片使用ARM架構。
二者結合以後,ARM CPU+英偉達GPU的解決方案將影響整個晶片行業競爭格局。首當其衝的恐怕就是英特爾出局。
其次,ARM的500多家大型客戶中包括高通、蘋果、穀歌、亞馬遜、特斯拉、三星、聯發科、博通、華為等全球知名的科技公司,它們需要購買ARM的授權以進行晶片設計。
ARM的中立立場是其此前能夠獲得眾多訂單的原因,這些客戶肯定不樂於見到ARM被英偉達完全控制,因此紛紛提交了反對意見。
另一方面,這筆收購需要獲得來自英國、美國、歐盟、中國的監管機構審核,但它同樣受到許多國家的反對。
去年,英國競爭與市場管理局和歐盟反壟斷監管機構先後表示該收購可能擾亂晶片行業競爭格局和推高全球晶片價格。中國政府顯然也不會支持這筆收購,因為ARM曾在過去幾年先後參與川普政府對中興和華為的制裁。
最終給這筆收購案形成致命一擊的,是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在去年12月2日發出的檔稱,將於2022年8月9日正式對英偉達收購ARM提起行政訴訟。
英偉達收購ARM的交易日期將於訴訟提起一個月後截止,因此,前者只能接受交易的失敗。
02前路漫漫
塵埃落定後,再來看看收購案終止後的影響。
ARM最先受到的影響是管理層發生劇變,Simon Segars辭去首席執行官,ARM智慧財產權部門負責人Rene Haas將接替他擔任CEO。
對賣方軟銀的影響可能是最小的,雖然無法獲得更大的投資收益,但英偉達當初預付的12.5億美元將成為軟銀在這筆失敗的交易中獲得的“分手費”。
據稱,軟銀將轉而尋求ARM在年底前以IPO的形式上市。晶片行業不介意ARM被這家日本財團掌控,孫正義卻急於甩掉這個“包袱”來套現,以此來為軟銀“止血”。
今日,軟銀集團發佈了截至12月31日的2021財年第三季度財報。資料顯示,第三財季,軟銀淨利潤為290億日元,與去年同期相比暴跌99.9%。
利潤暴跌的原因來自投資業務收益不及預期,本季投資收益只有1114.5億日元。財報顯示,願景基金第三財季投資組合中很多公司股價低於上市價格。其中,辦公共用公司WeWork、打車軟體Grab和二手車平臺Auto1等股價本季度都在下跌。
這些受疫情催化估值暴漲的獨角獸公司投資收益正在下降,原因是在通脹預期下,各國央行開始縮減財政與貨幣刺激措施,受益於科技行業的股票們最先開始殺估值。再加上軟銀在中國線上教育、線上房地產等領域的失敗,無異於雪上加霜。
事實上,軟銀 (OTC:SFTBY)本身在股票市場的表現也令人大跌眼鏡。2021年至今,其ADR價格跌幅最高近60%。與2021年2月的50美元高點相比,目前只有23美元。
連續的投資失敗,令軟銀不得不考慮變賣阿裡巴巴、ARM等優質資產。
英偉達的狀況要好得多。根據上周發佈的第三季度財報,英偉達第三季度營收為71億美元,超過預期的68.1億美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增長50%。淨利潤為24.64億美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增長84%。
強勁的增長得益於強勁的遊戲和資料中心業務,二者合計為英偉達貢獻了61.6億美元營收。疫情之下遊戲行業的火熱令英偉達顯卡供不應求,使其股價走出了與軟銀相反的走勢,2021年內漲幅最高近160%。
然而,目前擺在英偉達和以FAANG為代表的美國科技巨頭之前的當務之急,無疑是要搶佔元宇宙的先機。
英偉達在語音AI、電腦視覺、自然語言理解、推薦引擎和類比技術方面積累的技術,為其進軍元宇宙之路建立了天然的優勢。
對英偉達而言,收購ARM失敗的確稱得上一次沉重的打擊,但遠未達到傷筋動骨的程度。
03結語
總的來說,收購ARM告吹對英偉達的影響沒有想像中那麼大。
畢竟在疫情下虛擬經濟大行其道這兩年,英偉達的股票已經漲上了天。單在這條消息刺激下漲出的市值,就令區區12.5億美元的預付款顯得微不足道。
ARM雖然失去了英偉達背後的巨大現金流,仍然可以保持中立性服務全球範圍內的科技龍頭。
最不高興的恐怕還是軟銀和孫正義,畢竟到嘴的400億美元就這麼飛了,12.5億“分手費”看起來著實沒那麼解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