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取40%折扣優惠
🔑 精選股票觀點,五一輕鬆解鎖財富密碼領取限時優惠

海外火鍋店的邏輯又跑通了?

發布 2024-4-11 上午06:08

3月26日,海底撈 (HK:6862)系披露了2023年報,海底撈營收為為414.53億元,同比增長33.6%,淨利潤為44.95億元,同比增175%,營收和淨利潤都創下歷史新高。頤海國際 (HK:1579)營收為61.5億元,同比基本持平,淨利潤為8.5億元,同比增14.9%,兩家表現都超出市場預期。

          

一、大派息,維持保守的海底撈在想什麼?



具體來看,雖然去年顧客的人均消費較22年的104.9元下滑至99.1元,門店數量僅新增3家,開店速度明顯放緩,但平均翻台率從22年的3次/天上升至3.8次/天,接待客戶數超過3.97億人次,較22年增長43.7%。





從這資料上看,海底撈是恢復比較好的餐飲店,得益於翻台率和整體運營效率提升,跑出了更好的利潤率。不過,雖然營收和利潤都創新高,但市場給股價的反應並不強,財報後,股價沒漲沒跌,一方面股價早已偷步上漲,另一方面市場對海底撈的預期不及從前的好。




    

預期方面有兩點,一是去年海底撈執行著開店速度放緩的策略,在23年恢復較好的情況下,海底撈和頤海國際卻把淨利潤的90%都拿出來派息。

          

雖然派息是好事,但要看結合公司的發展階段和大股東在想什麼來看,從派息獲利最多的人來看,幾位大股東持有70%的股權,也就是說海底撈派息40億,28億都給到大股東。而頤海國際派息7.7億,也有50%左右的股息都給到這幾位大股東手裡。

          

二是當大股東把錢一派完,側面說明今年將維持去年不擴店的策略,主要目標依舊是提高單店翻台率,但降本增效能擠出多少利潤,在市場看來提升空間也是有限的,想繼續擴大營收,擴店來的會更加直接,而這就很考驗餐飲大盤的整體恢復。雖然3月初時,海底撈開放了1000萬元的加盟部門,但市場的反應也不好,畢竟加盟店和直營店在短期內產生的正面效益還是有一定差距的。



 

因此,即使業績分紅超預期,股價沒有什麼反應。若從市場投資者的反應來看,可能更願意看到管理層把錢投入到業務中,而非派息或是管理層在海外投資商業地產、酒店等等這樣的操作。

              

海底撈的不擴店,這點可能是與2021年大規模擴店,結果疫情延續,股價暴跌80%有關,以致於現在管理層不敢過於激進了。原因是23年的復蘇速度比預期中差,有報告說今年清明節期間的人均消費水準是2019年的101.1%,這標誌著自開放以來人均假日支出才首次超過疫情前。從海底撈門店資料也能看到,去年人均消費是在下滑的,這是管理層拓店的擔憂。

          

不過,國內海底撈不尋求擴張,市場預期著管理層可能會把業務重心放到還在發展早期的特海國際。

          

二、單店模型跑通的特海國際



在海底撈系3家披露財報後,特海國際的股價表現最好,漲超20%,頤海國際漲14%,海底撈漲0.7%。

          

特海國際是海底撈系裡想像空間最大的一間,一方面是業務規模還小,海外市場有更大的擴張空間,近兩年有不少國內企業出海獲得不錯成績的例子,例如泡泡瑪特、名創優品、拼多多等,都是在國內業務做到成熟後,再把國內的模式複製到海外尋求新擴張,而這些零售企業多多少少都會有些地緣政治的風險,換個角度想,餐飲店的風險是更小的。

          

另一方面是,考慮到海底撈系的子公司都很善於炒作,所以市場對特海國際的預期更好。

          

之前提到過,即有頤海國際上市大炒,股價翻倍的先例後,去年特海國際上市後也體現了這一點,在特海國際上市3個月後,股價最高漲超240%,當時市場講的也是同樣的海外擴張故事,再造一個“海外海底撈”。

          

 

從財報上看,2023年,特海國際的營收和利潤也超出市場預期,2023年營收為6.86億美元,同比增長23%,淨利潤為2565萬美元,同比扭虧為盈,22年為虧損4124萬美元。

          

具體來看,餐廳數量為115家,較22年增長了4家,總客流量從2170萬人次上升至2670萬人次。23H1,平均翻台率為3.3次/天,下半年上升至3.8次/天,全年從3.3次/天升至3.5次/天。另外,餐廳層面淨利率有大幅改善,從4.1%上升至9%。

          

在門店數量僅增長4家的情況下,淨利潤大幅轉正,這意味著單店模型開始跑通,這是個關鍵的信號。

          

拆分來看,在特海國際還虧損時,員工成本是個重要的因素,22Q1時,員工成本占營收的40%,而23年底,員工成本占比降低至32.9%,較22年的33.8%也有所下滑。原材料成本占比也從22年的35.2%降低至34.2%。   



 

 

目前特海國際最多門店是在東南亞地區,之後是北美洲,東亞地區。北美洲的門店雖然只有16家,但同店銷售額為1.18億美元,有51家店的東南亞為2.99億美元,北美洲市場的同店平均銷售額為2萬美元,高於東南亞的1.6萬美元,同店整體平均日銷售額為1.74萬美元。   



          

單店模型效率提升,這就給了市場炒作空間,開始推算特海國際今年能開多少家店,而這就是特海剛上市時的邏輯。但海外開店相比起國內更加繁瑣,要先通過簽約,再到最後門店開店要1-2年的時間,若今年特海國際的門店能集中開出多幾家,那估值擴張空間會更加大,去年特海國際就是因為虧損過大,放緩了海外拓店計畫,估值被殺了不少。



對比海底撈系的三家估值來看,按今年利潤預測中位數計算,目前海底撈PE為17倍,頤海國際PE為15倍,特海國際PE為23倍左右。

          

對比起單店估值來看,現在的特海國際比海底撈巔峰時的單店要便宜,2020年時,海底撈最高市值近4000億左右,國內門店數量約1200家,相當於單店估值為3億多。而2020年,海底撈國內收入為253億元,平均單店營收為2100萬元,每家店的估值至少要十年才能兌現。

          

相比之下,現在處於發展早期的特海國際,市值為80億,單店估值約7600萬港元,而平均單店營收為600萬美元,單店估值2年就能實現。所以假設,特海國際若未來2年擴張多30-40家門店,那估值可能會更便宜。

          

三、結語



值得注意的是,放長遠來看,這點可能過於樂觀,一個是特海國際在海外主要做的也是華人生意,看似單店模型效率提升,但規模擴大之後可能就沒那麼好了,這點與文化飲食習慣有關,像出海的拼多多、名創優品、泡泡瑪特這些企業獲得的海外成績,都是日用品或是眼睛審美消費,只要價格合適夠低,消費者購買的幾率就會加大,而飲食文化輸出到海外,這可能發展會比較難一些,這也是為何茅臺在國外並不受歡迎的原因。

          

回到短期邏輯來看,現在單店模型跑通,至少給了市場炒一段時間的理由,更重要的是海底撈管理層怎麼看特海國際,就像有的投資者說的,海底撈賺的錢,張勇不能在國外花。   

 

最新評論

風險聲明: 金融工具及/或加密貨幣交易涉及高風險,包括可損失部分或全部投資金額,因此未必適合所有投資者。加密貨幣價格波幅極大,並可能會受到金融、監管或政治事件等多種外部因素影響。保證金交易會增加金融風險。
交易金融工具或加密貨幣之前,你應完全瞭解與金融市場交易相關的風險和代價、細心考慮你的投資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取向,並在有需要時尋求專業建議。
Fusion Media 謹此提醒,本網站上含有的數據資料並非一定即時提供或準確。網站上的數據和價格並非一定由任何市場或交易所提供,而可能由市場作價者提供,因此價格未必準確,且可能與任何特定市場的實際價格有所出入。這表示價格只作參考之用,而並不適合作交易用途。 假如在本網站內交易或倚賴本網站上的資訊,導致你遭到任何損失或傷害,Fusion Media 及本網站上的任何數據提供者恕不負責。
未經 Fusion Media 及/或數據提供者事先給予明確書面許可,禁止使用、儲存、複製、展示、修改、傳輸或發佈本網站上含有的數據。所有知識產權均由提供者及/或在本網站上提供數據的交易所擁有。
Fusion Media 可能會因網站上出現的廣告,並根據你與廣告或廣告商產生的互動,而獲得廣告商提供的報酬。
本協議以英文為主要語言。英文版如與香港中文版有任何歧異,概以英文版為準。
© 2007-2024 - Fusion Media Limited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