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市衝高。本站120K+位成員,每一位都知道該如何操作。你也可以。領取40%折扣優惠

瑞信證券跌宕16年,從寵兒淪為棄子

發布 2024-5-16 下午01:31
瑞信證券跌宕16年,從寵兒淪為棄子
GS
-
MS
-
UBSG
-

在經歷一波三折之後,瑞銀(UBS AG)和瑞士信貸(CS.US,簡稱「瑞信」)的合並取得了實質性進展。

5月7日,瑞銀發佈聲明,預計將在5月31日完成瑞銀和瑞信的合並。2023年3月,在瑞士當局的撮合下,瑞銀擬以30億瑞士法郎的價格收購瑞信,約合人民幣223.05億元。

當年6月,瑞信不再存續,資產、負債、合同依法轉入瑞銀。伴隨兩家公司的整合,瑞信證券也從瑞信的控股子公司變為瑞銀的控股子公司。

5月3日,瑞信證券披露的2023年業績報告顯示,2023年,該公司淨虧損達1.99億元,這是其2022年虧損2.55億元後的又一次虧損。對於虧損的原因,瑞信證券提及控股股東瑞信與瑞銀合並帶來的影響。

另外,根據中國證監會規定,證券公司股東以及股東的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參股證券公司的數量不得超過兩家,其中控制證券公司的數量不得超過一家,因此控股兩張券商牌照的瑞銀必須舍棄一張。

2024年開年,據媒體報道,海外知名量化巨頭城堡證券計劃收購瑞信證券,以此擴大業務規模。隨後又有消息傳出,螞蟻集團願意出高價拿下瑞信證券以獲得券商牌照。另據財新網報道,北京國資公司有可能用手中的瑞銀證券股權置換瑞銀持有的瑞信證券股權。

目前,關於瑞信證券股權收購的事宜尚未有定論,但連續虧損兩年的瑞信證券究竟有何魅力,引得諸多財力雄厚的財團紛至沓來?

1. 從「寵兒」淪為「棄子」

瑞信證券的前身為瑞信方正證券,設立於2008年10月,注冊資本8億元,股東方為瑞信和方正證券(601901.SH),持股比例分别為33.30%、66.70%。

2020年,瑞信單方面向瑞信方正證券增資,持股比例增至51%,成為其控股股東;方正證券在此輪增資後,持股比例降至49%。2021年6月29日,瑞信方正證券更名為瑞信證券。

最初,瑞信對原瑞信方正證券的投行業務多年來沒有做出成績頗為不滿,但由於自身沒有太多話語權,且公司高管多由方正證券派員,一直處於被動地位。因此,瑞信的目標是謀求100%控股瑞信證券,可以對公司人員進行調整。

2022年9月,方正證券公告稱,擬以11.40億元的價格向瑞信轉讓所持瑞信證券49%的股權。如果交易完成,瑞信將持有瑞信證券100%股權,瑞信證券將成為繼摩根大通證券、高盛高華證券後的第三家外資全資控股券商。

從方正證券方面來看,本次出讓股權或是迫於監管壓力。2014年8月,方正證券收購民族證券(現方正證券承銷保薦有限責任公司)100%股權獲證監會核準批復。根據證監會要求,方正證券必須在控股民族證券5年内解決方正證券與瑞信證券、民族證券的同業競爭問題。

然而,由於瑞信在2022年出現流動性危機,上述收購事宜只能在作罷。2022年,瑞信營收規模大幅下滑,淨虧損73億瑞郎。2023年3月,瑞士當局果斷出手,主導瑞銀對瑞信的收購。收購方案中,瑞銀出價30億瑞郎收購全部瑞信股份,約合人民幣223.05億元。

2023年6月,相關法律程序全部完成,瑞信不再存續,資產、負債、合同依法轉入瑞銀。當年9月,瑞銀董事會批準合並,雙方簽訂最終合並協議。如今,此事迎來新的進展,瑞銀和瑞信將在5月31日完成合並。

圖源:圖蟲

合並完成後,瑞銀將同時控股瑞銀證券(持股67%)和瑞信證券(持股51%)。根據中國證監會「一參一控」的規定,一家機構不能同時控股兩張證券業務牌照。

由此來看,無論是瑞銀,還是方正證券,似乎都已經將瑞信證券視為不得不出手的必賣品。

2. 瑞信證券苦於股東之變

過去,瑞信證券曾取得過較為亮眼的成績。在2018年、2019年連虧兩年後,2020年瑞信證券扭虧為盈,實現營業收入2.83億元,同比增長84.56%;實現淨利潤1180.49萬元,同比增長128.22%。

2021年,瑞信證券的業績持續大幅增長,全年實現營業收入4.97億元,同比增長75.57%;實現淨利潤4518.58萬元,同比增長282.77%。

到了2022年,由於大股東出現危機,瑞信證券的業績受到拖累。當年,該公司由盈轉虧,實現營業收入2.89億元,同比下降41.91%;實現淨虧損2.55億元,同比下降663.27%。

圖源:wind

受股東變更的影響,2023年瑞信證券持續虧損,全年實現營業收入1.57億元,同比下降45.58%,淨虧損達1.99億元。

具體來看,2023年,瑞信證券投行業務取得的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為4045.91萬元,較上年同期下降38.34%;經紀業務手續費淨收入為317.82萬元,較上年同期下降97.01%。此外,該公司利息淨收入1842.48萬元,其他業務收入9052.34萬元。

圖源:瑞信證券年報

可以看出,投行業務及經紀業務業績下滑是導致瑞信證券2023年營業收入下降的主要原因。對於投行業務收入下滑的原因,該公司稱,2023年,受市場變化及項目執行進度推進影響,投資銀行業務收入出現一定程度下降。

對於經紀業務收入下降的原因,瑞信證券則表示,瑞信與瑞銀合並後,公司經紀業務機構客戶因考慮到合並之後的不確定性,選擇減少通過公司進行交易活動,再加上A股在2023年的總成交量減少、公司2023年響應監管部門號召主動降低佣金費率等因素,經紀業務佣金同比大幅下降。

此外,截至2023年末,瑞信證券共擁有126名員工,而2022年底公司員工數量為234名,同比減少46.2%。其中,公司高級管理人員從11名減少到8名,投行業務人員從58名減少到30名,財富管理客戶部從22名減少到2名。

另外,時代財經注意到,瑞信證券在2023年更換了總經理。據其2023年披露信息,該公司總經理由王菁變更為張铮宇,張铮宇曾歷任瑞信證券交易部主管,機構經紀業務與研究業務負責人。

此前,瑞銀首席執行官安思傑曾表示,合並可能導致數以萬計的工作崗位被裁員,瑞銀將從銀行的綜合成本基礎中節省數十億美元。從瑞信證券2023年年報數據來看,裁員或許已經發生了。

3. 誰將成為接盤俠?

儘管連續兩年虧損,但瑞信證券的魅力依舊未減。

此前,瑞信證券在A股市場僅有股票和債券承銷與保薦、證券經紀業務(限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牌照;2023年3月,瑞信證券獲準變更業務範圍,證券經紀業務範圍擴展至全國,並增加了證券投資咨詢、證券自營業務兩項牌照。

有業内人士告訴時代財經,隨著金融行業的快速發展,加上金融牌照獲取標準的完善,金融牌照審批明顯收緊,但各大公司對金融牌照的熱情與日俱增。

今年1月份,有媒體報道稱,對衝基金新王、億萬富翁Ken Griffin創立的全球知名做市商城堡證券計劃收購瑞信證券。此前,城堡證券首席執行官趙鵬曾透露,城堡證券正計劃擴張。

目前,城堡證券在中國已經獲得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資格,但沒有在上海和深圳證券交易所提供證券經紀和承銷業務的牌照,通過收購瑞信證券,將有利於其擴大在中國的業務規模。

據媒體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稱,城堡證券曾出價15億至20億元,而瑞信方期望的價格約為20億元。此外,美國華平投資集團(Warburg Pincus)也曾考慮收購該業務,但因未達到設定的底價而放棄。

隨後,多家媒體報道,螞蟻集團對瑞信證券提出收購要約,且出價要高於城堡證券,希望通過收購瑞信證券建立證券業務。對此,螞蟻集團向時代財經表示,不予回復。

從螞蟻集團目前的金融版圖來看,獨缺一張券商牌照。早在2015年,螞蟻集團就曾試圖通過入股的方式拿下德邦證券,且與德邦證券已達成資本層面合作,但最終卡在了監管審批的最後一道關口。

不過,與城堡證券相比,螞蟻集團還要面對來自監管的壓力。近幾年,監管部門一直在加大對金融服務公司的監管力度。因此,螞蟻集團想拿下瑞信證券並非易事。

今年4月,關於瑞信證券股權的收購事宜再迎變數。據媒體報道,瑞銀考慮轉變策略,擬以所持的51%瑞信證券股權,與北京國資公司換取其持有的33%瑞銀證券股權。

據了解,瑞銀一直在謀求全資控股瑞銀證券,即從北京國資公司手中收購剩餘 33%股份。同時,北京國資公司目前沒有實際控股的證券公司。由此來看,這個方案似乎可以讓二者實現雙赢。

不過,北京國資公司如果想全資控股瑞信證券,還要從方正證券手中收購另外49%的股份。以當年方正證券發佈的擬轉讓股份公告來看,截至2021年12月31日,瑞信證券49%股權對應的評估價值為11.4億元。

目前,上述幾位潛在買家均未公開發佈收購消息。最終,瑞信證券到底花落誰家,恐怕需要在瑞銀和瑞信完成合並後才能揭曉答案。

文章來源:時代財經APP

最新評論

風險聲明: 金融工具及/或加密貨幣交易涉及高風險,包括可損失部分或全部投資金額,因此未必適合所有投資者。加密貨幣價格波幅極大,並可能會受到金融、監管或政治事件等多種外部因素影響。保證金交易會增加金融風險。
交易金融工具或加密貨幣之前,你應完全瞭解與金融市場交易相關的風險和代價、細心考慮你的投資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取向,並在有需要時尋求專業建議。
Fusion Media 謹此提醒,本網站上含有的數據資料並非一定即時提供或準確。網站上的數據和價格並非一定由任何市場或交易所提供,而可能由市場作價者提供,因此價格未必準確,且可能與任何特定市場的實際價格有所出入。這表示價格只作參考之用,而並不適合作交易用途。 假如在本網站內交易或倚賴本網站上的資訊,導致你遭到任何損失或傷害,Fusion Media 及本網站上的任何數據提供者恕不負責。
未經 Fusion Media 及/或數據提供者事先給予明確書面許可,禁止使用、儲存、複製、展示、修改、傳輸或發佈本網站上含有的數據。所有知識產權均由提供者及/或在本網站上提供數據的交易所擁有。
Fusion Media 可能會因網站上出現的廣告,並根據你與廣告或廣告商產生的互動,而獲得廣告商提供的報酬。
本協議以英文為主要語言。英文版如與香港中文版有任何歧異,概以英文版為準。
© 2007-2024 - Fusion Media Limited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