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分析指國內生育率下降,擔憂人口結構最終會對經濟發展造成障礙。也有評論指生育率下降是經濟繁榮的必然結果,如今發達國家的出生率幾乎都低於人口的替代值,在亞洲以日本尤為嚴重。
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現代經濟有別於以前的農業社會,孩子對家庭的負擔太重,需要投入大量的資源去栽培和教育,而孩子對家庭帶來的經濟利益,卻不一定與投入的資源成正比。
另一方面,隨著人口壽命不斷增加,人口老齡化的情況也顯得越來越嚴重。雖然很難準確預測人口增減趨勢,但有分析指在未來10至20年,中國人口比例中65歲或以上、達到退休年齡的人口將會上升到20% 或以上,相反年輕在職人口則逐年減少,可能形成生產力下降及其他社會問題。
人口結構對投資風險和回報有重大關係,關鍵是投資者如何從人口結構變化中獲利。本文希望討論中國人口增減的危與機,按官方公佈信息分析人口趨勢。
從人口困局演變為人口崩潰 當社會的生產力進步不足以補償更多新生人口的負擔時,就產生人口困局(population trap)。在上世紀四五十年代,中國的人口困局反而間接導致生育率上升,因為父母希望通過生育更多的孩子來獲得經濟保障,從而造成生活水準下降的惡性循環。
到了八九十年代,中國實施一孩政策以後,人口增長減慢,年輕人養家活兒的負擔亦相對減少,個人及國家的資源可以投放在改善基礎建設、提高生活質量、旅遊、甚至奢侈品消費上,帶動經濟繁榮。但發展到21世紀,情況就如世界上所有人均富裕的國家,出現生育率下降,最終可能導致生產力亦下降。
出生率低於替代值導致衰退 人口替代值通常是指平均每個家庭起碼生養2.1個小孩,以取代自然人口死亡。但人口本身並不能使家庭或國家富裕和繁榮,世界上到處都是人口眾多而貧窮的地方,假如生產力隨著人口減少而下降,家庭和國家的收入就會下降。
老年人口會傾向、或不得不將以往的投資轉換為現金,或轉換為更保守的投資,用以彌補日常消費。與此同時,房地產和建築物的老化,或不斷變化的經濟及地緣政治形勢,會使曾經有價值的物業投資變得不再那麼有價值,傾向減少儲蓄的人口結構會進一步改變以往受追捧的投資產品需求,並造成拋售壓力。假如沒有更適合人口結構增減的投資產品出現,像中國那樣過於依賴基建及房地產投資的經濟增長模式,必然會受到考驗。
生產力下降比人口下降更快 生產力的比較,可以按年度實際GDP增長和年度就業人口數字分析出來,根據官方數字並以14億人口計算,中國的勞動生產力自2010年起逐年下降,10年來總共下跌了接近72%,原因可能是由於人口老化及2020年間受疫情影響。
21世紀國與國的競爭將則重於經濟增長和人口結構的改善,在可見的將來,假若中國當局在社會穩定的前提下容許吸納移民,或設法鼓勵生活在國外的年輕一代回流,人口難題就會迎刃而解,甚至可能領先於英美、加拿大等擁有大量移民的國家,保持經濟增長活力,但這些假設已經超出一般投資者的可控範圍。
人口趨勢提供長期投資機會 投資者需要緊貼中國的人口趨勢,及時地適當改變投資策略。顯然易見的是,當中國人口比例中佔大多數是老年人時,以往行之有效的各種政策將會面臨挑戰,從股票到債券、最後到房地產,市場的反應往往驚人的準確,如果相關政策或人口結構不變,中港投資市場可能會出現螺旋式、甚至斷崖式的下跌。話雖如此,市場亦有謠言指中國人口的官方數字可能與真實情況有非常大的偏差,但該些理解同樣也超出一般投資者的可控範圍。
除非出現不可預測的大規模老年人口死亡案件,比較可行的解決方法是提高目前社會的生產力,這意味著改善就業、提高個人及企業的收入、同時減少稅務負擔,使到社會能夠更好地支持目前可預見的人口結構。
從正面的方向去預測,中港投資市場必然會出現更多具有合理回報的醫療科技企業及ETF、和解決老年人群居所生活的房托基金供投資者選擇。香港已經出現該些類型的投資產品,目前看起來雖然相比投資熱門科技股或房地產等並不算吸引,但由於寬鬆的貨幣政策會因為人口結構問題終有一天必然結束,投資者很難準確地預測市場的拐點將會在什麼時候會出現,如果無法看準良機,只能及早準備,開始部署尋找更穩妥的長期投資機會。
結語:應對挑戰的追趕潛力 人口結構是一個經濟計時炸彈,隨著人口趨勢的發展和本身的需要,投資者需要考慮相應地分配投資組合。在可預見的將來,投資者亦需要平衡短線獲利與長線投資機會,除了繼續尋找能夠適應人口結構、保持盈利增長的企業,為免投資變成賭博,適當地分散投資地區或領域也是很重要。
人口老齡化和人口結構增減造成的挑戰,對於市場來說並不難理解。但是,解決方法需要配合適當的社會制度和投資方式,目前都是未知之數。出生率下降和退休人數的增加,都可能對財富創造產生災難性的後果,因此從現在開始,任何投資組合的構建,都需要考慮到人口結構的趨勢。
本文所提供的信息僅供一般參考之用,並不構成任何個人化的投資勸誘或建議。作者沒持有以上提及的股票。
相關
本文所提供的信息僅供一般參考之用,並不構成任何個人化的投資勸誘或建議。作者沒持有以上提及的股票。 HK MoneyClub (www.hkmoneyclu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