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S研究人形機器人為科技板塊帶來的機遇

發布 2025-6-22 下午04:05
© Reuters

Investing.com - UBS認為人形機器人可能成為科技板塊長期增長的驅動力,這一機遇涵蓋半導體、硬件、影像和組裝等領域。

在最新的Q系列報告中,該銀行估計,全球人形機器人的年需求量可能從2025年的1.5萬台增長到2050年的8600萬台,在此期間實現超過40%的複合年增長率(CAGR)。

UBS估計,在其基本情景下,與人形機器人相關的半導體市場規模可能從2025年的2100萬 USD增長到2050年的1770億 USD,相當於該行業2025年規模的28%。

該報告強調半導體是「支持人形機器人智能的關鍵推動因素」,對處理、連接、感測、存儲和模擬內容的需求將使芯片供應商和晶圓廠受益。

硬件供應商也可能從推出品牌機器人和將人形機器人整合到工廠運營中獲益。

UBS認為AI是加速人形機器人採用的關鍵驅動因素。該公司指出,「人形機器人可以成為科技行業的強勁產品週期」,而諸如模擬框架和設備上視覺語言模型等AI模型可以幫助提升訓練和認知能力。

「這些好處本質上是長期的,但隨著AI的發展可能會加速到來,推動科技產品週期,因為人形機器人將驅動計算密集型的人工勞動替代,」由Randy Abrams領導的分析師團隊寫道。

UBS預計2025年高端人形機器人的半導體物料清單成本約為1,400 USD,到2050年隨著複雜性和功能的提升可能增加到2,000 USD。

關鍵組件類別包括500 USD的主處理器、DRAM和NAND存儲、用於電機控制的MCU、模擬組件以及多個傳感器和攝像頭模組。

潛在受益的股票包括芯片製造商,如英偉達(NASDAQ:NVDA)、高通(NASDAQ:QCOM)、聯發科(TW:2454)和台積電(NYSE:TSM);硬件公司包括三星(KS:005930)、小米(OTC:XIACF)和泰瑞達(NASDAQ:TER);以及零組件供應商如大立光、索尼(NYSE:SONY)、貿聯、美光(NASDAQ:MU)和英飛凌(OTC:IFNNY)。

組裝公司如鴻海(TW:2317)、廣達服務公司(NYSE:PWR)和緯創(TW:3231)也在UBS的關注名單上。

UBS預計人形機器人採用的主要拐點將出現在2030年至2050年之間,但指出隨著公司推出專用硬件和AI平台,這一進程可能會加速。

例如,英偉達計劃推出其Thor平台用於設備上的人形機器人處理,以及模擬和訓練工具,而包括鴻海、廣達和緯創在內的硬件製造商正在開發用於工廠、醫療保健和酒店業的人形機器人。

同時,小米和華碩(TW:2357)等消費科技品牌正在開發面向家庭的模型,整合AI和智能設備技術。

此文章由人工智能協助翻譯。更多資訊,請參閱我們的使用條款。

最新評論

風險聲明: 金融工具及/或加密貨幣交易涉及高風險,包括可損失部分或全部投資金額,因此未必適合所有投資者。加密貨幣價格波幅極大,並可能會受到金融、監管或政治事件等多種外部因素影響。保證金交易會增加金融風險。
交易金融工具或加密貨幣之前,你應完全瞭解與金融市場交易相關的風險和代價、細心考慮你的投資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取向,並在有需要時尋求專業建議。
Fusion Media 謹此提醒,本網站上含有的數據資料並非一定即時提供或準確。網站上的數據和價格並非一定由任何市場或交易所提供,而可能由市場作價者提供,因此價格未必準確,且可能與任何特定市場的實際價格有所出入。這表示價格只作參考之用,而並不適合作交易用途。 假如在本網站內交易或倚賴本網站上的資訊,導致你遭到任何損失或傷害,Fusion Media 及本網站上的任何數據提供者恕不負責。
未經 Fusion Media 及/或數據提供者事先給予明確書面許可,禁止使用、儲存、複製、展示、修改、傳輸或發佈本網站上含有的數據。所有知識產權均由提供者及/或在本網站上提供數據的交易所擁有。
Fusion Media 可能會因網站上出現的廣告,並根據你與廣告或廣告商產生的互動,而獲得廣告商提供的報酬。
本協議以英文為主要語言。英文版如與香港中文版有任何歧異,概以英文版為準。
© 2007-2025 - Fusion Media Limited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