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取40%折扣優惠
最新!💥 獲取ProPicks查看哪些策略擊敗標普500指數1,183% 領取40%折扣優惠

需求拖累半導體行業,2023年如何看待?

發布 2022-12-27 下午06:42
更新 2022-12-27 下午12:18
需求拖累半導體行業,2023年如何看待?

需求拖累半導體行業,2023年如何看待?

目前,半導體產品已經滲透到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從新能源到物聯網,再到5G通訊、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等。特别是我國近年對半導體行業高度重視,國產替代的概念被市場熱捧,造就了「新半軍」這樣的新投資名詞,半導體就在其中佔有一席之地。

但2022年以來,半導體行業卻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從之前的高景氣度有一定的反轉:美國具有代表性的費城半導體指數(SOX)今年迄今的累計跌幅已經達到了36%。而在此之前的三年里,這一關鍵的半導體行業指數曾以平均每年51%的漲幅跑赢市場。在即將跨年的此時,如何看目前的半導體芯片市場?

國際芯片巨頭「不及預期」,行業整體慘淡

近日美國最大存儲芯片制造商美光科技(Micron)公佈了2023財年第一季度財報,其營收和每股收益均不及分析師預期,美光在公佈財報的同時給出了下一財季(第二財季)的營收同樣不及市場預期的宣告,而且在業績發佈的同時還宣佈,將在2023年裁員約10%,以上的利空消息給芯片行業潑了一盆冷水。

美光科技(MU.US)以向電腦制造商供應内存芯片而聞名,但該公司面臨的環境是,個人電腦銷售已經開始放緩或萎縮,而服務器銷售預計在2023年將幾乎沒有增長。

美光科技首席執行官Sanjay Mehrotra表示,内存供應過多,而需求不足,這導致該公司持有更多庫存,並失去定價權。美光自身的庫存在最近一個季度飙升了26%,達到創紀錄的84億美元。他說「過去幾個月,我們看到需求大幅下降。」

其實不止是美光,芯片行業需求不足是2022年困擾行業的重要事件之一。今年以來全球電子行業周期持續下行,尤其是以智能手機、PC為代表的消費類電子需求萎靡,影響行業整體需求。今年需求有多差呢,我們看看IDC公佈的全球主要廠商PC出貨量情況,PC端是半導體下遊需求的重要途徑之一。

從IDC給出的Q3數據看,市場份額排名前五的PC廠商,除了蘋果以外,其餘廠商的同比增速均在下降,其中聯想作為市場份額佔23%的老大哥,Q3的PC出貨量降幅變動為16%。

需求不足也讓企業庫存消化困難。從全球主要芯片廠商的庫存變化情況看,2022年以來,半導體行業各細分領域的庫存都顯著上升,包括存儲器廠商、無線通訊芯片廠商、模擬/IDM廠商、計算芯片廠商,他們的存貨周轉天數在2022年都在增加。

需求不足,庫存高企,芯片巨頭們也相繼調低了業績預期。早在今年夏天時,全球知名芯片龍頭台積電就在業績說明會下修全年營收目標,原因是三大客戶罕見下調訂單量;而此後,另兩大半導體行業龍頭AMD(AMD.US)和英偉達(NVDA.US)也向台積電表明不得不調整訂單規劃,AMD削減第四季度至2023年首季約2萬片的7/6納米制程訂單。

總而言之,從此前多個半導體行業龍頭對行業的預期來判斷,似乎都頗為謹慎。而這也反映到了各公司股價上。2022年初至今,AMD股價跌幅約55%,英特爾(INTC.US)股價跌幅47%,英偉達股價跌幅48%,台積電股價跌幅37%。而代表半導體行業整體狀況的美國費城半導體指數(SOX)年初至今跌幅也同樣接近40%。這一年對於半導體芯片行業真的是不利的一年。

國内半導體情況

中國目前是重要的半導體產業鏈成員之一,根據SEMI的數據,2022年四季度,位於中國國内的半導體產能佔到全球的24%,該比例自2017年開始持續增長。換句話說,從產能來看,來自國内的產能將佔全球近四分之一的比例,中國在半導體行業上的地位不言而喻。

國際巨頭2022年並不好過,那麽中國的半導體龍頭是否能獨善其身呢?

我們看看國内晶圓雙雄中芯國際(688981.SH)和華虹半導體(01347.HK)的情況。

1、中芯國際

在中芯國際2022年三季報中,中芯國際管理層評論說:「三季度營業收入為人民幣131.7億元,出貨量略有下降,但平均銷售單價因產品組合優化小幅上升,收入和上季度持平。由於外部需求下行,内部部分工廠進行了歲修,同時折合八英寸月產能環比增長了3.2萬片,產能利用率為92.1%,較上季度下降了五個百分點。綜合上面各個因素,三季度毛利率為39.2%,環比下降0.2個百分點。」

對於四季度的展望,管理層認為,受手機、消費領域需求疲弱,疊加部分客戶需要緩衝時間解讀美國出口管制新規而帶來的影響,營業收入預計環比下降13%到15%,毛利率在30%到32%之間。

雖然業績展望預計收入環比下降,但值得一提的是,中芯國際逆勢提出提高資本開支計劃,據其三季報,中芯國際提出將全年資本開支計劃從320.5億元上調到456億元,這給了市場一定的信心。據東吳證券解讀,中芯國際進一步加大逆周期投資力度的核心原因體現在:(1)自主可控為逆周期擴產核心驅動力;(2)隨著美國的限制措施持續升級,本土晶圓廠持續加大對核心設備採購力度。

2、華虹半導體

作為國内晶圓第二的龍頭企業,華虹三季報公佈的業績是超預期的,11月10日公佈的財報顯示,公司2022年第三季度實現營收6.299億美元,同比增長39.5%,環比增長1.5%,再次刷新歷史記錄;歸母淨利潤1.039億美元,同比增長104.5%,環比增長23.8%。公司營收、利潤表現持續強勁。值得一提的是,第三季度公司收入略高於此前收入指引6.25億美元。

此外,第三季度華虹整體毛利率再度刷新歷史新高,本季度上升至37.2%,同比上升10.1個百分點,環比上升3.6個百分點,第三季度公司整體毛利率大幅高於此前給出的指引區間33%-34%上限。

就在三季報公佈之前,華虹還於11月4日更新了回A上市招股書,擬在上交所科創板上市,準備募集資金180億人民幣用於擴產。

從國内晶圓雙雄的三季報業績看,喜憂參半,具有一定的行業生機,並不像國際芯片巨頭那樣一邊倒的「不及預期」。

從第三季度單季度的營收及淨利潤環比增速來看,國内哪些半導體企業有所改善?筆者整理國内半導體上市公司情況如下,以單季度歸母淨利潤環比增速降序排列,取前20名,單季度歸母淨利潤環比增速高於100%的公司有4家,分别是:唯捷創芯(688153.SH)、利揚芯片(688135.SH)、華嶺股份(430139.BJ)、國科微(300672.SZ)。

機構判斷未來預期

從行業需求長期來看,民生證券判斷:手機+PC依舊是半導體重要的下遊市場,但就成長性來看,汽車芯片需求增速最快。後續在關注消費市場復蘇的同時,更應把握汽車、服務器等增量市場。中信建投發佈的研報指出,展望2023年,新能源和半導體仍是我們重點關注的兩個方向。該機構認為,隨著經濟活動復蘇,半導體有望在2023年走出下行周期。

對於當下行業看法及2023年前景,中航證券認為,半導體周期凜冬已過半,估值回歸合理。2022年半導體行業跌幅超30%,經過深度回調後,當前PE-TTM僅41.2X,位於五年内8.6%的分位點,月度估值中位數創6年新低,調整較為充分。該機構復盤近20年A股電子及半導體行業的發展特徵,總結出:行業具備強周期、高彈性、事件驅動的特點,穩定的全球政治環境、寬松的貨幣環境、主流意願的消費爆品是驅動行業上行的因素。

當前時點,中航證券判斷:1)行業逆全球化與逆周期擴產將長期並存;2)周期有望於2023年中觸底,但需求分化,新能源車接力消費電子成為下一增長極;3)半導體估值已不再「高處不勝寒」,建議把握估值底部區間的佈局機會。

目前在港上市的半導體芯片股,除了中芯國際和華虹半導體以外,ASMPT(00522.HK)、上海復旦(01385.HK)也都是知名的半導體概念股。值得注意的是,中芯國際此前曾憑借強勁的實力入選第九屆「港股100強」名單。如今,第十屆「港股100強」活動即將於2023年2月24日舉行,同時會揭曉第十屆「港股100強」主榜單和子榜單入榜企業。屆時會有哪些港股半導體公司上榜?值得期待。

據悉,「港股100強」是每年一次的港股影響力評選活動,活動始於2012年,是由騰訊網和財華社共同發起,旨在利用大數據和一系列科學、公允的評價指標對上一年度香港上市公司的各項數據進行分析與計算,評選並公佈優秀的上市公司榜單及頒發獎項。

最新評論

風險聲明: 金融工具及/或加密貨幣交易涉及高風險,包括可損失部分或全部投資金額,因此未必適合所有投資者。加密貨幣價格波幅極大,並可能會受到金融、監管或政治事件等多種外部因素影響。保證金交易會增加金融風險。
交易金融工具或加密貨幣之前,你應完全瞭解與金融市場交易相關的風險和代價、細心考慮你的投資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取向,並在有需要時尋求專業建議。
Fusion Media 謹此提醒,本網站上含有的數據資料並非一定即時提供或準確。網站上的數據和價格並非一定由任何市場或交易所提供,而可能由市場作價者提供,因此價格未必準確,且可能與任何特定市場的實際價格有所出入。這表示價格只作參考之用,而並不適合作交易用途。 假如在本網站內交易或倚賴本網站上的資訊,導致你遭到任何損失或傷害,Fusion Media 及本網站上的任何數據提供者恕不負責。
未經 Fusion Media 及/或數據提供者事先給予明確書面許可,禁止使用、儲存、複製、展示、修改、傳輸或發佈本網站上含有的數據。所有知識產權均由提供者及/或在本網站上提供數據的交易所擁有。
Fusion Media 可能會因網站上出現的廣告,並根據你與廣告或廣告商產生的互動,而獲得廣告商提供的報酬。
本協議以英文為主要語言。英文版如與香港中文版有任何歧異,概以英文版為準。
© 2007-2024 - Fusion Media Limited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