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以來,納指成分股蒸發超2萬億美元。
距離5月議息會議只有兩周時間,美聯儲按照慣例進入了緘默期。在多位聯儲高官的密集發聲后,5月政策基調已基本明朗,但部分細節還有待揭曉。
接下來,經濟數據的表現將很可能決定政策力度的強度,但通脹預期正在令「軟着陸」的前景充滿不確定性,這也成為了近期市場波動的重要因素。
加息縮表組合拳箭在弦上
美聯儲主席鮑威爾上周出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論壇活動時表示,加快加息步伐是合適的,50個基點將在下次議息會議上「擺在桌面」。
這也是4月以來美聯儲官員表態的縮影。雖然聖路易斯聯儲主席布拉德(James Bullard)曾表示,他不排除大幅加息75個基點的可能性,但50個基點依然是目前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內部的共識。作為緘默期前最後發表講話的官員,克利夫蘭聯儲主席梅斯特(Loletta Mester)表示,暫時不需要考慮75個基點的可能性,她支持通過50個基點加息讓通脹更快地走上下行軌道,「讓我們走上有條不紊的政策路線,而不是過於咄咄逼人。」
各方強硬的言論意味着美聯儲的利率預期將比3月的預測更為陡峭。丹麥丹斯克銀行首席宏觀分析師米爾霍伊(Mikael Olai Milhoj)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鑒於目前的物價壓力,美聯儲必須通過加快收緊貨幣政策實現打壓通脹預期的目的,但政策力度是關鍵。他分析道,貨幣政策對供應鏈的影響相對有限,因此控制需求端成為了目標,「目前消費需求過高,加息主要是收緊金融環境,適度減緩需求增長,從而實現降低通脹壓力的效果。」
美國3月的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同比增長8.5%,為1981年以來的最大升幅。隨着烏克蘭局勢推升食品和能源的價格,美聯儲當下面臨的通脹危機已經更加嚴峻。聯邦基金利率期貨顯示,市場正在為美聯儲連續多次50個基點加息積極定價。
米爾霍伊警告稱,結合近期的就業數據,美國勞動力市場進一步緊張,由於工資增長不足以彌補物價漲幅,潛在的薪資-通脹螺旋風險正在升溫。他預計,美聯儲將在5月~7月的3次會議上分別宣布加息50個基點。
有關縮表的細節,美聯儲官員在近期講話中並未過多提及。結合3月會議紀要,FOMC內部在這個問題上達成了重要共識,初步計劃分階段實現每月600億美元美國國債和350億美元機構MBS的縮表上限,委員們可能會討論是否需要比原先設定的基線3個月更快達到上限目標。
受美聯儲政策預期影響,基準10年期美債收益率上周突破2.90%,年內上漲幅度超過140個基點。「資產定價之錨」上行嚴重打壓了風險偏好,納指4月累計下跌逾10%,市值蒸發超2萬億美元。
是否需要超越中性利率
相對於5月的政策決議,引發近期市場波動的重要因素是投資者對政策力度過於激進的擔憂。
在3月的會議紀要中,許多與會者指出,在目標範圍內進行一次或更多次50個基點加息可能是合適的。不少委員相信,接下來適合迅速將貨幣政策立場轉為中性。一些與會者認為,目前的重大風險是通脹和通脹預期可能會變得根深蒂固。
如今物價壓力正變得愈發棘手。上世紀80年代,時任美聯儲主席沃爾克(Paul Volcker)通過激進加息和兩次衰退的代價才止住了最高14.5%的通脹浪潮。本輪的物價上漲由疫情和烏克蘭局勢聯合驅動,但持續近一年6%的通脹增速已經讓美聯儲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在美聯儲內部,部分溫和的鴿派委員陸續「倒戈」,開始呼籲在年底前將關鍵利率升至「中性」水平,以遏制高通脹帶來的風險。芝商所利率觀察工具FedWatch顯示,市場預計年底美聯儲聯邦基金利率區間為2.75%~3%,這將使美聯儲的目標利率超出「中性」水平。
從歷史角度看,這也是美聯儲最快的加息周期之一。在2004年年中開始的周期中,FOMC花了兩年時間才達到中性利率。從1993年底開始的周期中,到達中性利率耗時一年時間。按照目前市場預期,本輪只需要9個月。
第一財經記者匯總發現,目前美聯儲內部尚未對是否需要超越中性利率達成共識,包括美聯儲理事沃勒、芝加哥聯儲主席埃文斯等官員表達了支持觀點,而候任美聯儲副主席布萊納德、亞特蘭大聯儲主席博斯蒂克和舊金山聯儲主席戴利等人則傾向於結合經濟數據作出決定。「我認為,在年底前迅速向中性利率邁進是一條謹慎的道路。」戴利稱。
然而,有關經濟衰退的擔憂正在上升。穆迪首席經濟學家贊迪(Mark Zandi)上周表示:「我認為,未來12個月,我們進入衰退的可能性約為三分之一,且這一概率正繼續上升。」 他指出,隨着利率的大幅上調和資產負債表的縮減, 美聯儲穩經濟的難度增大,「軟着陸」更加困難。短期和長期債券收益率的上升正在增加各種貸款的成本——最顯著的是通常用於為購房的30年期抵押貸款平均利率上周升至5%以上,這是美聯儲影響經濟的關鍵渠道。
高盛首席經濟學家哈齊烏斯(Jan Hatzius)認為,美國經濟未來兩年衰退的可能性為35%。他在報告中寫道,實現所謂的「軟着陸」可能很困難,自二戰以來,美國14個緊縮周期中有11個在兩年內出現衰退。
文章來源:第一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