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上海7月20日 -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高級研究員管濤表示,經歷10年匯改人民幣匯率已趨於均衡合理,但匯改仍未有窮期,更為市場化的改革仍是不二選擇;未來匯改應繼續增強匯率彈性、同時加快培育外匯市場,包括豐富交易產品、擴大交易主體、放鬆交易限制等,並合理定位大國匯率政策,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
第一財經日報周一刊登對原國家外匯管理局國際收支司司長管濤的專訪稱,隨著人民幣匯率彈性不斷增強,境內各類市場主體應控制好自身匯率敞口風險;美聯儲加息後,中國會有資本流出壓力,但人民幣匯率正逐漸呈現資產價格特性,影響匯率走勢和跨境資本流動的因素日趨多樣化,不能再用傳統商品社會的視野看待。
"匯率彈性增加對於抑制套利資本流動有著積極的作用,目前人民幣匯率的波動性不論與成熟市場還是新興市場的貨幣相比,均處於較低的水平,容易受到資本流動的衝擊。"他表示,要抓住當前外匯供求基本平衡、匯率水平基本合理的有利時機,積極推動相關改革。
面對離岸人民幣市場快速發展並超過在岸市場的狀況,他指出,解決方法在於兩個市場互聯互通,同時消除體制機制障礙,加快在岸市場的發展;當然隨著匯改深入,如何更有效地擺布本外幣資產負債和防範利率、匯率等市場風險,也對外匯市場發展提出了高要求。
他並表示,境內銀行間市場人民幣匯率交易價經常性地觸及日間浮動區間的上下限,這也一定程度反映了外匯市場的深度和廣度不夠,流動性不足的問題。下一步,應該從豐富交易產品、擴大交易主體、放鬆交易限制、完善基礎設施、鼓勵雙向開放等方面,大力發展境內外匯市場。
在如何定位匯率政策方面,管濤認為,中國應對內平衡優先,將匯率政策作為次要政策,將其還原為政策工具而非目標。中國應無懼其他經濟體政策調整的溢出效應衝擊,也不必擔心海外不會增加配置人民幣資產。在央行淡出外匯市場常態干預的同時,匯率政策應該被善意地忽視。
"匯率也不能包治百病,甚至不能起到決定性作用,要處理好市場和政府的關係,相信卻不能迷信市場。"他說。
他指出,要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加快外匯市場發展和推進資本賬戶開放,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形成機制;同時也要加快建立健全逆周期調節的宏觀審慎框架下的外債和資本流動管理體系,不斷提高透明度,減少信息不對稱,提高市場有效性;央行還應保留對外匯市場異常波動的干預權利,維護外匯市場的穩定運行。
管濤還提到,固定或者僵化的匯率安排容易受到資本流動的衝擊。隨著人民幣匯率彈性不斷增強,人民幣匯率有漲有跌就會成為經常性狀態,各界不必過度解讀,也不要過度反應。境內各類市場主體應該控制好自身的匯率敞口風險,對外適度舉債,並恰當運用合適的金融工具管理好敞口風險。
面對貿易順差和外匯市場的供求關係出現背離現象,他認為,人民幣匯率正逐漸呈現資產價格特性,影響匯率走勢和跨境資本流動的因素日趨多樣化、複雜化。這突出表現為國內外匯市場運行呈現多重均衡狀態,即在給定的基本面情況下,受市場預期影響,市場既可能外匯供大於求,也可能外匯供不應求。
"我們不能再用傳統商品社會的視野看待和觀察外匯市場的變化,進而分析、預測人民幣匯率的走勢,"他說,未來,非交易、非流量尤其是市場預期因素對市場預期的影響會越來越大,而且市場預期自身也是善變的,波動很大;而從長遠來看,如果央行退出外匯市場干預,貿易順差、資本項目流出將是必然的。(完)
(發稿 張金棟; 審校 張喜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