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上海11月22日 -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余永定和社科院世經政所副研究員肖立晟撰文稱,從現在到特朗普政府上台之前的這段時間是放棄對外匯市場的干預、讓人民幣貶值到位的窗口期。希望央行能沿著“8·11”匯改的思路,在做好預案的基礎上,盡快完成中國匯率制度改革。
上海證券報周二刊登他們的文章稱,當前人民幣匯率中間價“收盤價+籃子貨幣”形成機制較好地實現了引導人民幣逐步貶值,但仍存在一系列缺陷,包括市場長期無法出清、外儲消耗、貨幣政策獨立性不足,強化資本管製造成的市場扭曲等。
“人民幣貶值並不像許多人想象的那麼可怕,...即便匯率出現暫時超調,最終還是會回到由基本面決定的水平上。更何況中國還有資本管制這一道最後的防線。我們就沒有必要對短期的、波動性的貶值過於擔心。”文章寫道。
他們認為,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可能出現的美元資產收益率上升所導致的美元指數上升,以及資本外流、外逃加劇,或對人民幣造成更大的貶值壓力。
但根據國際文獻,貨幣大幅度貶值,如貶值25%以上,主要會產生四個問題:通貨膨脹;銀行資產負債表幣種錯配;主權債務危機;企業外債危機。中國只有第四個問題比較突出。但過去一年中國企業外債已大幅減少,料不會受到不可承受的衝擊。
文章也批評了市場提出的貶值動搖信心的說法,文章稱,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貿易順差國,經濟增速遠高於全球平均增速、世界上外匯儲備最多、金融資產收益率高於美國的國家,這個國家的貨幣不會出現貶值20%到25%的狀況。
對於廣義貨幣對GDP比過高的擔憂,文章也認為,廣義貨幣對GDP比過高確實值得擔心。這是反對過早開放資本項目的重要論據,但不能用於反對停止干預外匯市場(當然不是絕對不干預)。
“而在保留資本管制情況下,讓人民幣匯率由市場決定,不會導致人民幣匯率一瀉千里的狀況,但可以減輕資本管制壓力,從而減少資本管制對市場價格和資源配置的扭曲。”文章稱。
余永定和肖立晟在文章中非常贊同當前中國央行加強資本管制的舉措,並認為管制措施必須加強而不能削弱,雖然資本管制副作用巨大。但他們也建議,資本管制的方式應盡可能運用間接的方式,例如托賓稅,經歷減少因為管制導致的價格扭曲。
他們還詳細論述了“收盤價+籃子貨幣”的中間價形成機制,定價公式如何影響匯價,以及為何要採用當前的模式。文章並提出,現有的通過引導匯率逐漸貶值,直至貶值壓力消失的機制存在明顯的缺陷。
其中一個重要的缺陷就是貶值預期長期存在必然鼓勵更多的資本外流,從而大大延長貶值壓力的釋放過程。不僅如此,在緩慢的貶值過程中,當一部分貶值壓力得到釋放後,新的貶值壓力又會出現,導致更多外儲的損耗。
“人民幣的升值過程持續了至少十年。貶值過程又要持續多久呢?...自2014年開始的貶值過程中,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裡我們已經用掉了8,0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以這種速度,如果貶值過程再拖下去,我們還有多少外匯儲備可以使用?”文章反問道。
文章並指出,緩慢貶值政策的另一個重要缺陷是削弱了央行貨幣政策的獨立性。近期人民幣匯率急速貶值,並沒有分化預期,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貶值預期。這種一致性預期對央行的貨幣政策造成嚴重掣肘。(完)
(發稿 張金棟 審校 喬艷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