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眼中,投資指數產品是明智之舉。事實上,追蹤大市指標的交易所買賣基金(ETF)一向能帶來長遠回報。
然而,筆者認為這個策略只適用於追蹤多元化指數的美國ETF,例如追蹤標普500指數(其涵蓋美國500大上市企業)的ETF。
投資追蹤標普的ETF,相當於買入多個行業的大量公司股權。另一方面,亞洲地區的ETF,特別是香港和恒生指數ETF,情況卻截然不同。接下來,筆者將會解釋為何投資者應該對亞洲ETF避之則吉。
投資中國的「傳統行業」 在冠狀病毒疫情引發市場動盪之際,筆者的同事Edmund相信投資者應該買入ETF。不過,我認為實情並非如此。
的確,在股市大地震期間,分散投資會較為可取,可是投資者必須保持目標明確。因此,我們不妨分析一下香港盈富基金(SEHK:2800)的組合持股。
筆者對盈富的最大疑慮,是投資者會透過基金在無意中買入中國的「傳統行業」股份,例如銀行和能源股,而在這些行業中,不少公司均是國有企業。
正如我過往提到,由於中國國有企業的股東和政府利益未必一致,有關股票的價值通常會持續下跌。
與此相反,中國的「新興產業」股包括騰訊控股(SEHK:700)和阿里巴巴集團(NYSE:BABA)(SEHK:9988)等企業。
在少數行業投資眾多公司 恒生指數只有50隻成份股,與標普500指數一比,便會顯得集中度極高。
在恒指中,中國移動(SEHK:941)、中國海洋石油(SEHK:883)、中國工商銀行 (SEHK:1398)、中國建設銀行(SEHK:939)和中國銀行(SEHK:3988)均是佔比較重的成份股。
除此以外,匯豐控股(SEHK:5)亦佔相當高比重,使得投資者承受較大風險,筆者認為這並非好事。如果合併計算,上述六隻股票實際佔恒生指數略高於30%。
比重最高的恒指十大成份股
資料來源:2020年2月28日的恒生指數資料單張
專注於亞洲的長線回報 在美國,ETF的表現有時會大幅領先投資者自行選取股票,但在亞洲,與其投資於追蹤恒指的ETF,投資者倒不如買入個別股票。
基於亞洲地區有不少國有企業,投資者自行發掘經營完善的公司將能夠帶來更豐厚的長遠回報。
有鑑於此,筆者建議大家發掘、買入並一直持有優質企業,不用理會亞洲的ETF和股票指數。
延伸閱讀
- 中國移動的派息可保持穩定嗎?
- 剖析騰訊股價強勁的背後原因
- 匯豐停派息 恒生銀行抵諗嗎?
- 3隻退休組合必須有的精選港股
- 滙豐不派息後的操作空間
The Motley Fool Hong Kong Limited(www.fool.hk)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