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通財經APP獲悉,信達證券發佈研究報告稱,5月中旬明確提示過第一波上漲完成,現在處在2-3個月回撤的過程中,該行認爲休整的時間空間均已經不大了。本質上是歷次熊市結束後漲一個季度大多都會出現的休整,2005年以來歷次牛市第一年的第二個季度均出現了休整。該行認爲短期缺乏盈利層面的樂觀理由,所以市場還會震盪。進入震盪期,8月下旬到9月能否反轉關注銅價和房地產二手房銷售。年度建議配置順序:上游週期>金融地產>出海(汽車汽零、家電)>傳媒互聯網、消費電子。
信達證券觀點如下:
是否會重演2023年下半年的情形?
年初2-5月股市較強,幾乎所有板塊都有過階段性不錯的反彈,但Q2開始,市場開始逐漸走弱,即使最強的板塊,近期也有調整。類似的情況2023年也出現過,從2022年Q4-2023年初,市場有較強的表現,從23年Q2開始,先是經濟相關的消費地產鏈開始調整,期間AI和中特估整體偏強,但從7-8月開始,最強的AI和中特估也見頂調整。2023年年初經濟可能會改善的樂觀邏輯Q2被證僞,今年年初盈利可能能企穩的邏輯(庫存週期、出海等)目前也出現了明顯的回調。後續市場是否會重演2023年下半年持續下臺階的情形?可以從盈利和微觀流動性兩個角度做對比。
相比2023年下半年,經濟和盈利下降速度更慢。
可以比較今年和去年Q2經濟指標低預期的速度,從花旗中國經濟意外指數來看,從4月下旬開始,國內經濟開始持續低於預期,但走弱的力度並不是很大。這和2023年Q2的經濟走弱力度相比溫和很多。
從經濟和盈利的角度,可以重點看PPI和工業企業利潤同比。今年相比2023年大概率盈利下降速度會溫和很多,甚至有企穩的可能。因爲從PPI來看,2023年大部分時候,PPI同比持續維持在負值,而且年中還出現過負值擴大,而2024年,PPI當月同比增速有所回升,雖然仍未回正,但同比數值優於2023年。工業企業利潤同比也是類似的情況,工業企業利潤總額累計同比已經回正,且優於2023年。所以盈利即使往上的邏輯還有不確定性,但該行預計往下出現較大下滑的壓力比去年小很多。
相比2023年下半年,交易層面集中止損的風險不大。
2023年8月後市場持續下跌的過程中,交易層面出現了大量集中止損的風險。第一個表現異常的數據是2023年8月之後,陸股通資金快速流出,這種流出速度是之前沒有出現過的,該行認爲很重要的原因是,2023年8月核心資產指數跌破疫情期間市場調整的最低點,導致外資中配置A股的產品面臨較大的內外部考覈壓力。
到2023年Q4,部分結構和量化產品也面臨風控的壓力,因爲中證500和中證1000等指數也跌破了疫情期間的最低點,而之前很多產品發行時間過於集中,導致風控點位也過於集中,所以風險也可能會集中出現。
今年Q2以來,市場調整過程中,該行認爲很難再出現較多產品面臨集中風控壓力的情況,因爲權益相關的產品先後都已經出現過類似情況了,市場如果持續調整,可能還會有贖回的影響,但該行預計這種影響不會很集中。比如公募主動權益產品最近1年持續面臨贖回壓力,但從贖回的速度來看,並沒有加速。考慮到ETF的持續增長,整體權益型公募產品的份額還在增加。
短期A股策略觀點:進入震盪期,8月下旬到9月能否反轉關注銅價和房地產二手房銷售。
5月中旬該行明確提示過第一波上漲完成,現在處在2-3個月回撤的過程中,該行認爲休整的時間空間均已經不大了。本質上是歷次熊市結束後漲一個季度大多都會出現的休整,2005年以來歷次牛市第一年的第二個季度均出現了休整。該行認爲短期缺乏盈利層面的樂觀理由,所以市場還會震盪。
8月下旬後驗證能否反轉? 關鍵看經濟和盈利能否改善。
1)每年Q2,經濟預期都會有季節性下降。花旗中國經濟意外指數從4月下旬開始走弱,和歷年走弱的時間類似,現在來看,走弱的力度並不是很大。2)年初銅、PPI、製造業庫存、全球PMI、出口等指標已經在改善了,近期雖然有所反覆,但並沒有跌到去年低點。經濟底部磨底期大多會出現反覆,此時股市往往提前見底,債市和匯率市場通常偏弱。類似的情況2016年上半年也出現過,彼時螺紋鋼等黑色商品和房地產投資等數據明顯改善,製造業和出口數據依然偏弱。
年度建議配置順序:上游週期>金融地產>出海(汽車汽零、家電)>傳媒互聯網、消費電子>AI、醫藥&半導體&新能源>消費。
大部分板塊都處在庫存週期的底部,傳統週期股的庫存週期和成長的庫存週期(半導體庫存週期)歷史上大多是同步的,所以該行認爲庫存不是行業排序的核心。核心是有比庫存週期更強的alpha,或至少沒有負alpha。年初以來形成的風格,主要是由於有產業alpha,比如上游週期(產能的alpha)、出海(海外需求強的alpha)、金融公用事業(產業alpha負面影響較少,估值優勢)。
上游週期股並沒有結束。商品價格上行剛從黃金輪到工業金屬,該行判斷離頂點大約還有1-2年的時間,基本面大概率不需要過分擔心,短期的調整主要是因爲價格漲幅過快,要等待後續需求的接力。
風險因素:房地產市場超預期下行,美股劇烈波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