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星期五就是現在! 別錯過InvestingPro高達60%折扣優惠 獲取優惠

美國大動作徹查誰囤芯片!車企供應鏈紛紛將矛頭指向“這家半導體巨頭”

發布 2021-12-17 上午09:02
美國大動作徹查誰囤芯片!車企供應鏈紛紛將矛頭指向“這家半導體巨頭”

FX168財經報社(香港)訊 全球車用芯片荒至今仍持續延燒,為能厘清芯片囤積狀況,以及緩解當前供應鏈緊張的問題,美國政府也要求半導體業者繳交芯片庫存、銷售數據。而究竟是誰在囤芯片,美國當局迄今都尚未給出具體的答案。就在兩頭燒的狀況不斷延伸之際,車企供應鏈紛紛將矛頭指向這家半導體巨頭。

2020年在疫情下,全球各大車企減產,沒想到轉眼間經濟復蘇、需求暴增,原本砍單的車廠快速復工,急著向半導體業者下單,卻追不回原來的產能。2020下半年開始,芯片荒開始浮現,2021年初美國、日本和德國政府甚至發函給半導體重鎮臺灣,盼解決芯片產能問題。

實際上到目前來看,芯片短缺的問題仍然未能獲得解決。根據Susquehanna金融集團研究,11月芯片從下訂單到交貨的前置時間,比10月增加4天至22.3周,為2017年有此數據以來,最久的紀錄。現在采購芯片幾乎變成抽獎活動,而且一旦買家過度下單,將造成供應鏈更大的混亂。

眾多車企都將矛頭指向晶圓代工領頭羊臺積電,但臺積電董事長劉德音此前接受《時代》雜志訪問時表示,車企是“客戶的客戶的客戶”,怎么可能優先考慮其他人,而不給車廠芯片。劉德音指出,在全球芯片荒情況下,被送往工廠的芯片比用在產品上還多,代表供應鏈一定有人在囤芯片。

為了解決問題,劉德音要求團隊對不同的數據點進行審核,以破解哪些客戶真正需要,哪些客戶在囤貨。他指出,公司也被迫做出艱難抉擇,把不那么急的訂單排到后面,客戶肯定不滿意,但這才有利產業。

回顧整場全球芯片荒,約莫在2021年2月左右,開始嗅到短缺的味道。疫情引發衰退促使車廠過早砍芯片訂單,且擔心捲入美中貿易戰的公司開始囤貨,芯片需求快速反彈。受到多重因素影響,芯片交貨期拉長到前所未見的15周時間。

根據中國海關數據,2018年中國進口芯片數量為4175億個,2019年的進口量大增6.6%,達到4451億個,2020年再激增20%,進口總額達3500億美元創史上最高。2021年以來,中國芯片進口量仍在大幅增加,截至10月,中國2021年前10個月芯片進口量,較去年同期大增20%。

針對囤貨會對供應鏈市場造成的風險,彭博專欄作家高燦鳴指出,許多產業囤貨不會有太大的風險,例如煤炭、谷物,以及較舊的電子零件等。但在先進的芯片產業,庫存只能留半年,若客戶開始看到終端需求減少,很可能會大幅砍單,以消化庫存。分析師也警告,囤貨也可能帶來需求很大的錯覺,最壞恐導致供應過剩。

為了查明誰在囤積芯片,美國商務部實際上也花費不少時間厘清,但企業皆拒絕提供機密資料。直到最近,美商務部要求企業在45天內填寫問卷,盡管是自愿性質,但已警告產業代表若不遵守,將評估動用《國防生產法》或其他工具,要求企業給予回復。

美方也解釋,會采取這種方式,主要是因為供應鏈業者間缺乏信任。有些消費性產品公司被指控囤貨,采購芯片量是實際需求的2到3倍;有些供應商則說,因為客戶正在囤貨,無法掌握確切需求;另一些客戶則反映無法獲得供應商直接答復,供貨數量前后不一。因此,有必要請業者提供資訊,以解決問題。

根據美國BBC報道,美方以調查“芯片短缺”及“誰在囤積芯片”為理由,要求臺積電等與中國往來密切公司提交資訊同意書,借此判斷中國芯片業發展情況。例如,中國哪些芯片廠正快速發展,以及中國廠的需求有多大,是否與臺積電的合作等。

透過調查,美國商務部也能掌握應如何分配資源、提高支出效率。舉例而言,了解芯片供應鏈過去3年中國芯片廠設備和材料采購的變化,幫助美方確認買家是否正在放棄中國供應商,哪些產品的需求最大,以及美企如何取得優勢等。

另外,美方想要得知華為芯片庫存數量。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資深研究員卡普里(Alex Capri)也指出,美國近年來推廣所謂“干凈產業鏈”政策,調查也可能是為檢視美企及其客戶,與海外政府之間的關系。

【廣告】高勝率訓練營

原文鏈接

最新評論

風險聲明: 金融工具及/或加密貨幣交易涉及高風險,包括可損失部分或全部投資金額,因此未必適合所有投資者。加密貨幣價格波幅極大,並可能會受到金融、監管或政治事件等多種外部因素影響。保證金交易會增加金融風險。
交易金融工具或加密貨幣之前,你應完全瞭解與金融市場交易相關的風險和代價、細心考慮你的投資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取向,並在有需要時尋求專業建議。
Fusion Media 謹此提醒,本網站上含有的數據資料並非一定即時提供或準確。網站上的數據和價格並非一定由任何市場或交易所提供,而可能由市場作價者提供,因此價格未必準確,且可能與任何特定市場的實際價格有所出入。這表示價格只作參考之用,而並不適合作交易用途。 假如在本網站內交易或倚賴本網站上的資訊,導致你遭到任何損失或傷害,Fusion Media 及本網站上的任何數據提供者恕不負責。
未經 Fusion Media 及/或數據提供者事先給予明確書面許可,禁止使用、儲存、複製、展示、修改、傳輸或發佈本網站上含有的數據。所有知識產權均由提供者及/或在本網站上提供數據的交易所擁有。
Fusion Media 可能會因網站上出現的廣告,並根據你與廣告或廣告商產生的互動,而獲得廣告商提供的報酬。
本協議以英文為主要語言。英文版如與香港中文版有任何歧異,概以英文版為準。
© 2007-2024 - Fusion Media Limited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