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早盤交易中呈現穩步上漲態勢。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攀升42美分,漲幅0.6%,報72.40美元/桶;美國西德克薩斯中質油期貨上漲45美分,同樣漲0.6%,達到68.52美元/桶。
兩油種在本周累計漲幅均接近2%,有望創下2025年以來最顯著的單周增幅。這一漲勢的背後,是全球能源市場對供應端收緊預期的強烈反應。
本輪油價上漲的首要驅動因素是美國於周四推出的新一輪制裁措施。美國財政部針對伊朗原油供應鏈採取行動,據路孚特調查顯示,此舉是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自2025年2月承諾對伊朗施加「最大壓力」以切斷其石油出口以來的第四次制裁行動。
制裁的直接影響在於伊朗原油出口可能面臨大幅萎縮。
ANZ銀行分析師表示:「我們預計,制裁將導致伊朗原油日出口量減少約100萬桶。」
這一預測並非空穴來風。Kpler船舶追蹤數據顯示,2025年2月伊朗原油出口量超過180萬桶/日,但該機構同時警告,由於制裁導致的船舶活動隱秘性增強,數據可能存在調整空間。
伊朗作為全球重要產油國,其出口受限將顯著收緊市場供應,推高油價。
油價的另一支撐來源於OPEC+在周四公布的新減產方案。七個成員國同意進一步削減產量,以彌補此前超額生產的缺口。減產規模定在每月18.9萬至43.5萬桶/日之間,並將持續至2026年6月。這一舉措旨在穩定市場,避免供應過剩。
Kpler中東能源負責人Amena Bakr在社交媒體X上指出:「這一計劃將完全抵消OPEC+此前宣布的增產影響,從下月起生效。」
值得注意的是,OPEC+在本月早些時候已確認,八個成員國將從4月起逐步增加13.8萬桶/日的產量,這是自2022年以來為支撐市場而實施的585萬桶/日減產計劃的部分回撤。新減產方案的出台,顯然是對增產可能引發供過於求風險的預防性調整。
從供需角度看,美國制裁與OPEC+減產的疊加效應正在重塑全球原油市場格局。伊朗出口減少100萬桶/日將直接削減供應,而OPEC+的靈活調整則進一步強化了這一趨勢。市場參与者普遍預期,未來數月全球原油庫存可能趨緊,推動價格維持高位。
據市場調查顯示,能源評論員分析:「當前油價反映了市場對供應短缺的擔憂,尤其是亞洲大國需求持續增長的背景下。」
總結:
本輪油價上漲不僅是短期供需失衡的結果,更折射出全球能源市場在貿易擔憂情緒與地緣因素交織下的脆弱性。美國對伊朗的制裁與OPEC+的策略調整雖屬不同領域,卻在效果上形成合力,凸顯了供應端調控對價格的決定性作用。
若這一趨勢持續,油價可能在2025年二季度突破75美元/桶關口,但需警惕需求端潛在波動帶來的回調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