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星期五就是現在! 別錯過InvestingPro高達60%折扣優惠 獲取優惠

中金公募4Q23港股投資:倉位降至2022年以來新低

發布 2024-1-26 上午09:38
© Reuters.  中金公募4Q23港股投資:倉位降至2022年以來新低
0941
-
0700
-
1810
-
3690
-
HSTECH
-

智通財經APP獲悉,中金髮布研究報告稱,去年四季度以來港股進一步走弱,指數屢創新低,外資流出壓力加大,但南向資金持續流入形成鮮明對比,是誰在買入?通過作爲南向重要參與者之一的內地公募基金四季報港股持倉情況,該行發現公募基金並非買入主力,相反還有主動減持行爲,使其港股持倉不僅降至2022年底以來新低,佔南向整體的持股比例也明顯回落。公募基金港股持倉中新經濟佔比繼續下滑,尤其是互聯網龍頭,重倉個股進一步分散,能源、生物科技、硬件增加較多。

中金觀點如下:

整體趨勢:主動減持導致持倉降低,佔南向比例同樣下滑

可投資港股公募基金總規模縮水。總體看,截至四季度,內地可投港股公募基金(除QDII)共3370只,總資產2.4萬億人民幣,較三季度下滑2171億人民幣,佔全部11745只非貨基和16.3萬億人民幣規模的28.7%和14.6%。其中,主動偏股基金1851只(總規模1.6萬億人民幣),整體規模較三季度同樣下滑1440億人民幣。發行方面,四季度可投港股公募基金新發數及規模較三季度持平,月均新發45只,新增規模453億人民幣(對比三季度44只與477億人民幣)。具體到主動偏股型基金,發行則較三季度小幅加快,月均26只(三季度21只),新增規模202億人民幣(三季度127億人民幣)。

主動減持導致港股倉位降低,公募佔南向比例下滑。上述3370只公募基金持有港股市值3209億人民幣,較三季度3860億人民幣下降16.9%。考慮在此期間,恆指與恆生科技分別下跌4.3%與4.0%,表明公募基金存在明顯主動減持。目前,港股持倉佔總持倉的18.7%,較三季度的20.6%下降1.9個百分點。進一步看主動偏股型基金,四季度港股持倉2268億人民幣,降幅更高(-17.5%,三季度2749億人民幣),持倉佔比從三季度18.4%降至16.6%。此外,公募佔南向整體2.5萬億人民幣持倉比例下滑1.8個百分點至16.2%,也側面說明南向流入的主力並非公募。

行業配置:新經濟佔比繼續下降,互聯網龍頭下滑明顯;生物科技、能源、硬件增加最多

新經濟持倉佔比繼續下滑;媒體娛樂、公用事業與食品飲料降幅最大,生物科技、能源、硬件增加較多。整體新經濟持倉佔比從三季度69.2%降低至67.8%,老經濟佔比則抬升1.4個百分點至32.2%。細分行業,生物醫藥、能源、多元金融與科技硬件持倉比例提升幅度靠前;媒體娛樂、公用事業與食品飲料降幅最大。跨行業對比,通信服務、可選消費與醫療保健的持倉比例最高;原材料、房地產與工業等行業持倉比例較低。相比自身歷史水平,能源、通信服務與生物製藥等目前處於高位;耐用消費品與服裝、房地產管理與開發、原材料與食品飲料等則處於歷史低位。

互聯網龍頭持倉降低,硬件、汽車等增加;持倉分散度提升。個股層面,內地公募繼續重倉騰訊、中海油、中國移動與美團等龍頭。相比三季度,金蝶國際、康方生物和石藥集團持倉市值增幅排名前三,美團、騰訊及藥明生物市值則減少最多。與此同時,小米集團與理想汽車也取代了香港交易所與小鵬汽車進入了前十大重倉股行列。相比三季度,持有康方生物、小米集團與金蝶國際等基金數量上升較多,持有美團、騰訊與快手的基金數量明顯減少。此外,重倉股集中度進一步下降,前3大重倉股佔前100只重倉股市值的33.5%,較三季度下降3.4個百分點,前10大重倉股佔前100只重倉股市值更是從三季度的60.8%降至54.8%。

前景展望:當前技術面存在支撐,但持續性仍需“對症”政策發力

2024年開年以來海外中資股市場表現持續低迷,多輪大規模拋售後市場距2022年10月低點僅一步之遙。近期國內MLF與LPR利率均維持不變又使得市場對於更多政策出臺支持的預期出現擔憂。這一背景下,國內經濟數據低於預期、外資流出疊加外圍因素擾動等因素共同導致了市場破位下行。不過該行也發現,當前部分市場技術指標包括估值、風險溢價以及投資者情緒等方面已經接近甚至超越此前幾輪市場底部的極端水平,恆生指數月線支撐位爲14600左右。因此,該行認爲市場在目前水平獲得一定支撐甚至出現一定反彈也不足爲奇。

然而,2023年以來多次衝高回落的經驗已充分向該行證明:反彈若要持續仍需要“對症”政策刺激作爲基礎,當前環境下需要及時且有力的財政支持。過去一段時間該行一直強調,強有力且及時的財政支持對重振信用擴張尤爲關鍵,這對港股也同樣重要。去年10月底萬億元國債和今年1月初央行重啓PSL都是“對症”方向。但不論何種形式,都需要足夠力度才能達到總量效果。該行測算顯示,若2024年廣義財政赤字脈衝相比2023年持平轉正,對應淨增財政赤字3萬億人民幣左右。配置方向上,建議投資者關注政策發力點與對應的配置邏輯差異。更多的貨幣寬鬆對應小盤成長,更大的財政力度對應順週期和核心資產。反之,若降息和更多財政力度未兌現或低於預期的話,高分紅以及該行去年以來一直推薦的“啞鈴型”策略仍將有吸引力,甚至有望繼續跑贏。

最新評論

風險聲明: 金融工具及/或加密貨幣交易涉及高風險,包括可損失部分或全部投資金額,因此未必適合所有投資者。加密貨幣價格波幅極大,並可能會受到金融、監管或政治事件等多種外部因素影響。保證金交易會增加金融風險。
交易金融工具或加密貨幣之前,你應完全瞭解與金融市場交易相關的風險和代價、細心考慮你的投資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取向,並在有需要時尋求專業建議。
Fusion Media 謹此提醒,本網站上含有的數據資料並非一定即時提供或準確。網站上的數據和價格並非一定由任何市場或交易所提供,而可能由市場作價者提供,因此價格未必準確,且可能與任何特定市場的實際價格有所出入。這表示價格只作參考之用,而並不適合作交易用途。 假如在本網站內交易或倚賴本網站上的資訊,導致你遭到任何損失或傷害,Fusion Media 及本網站上的任何數據提供者恕不負責。
未經 Fusion Media 及/或數據提供者事先給予明確書面許可,禁止使用、儲存、複製、展示、修改、傳輸或發佈本網站上含有的數據。所有知識產權均由提供者及/或在本網站上提供數據的交易所擁有。
Fusion Media 可能會因網站上出現的廣告,並根據你與廣告或廣告商產生的互動,而獲得廣告商提供的報酬。
本協議以英文為主要語言。英文版如與香港中文版有任何歧異,概以英文版為準。
© 2007-2024 - Fusion Media Limited保留所有權利